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71513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8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302571513 ; 978-7-302-57151-3

本书特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张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沈八中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金石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3GPP RAN全会副主席 徐晓东联袂推荐OPPO研究院5G标准专家团队成果,包含R16新版本,对B5G、6G预研也有参考。令标准人员回味、从业人员寻味、初学人员领悟、开发人员顿悟。张平院士等专家推荐在5G R16标准完成之际, 编写并出版介绍5G标准, 尤其是包含R15和R16版本的完整的技术专著, 是非常必要和亟需的。这将对5G领域的技术研究、设备开发、系统部署和业务运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未来的B5G、6G预研也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在3GPP正式完成5G国际标准R16版本6个月后,《5G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到R16》这本着眼于剖析5G标准化过程的新书问世了。这让我们这些工作在无线通信领域前沿的研发人员、教师和学生感到兴奋。该书作者团队是参与3GPP 标准化的一线专家,他们在本书中对5G R15、R16版本各个部分的技术遴选、取舍和设计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和透彻的分析,相信本书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参与5G标准制定的阅读体验。 —— 沈八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这本书不仅介绍了5G标准本身,还介绍了5G标准化的过程,使读者能看到完整的5G技术选择与系统设计的过程。对于从事移动通信研发的人员来说,本书值得一读。 —— 金石,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这是一本令5G标准代表人员回味、从业人员寻味、初学人员领悟、开发人员顿悟的好书。 —— 徐晓东,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3GPP RAN全会副主席

内容简介

《5G 技术核心与增强: 从R15到R16》是OPPO研究院的5G 技术专家和靠前标准化代表共同编著的一本5G技术图书。与市面上已出版的5G书籍不同, 本书不仅介绍了5G NR标准的基础版本——R15版本,也介绍了包含URLLC、NR V2X、非授权频谱通信等5G重要组成部分的5G 增强技术标准——R16版本。本书的特色是深入介绍从无到有、由粗到细的5G技术方案遴选和标准形成的过程, 不仅可以作为从事5G研发人员的工具书, 也可以作为高校、企业中将要投身未来B5G及6G研究的学生和年轻研究人员学习5G的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第1 章 概 述苏进喜 沈 嘉 编著 1. 1 NR 相比LTE 的增强演进…………… 2 1. 2 NR 对新技术的取舍………………… 9 1. 2. 1 NR 对新参数集的选择………………… 9 1. 2. 2 NR 对新波形技术的选择…………… 10 1. 2. 3 NR 对新编码方案的选择…………… 11 1. 2. 4 NR 对新多址技术的选择…………… 12 1. 3 5G 技术、器件和设备成熟度……… 13 1. 4 R16 增强技术………………………… 15 1. 4. 1 MIMO 增强…………………………… 16 1. 4. 2 URLLC 增强———物理层……………… 17 1. 4. 3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高层……………………………… 17 1. 4. 4 UE 节能增强………………………… 17 1. 4. 5 两步RACH 接入……………………… 18 1. 4. 6 上行频谱切换发送…………………… 18 1. 4. 7 移动性增强…………………………… 18 1. 4. 8 MR-DC 增强…………………………… 19 1. 4. 9 NR V2X ……………………………… 19 1. 4. 10 NR 非授权频谱接入………………… 20 1. 5 小结…………………………………… 20 参考文献…………………………………… 20 第2 章 5G 系统的业务需求与应用场景田文强 编著 2. 1 业务需求与驱动力…………………… 22 2. 1. 1 永恒不变的高速率需求……………… 22 2. 1. 