×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20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9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520362047 ; 978-7-5203-6204-7

本书特色

《水利、移民与社会:河套地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选择以“水利开发”为切入视角,考察农牧地带内蒙古河套地区在水利开发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移民社会。从搜罗相关的历史文献,较为宏观地追溯地区的形成历史,呈现河套地区村落现状和村落社会特点。为河套水利组织的发育历程和运行机制的讨论,强调水利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水利组织的变迁、移民社会的特点、农牧边界的推移、国家对水利的管理等问题,结论部分就水利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展开理论上的探索。

内容简介

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的农业社会,本书却关注在农牧交错地带由于民间大型水利开发而形成的新的农业社会。河套地区的特殊性早已被顾颉刚、侯仁之等学者发现,本书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从19世纪下半叶延续至今的水利开发过程和移民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来展开研究。本书试图回答不同社会组织、信仰和地域文化如何被整合于社会和文化变迁过程中,即从牧业到农业的变迁过程、移民从迁出地到迁入地的社会变迁过程和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的变迁过程。这三个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在一个横切面上的描述,而是从背景、动力、发生机制、运行机制等角度进行纵向的中观层面的区域性、过程性研究,即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构筑起人们是如何形成对当地社会的历史想象。对水利、移民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贯穿全书,其意义不仅有抢救资料的价值,更有如何实现从个案研究走向中层研究的方法论上的思考。

目录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水利开发和移民社会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选点依据

第二章 天赐河套——河套水利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节 古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开发历史
第二节 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开发历史
第三节 河套地区的水利发展现状

第三章 地随水走,人随地走——移民何以涌入
**节 水资源如何变为一种社会资源——地商如何开发河套水利和开垦土地
第二节 水资源如何变为一种知识资源——河套地区的民间水利技术与水利开发
第三节 地随水走,人随地走——农业社会秩序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水利与社会的关系——移民社会的特点
**节 水利开发影响下移民的迁移类型
第二节 移民社会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第三节 移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五章 民间水利组织的变迁
**节 以地商为中心的水利组织(1860-1912)
第二节 民户和地商包租的曲折经历(1912-1928)
第三节 民间水利组织的再现和傅作义开发河套水利(1928-1949)
第四节 民间水利组织的复兴(2001年至今)

第六章 国家对水利管理方式的变迁
**节 由“私”的水利变成“公”的水利
第二节 从“大包大揽”到“不抱油篓,不沾油手”

第七章 水利开发与农牧边界的推移过程
**节 农牧边界推移过程中三类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
第二节 “没有什么鞑子、蛮子之分”——民族融合的逻辑
第三节 协调中的默契——移民与当地人的相处之道
结语 水利、移民与社会
一 从个案研究走向中层研究
二 民间水利组织的存在和延续
三 以民间水利开发和水利组织为载体来看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四 水利开发影响下农牧边界的推移和村落社会的变化
五 水利开发与移民文化

附录
附录一 河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活动表
附录二 三种历法和民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杜静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201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博连读),获法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农村社会治理。先后在《开放日寸代》《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农村服务性社会组织的发育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2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