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7145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302571452 ; 978-7-302-57145-2

本书特色

本书的主题“智能车辆人机工程”是车辆智能化发展大潮之下,对人机工程理论与实践带来的更高的挑战和提升。 本书是关于智能车辆的人机工程设计的教材,方法具体,案例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面向车辆领域人机工程的设计和试验基础上,突出呈现了智能、网联、共享等新模式下以及AI、5G等技术的发展应用给人机工程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包括智能车辆人机界面与人机交互、智能车辆与行人交互、人机共驾试验等内容,并论述智能车辆人机系统的安全性。

目录

目录


第1章概述


引言


1.1人机工程的发展


1.1.1人机工程的发展简史


1.1.2人机工程在我国的发展


1.1.3人机工程的未来


1.2自动驾驶与人机工程


1.2.1自动驾驶车辆概述


1.2.2自动驾驶车辆的人机关系


1.2.3自动驾驶车辆人机工程设计


1.3汽车“新四化”与人机工程


1.3.1汽车“新四化”的提出


1.3.2汽车电动化与人机工程


1.3.3汽车智能化与人机工程


1.3.4汽车网联化与人机工程


1.3.5汽车共享化与人机工程


1.4现代交通与人机工程


1.4.1交通人机工程


1.4.2人机工程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


1.4.3人机工程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1.4.4人机工程在航空运输领域的应用


1.4.5人机工程在水路运输领域的应用


1.5先进技术与人机工程


1.5.1人工智能与人机工程


1.5.2大数据与人机工程


1.5.35G通信与人机工程


1.5.4脑机接口与人机工程


参考文献






第2章人机工程基础


引言


2.1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


2.1.1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2.1.2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2.1.3人机工程的基本概念


2.2人机工程的研究方法


2.3人体的机能特性


2.3.1人的感知觉


2.3.2视觉特性


2.3.3听觉特性


2.3.4皮肤感觉特性


2.3.5生物力学特性


2.4人机界面: 显示装置设计


2.4.1显示装置


2.4.2仪表板设计


2.4.3听觉信息传递装置设计


2.5人机界面: 操纵装置设计


2.5.1操纵装置


2.5.2操纵装置设计


2.5.3典型车辆操纵装置设计


2.6人机系统的空间与环境设计


2.6.1作业空间范围设计


2.6.2作业空间布置设计


2.6.3环境设计


本章涉及的标准


参考文献



第3章智能车辆人机界面设计


引言


3.1智能车辆人机系统


3.1.1人机系统概述


3.1.2车辆人机系统组成及设计内容


3.1.3智能车辆人机系统示例——Tesla Model 3


3.2智能车辆人机界面


3.2.1人机界面设计内容


3.2.2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3.2.3人机界面设计流程


3.2.4智能车辆HUD平视显示界面设计


3.3智能车辆人机交互


3.3.1智能车辆人机控制方案


3.3.2新实体媒介交互方案


3.3.3智能车辆个性化交互方案


3.3.4多通道融合交互方案


3.4智能车辆人机系统设计


3.4.1人机系统设计的概念


3.4.2智能车辆人机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第4章智能车辆与行人交互设计


引言


4.1人工智能与感知基础


4.1.1人工智能概述


4.1.2人工智能的感知识别


4.2智能车辆对行人的感知


4.2.1数据来源


4.2.2感知方法


4.2.3行人特征算子


4.2.4行人感知检测数据库


4.3智能车辆的外界显示界面


4.3.1设计背景


4.3.2设计目标


4.3.3设计方向


4.4智能车辆与行人的交互


4.4.1行人意图识别


4.4.2轨迹预测


4.4.3碰撞风险评估


4.4.4路径规划


参考文献



第5章车路协同系统人机交互设计


引言


5.1驾驶模拟平台


5.1.1驾驶模拟平台概述及发展历程


5.1.2驾驶模拟器组成结构


5.1.3驾驶模拟器在交通中的应用


5.2驾驶人生心理参数采集设备概述


5.2.1眼动仪组成及应用


5.2.2脑电仪组成及应用


5.2.3心电仪组成及应用


5.3车路协同人机交互系统实验设计方法


5.3.1车路协同实验平台设计


5.3.2车路协同系统人机交互终端设计


5.3.3实验场景设计


5.3.4实验因素及水平


5.3.5实验过程设计


5.4车路协同人机交互环境下的视觉特性


5.4.1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驾驶人视觉特性


5.4.2车路协同人机交互环境下视觉指标体系


5.4.3基于AttenD算法的车路协同环境下视觉分心判别


5.5车路协同人机交互环境下的行为服从度


5.5.1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驾驶行为特性


5.5.2车路协同系统环境驾驶行为影响判别


5.5.3车路协同系统行为服从度


参考文献



第6章智能车辆拟人化驾驶


引言


6.1拟人化驾驶相关概念


6.1.1拟人化驾驶概述


6.1.2拟人化驾驶程度分级


6.1.3拟人化驾驶研究内容


6.2拟人化驾驶行为


6.2.1驾驶行为


6.2.2驾驶情绪


6.2.3融合驾驶行为的驾驶情绪研究


6.2.4驾驶决策


6.3驾驶人特性的学习


6.3.1生理特性


6.3.2面部特性


6.3.3驾驶行为特性


6.3.4多源信息融合


6.4拟人化驾驶的决策与控制


6.4.1拟人化驾驶系统的架构


6.4.2拟人化驾驶自主决策系统


6.4.3拟人化驾驶控制执行系统


6.5拟人化驾驶的人机交互应用


6.5.1车内助手拟人化


6.5.2车辆外观拟人化


本章涉及的标准


参考文献



第7章智能车辆伦理学设计


引言


7.1伦理学困境


7.1.1电车难题


7.1.2自动驾驶伦理困境


7.1.3自动驾驶车辆伦理学设计的可能进路


7.2伦理学理论


7.2.1伦理利己主义


7.2.2功利主义


7.2.3义务论


7.2.4分析和应用示例


7.2.5小结


7.3伦理学规范


7.3.1德国自动化和网联化驾驶伦理导则


7.3.2分析与总结


7.4公众伦理偏好


7.4.1伦理实验研究发现


7.4.2分析与总结


7.5其他困境和挑战


参考文献



第8章智能车辆人机系统安全性


引言


8.1多维度安全性的提出


8.1.1智能车辆的风险因素


8.1.2多维度安全性的概念


8.2智能车辆功能安全性


8.2.1感知安全性


8.2.2决策安全性


8.2.3控制安全性


8.3智能车辆人机交互安全性


8.4智能车辆信息通信安全性


8.5智能车辆时空安全性


8.6安全性与其他性能的平衡


参考文献



第9章智能车辆事故分析


引言


9.1智能车辆事故概述


9.2智能车辆事故因素分析


9.2.1智能车辆事故特征


9.2.2智能车辆事故分析


9.3智能车辆风险场景设计


9.3.1场景分类


9.3.2事故风险因素提取


9.3.3风险场景构建


9.3.4虚拟风险场景搭建


9.3.5场景库构建方法


9.3.6商用场景库


9.4智能车辆事故调查与处理


9.4.1调查内容


9.4.2调查方式


9.4.3智能车辆事故处理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袁泉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高级工程师,华盛顿大学研修学者,主讲《人机工程学》。研究方向为交通安全与事故分析、智能车辆、汽车人机工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