2 垂直行业带来的新变化……………… 23 2. 2 5G 系统的应用场景………………… 24 2. 2. 1 增强型移动宽带通信………………… 25 2. 2. 2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25 2. 2. 3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26 2. 3 5G 系统的性能指标………………… 26 2. 4 小结…………………………………… 29 参考文献…………………………………… 29 第3 章 5G 系统架构刘建华 杨 宁 编著 3. 1 5G 系统侧网络架构………………… 30 3. 1. 1 5G 网络架构演进…………………… 30 3. 1. 2 5G 网络架构和功能实体…………… 31 3. 1. 3 5G 端到端协议栈…………………… 33 3. 1. 4 支持非3GPP 接入5G ……………… 34 3. 1. 5 5G 和4G 网络互操作………………… 35 3. 2 无线侧网络架构……………………… 36 3. 3 小结…………………………………… 43 参考文献…………………………………… 43 Ⅵ 5G 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 到R16 第4 章 带宽分段(BWP) 沈 嘉 编著 4. 1 BWP (带宽分段) 的基本概念…… 45 4. 1. 1 从多子载波间隔资源分配角度 引入BWP 概念的想法……………… 46 4. 1. 2 从终端能力和省电角度引入BWP 概念的想法…………………………… 47 4. 1. 3 BWP 基本概念的形成………………… 49 4. 1. 4 BWP 的应用范围……………………… 50 4. 1. 5 BWP 是否包含SS/ PBCH Block …… 51 4. 1. 6 同时激活的BWP 的数量…………… 52 4. 1. 7 BWP 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53 4. 2 BWP 的配置方法…………………… 55 4. 2. 1 Common RB 的引入…………………… 55 4. 2. 2 Common RB 的颗粒度………………… 56 4. 2. 3 参考点Point A ……………………… 57 4. 2. 4 Common RB 的起点RB 0 …………… 61 4. 2. 5 载波起点的指示方法………………… 61 4. 2. 6 BWP 指示方法………………………… 62 4. 2. 7 BWP 的基本配置方法小结…………… 62 4. 2. 8 BWP 配置的数量……………………… 64 4. 2. 9 TDD 系统的BWP 配置……………… 65 4. 3 BWP 切换…………………………… 66 4. 3. 1 动态切换和半静态切换……………… 66 4. 3. 2 基于DCI 的BWP 激活方式的引入… 67 4. 3. 3 触发BWP Switching 的DCI 设计 ———DCI 格式………………………… 68 4. 3. 4 触发BWP Switching 的DCI 设计 ———显性触发和隐性触发…………… 70 4. 3. 5 触发BWP Switching 的DCI 设计 ———BWP 指示符……………………… 71 4. 3. 6 基于Timer 的BWP 回落的引入……… 73 4. 3. 7 是否重用DRX Timer 实现BWP 回落 ………………………………… 76 4. 3. 8 bwp-InactivityTimer 的设计…………… 78 4. 3. 9 Timer-based 上行BWP 切换………… 81 4. 3. 10 基于Time Pattern 的BWP 切换的 取舍………………………………… 82 4. 3. 11 BWP 的自动切换…………………… 84 4. 3. 12 BWP 切换时延……………………… 86 4. 4 初始接入过程中的BWP …………… 88 4. 4. 1 下行初始BWP 的引入……………… 88 4. 4. 2 上行初始BWP 的引入……………… 90 4. 4. 3 下行初始BWP 的配置……………… 92 4. 4. 4 下行初始BWP 与下行缺省BWP 的关系………………………………… 94 4. 4. 5 载波聚合中的初始BWP …………… 96 4. 5 BWP 对其他物理层设计的影响…… 97 4. 5. 1 BWP 切换时延的影响………………… 97 4. 5. 2 BWP-dedicated 与BWP-common 参数配置……………………………… 97 4. 6 小结…………………………………… 98 参考文献98 …………………………………… u56258 . 第5 章 5G 灵活调度设计林亚男 沈 嘉 赵振山 编著 5. 1 灵活调度的基本思想……………… 101 5. 1. 1 LTE 系统调度设计的限制………… 101 5. 1. 2 引入频域灵活调度的考虑………… 102 5. 1. 3 引入时域灵活调度的考虑………… 104 5. 2 5G NR 的资源分配设计…………… 107 5. 2. 1 频域资源分配类型的优化………… 107 5. 2. 2 频域资源分配颗粒度……………… 110 5. 2. 3 BWP 切换过程中的频域资源指示 问题………………………………… 112 5. 2. 4 BWP 内的跳频资源确定问题……… 115 5. 2. 5 信道“起点+长度” 调度方法的 提出………………………………… 117 5. 2. 6 起始符号指示参考点的确定……… 118 5. 2. 7 指示K0 与K2 的参考子载波间隔 问题………………………………… 121 5. 2. 8 Type A 与Type B 映射类型………… 121 5. 2. 9 时域资源分配信令设计…………… 123 5. 2. 10 多时隙符号级调度………………… 128 5. 3 码块组(CBG) 传输……………… 131 5. 3. 1 CBG 传输方式的引入……………… 131 目 录Ⅶ 5. 3. 2 CBG 的划分………………………… 132 5. 3. 3 重传CBG 确定方法………………… 132 5. 3. 4 DCI 中CBG 相关信息域…………… 133 5. 3. 5 基于CBG 的反馈设计……………… 134 5. 4 NR 下行控制信道(PDCCH) 设计… 136 5. 4. 1 NR PDCCH 的设计考虑…………… 136 5. 4. 2 控制资源集(CORESET) ………… 138 5. 4. 3 搜索空间集(Search Space Set) …… 145 5. 4. 4 下行控制信息(DCI) 设计的 改进………………………………… 148 5. 5 上行控制信道(PUCCH) 设计…… 152 5. 5. 1 长、短PUCCH 格式的引入………… 152 5. 5. 2 短PUCCH 结构设计………………… 153 5. 5. 3 长PUCCH 结构设计………………… 155 5. 5. 4 PUCCH 资源分配…………………… 158 5. 5. 5 PUCCH 与其他上行信道冲突解决… 159 5. 6 灵活TDD …………………………… 161 5. 6. 1 灵活时隙概念……………………… 161 5. 6. 2 半静态上下行配置………………… 163 5. 6. 3 动态上下行指示(SFI) …………… 164 5. 7 PDSCH 速率匹配…………………… 165 5. 7. 1 引入速率匹配的考虑……………… 165 5. 7. 2 速率匹配设计……………………… 167 5. 8 小结………………………………… '3170 参考文献………………………………… 171 第6 章 NR 初始接入徐伟杰 贺传峰 田文强 胡荣贻 编著 6. 1 小区搜索…………………………… 173 6. 1. 1 同步栅格与信道栅格……………… 173 6. 1. 2 SSB 的设计…………………………… 178 6. 1. 3 SSB 的传输特征……………………… 181 6. 1. 4 SSB 的实际传输位置及其指示……… 184 6. 1. 5 小区搜索过程……………………… 186 6. 2 初始接入相关的公共控制信道…… 189 6. 2. 1 SSB 与CORESET#0 的复用图样…… 190 6. 2. 2 CORESET#0 介绍…………………… 191 6. 2. 3 Type0-PDCCH Search Space ………… 194 6. 3 NR 随机接入……………………… 196 6. 3. 1 NR PRACH 信道的设计…………… 196 6. 3. 2 NR PRACH 资源的配置…………… 199 6. 3. 3 SSB 与PRACH Occasion 的映射…… 201 6. 3. 4 RACH 过程的功率控制……………… 203 6. 4 RRM 测量…………………………… 204 6. 4. 1 RRM 测量参考信号………………… 204 6. 4. 2 NR 测量间隔………………………… 206 6. 4. 3 NR 的同频测量与异频测量………… 212 6. 4. 4 RRM 测量带来的调度限制………… 217 6. 5 RLM 测量…………………………… 218 6. 5. 1 RLM 参考信号……………………… 218 6. 5. 2 RLM 过程…………………………… 219 6. 6 小结………………………………… 219 参考文献………………………………… 220 第7 章 信道编码陈文洪 黄莹沛 崔胜江 编著 7. 1 NR 信道编码方案概述…………… 221 7. 1. 1 信道编码方案介绍………………… 221 7. 1. 2 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223 7. 1. 3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225 7. 1. 4 其他信息的信道编码方案………… 226 7. 2 Polar 码……………………………… 227 7. 2. 1 Polar 码的基本原理………………… 227 7. 2. 2 序列设计…………………………… 229 7. 2. 3 级联码……………………………… 229 7. 2. 4 码长和码率………………………… 230 7. 2. 5 速率匹配与交织…………………… 230 7. 3 LDPC 码…………………………… 232 7. 3. 1 LDPC 码的基本原理………………… 232 7. 3. 2 奇偶校验矩阵设计………………… 233 7. 3. 3 置换矩阵设计……………………… 235 7. 3. 4 基础图设计………………………… 236 7. 3. 5 提升值设计………………………… 238 7. 3. 6 分割与CRC 校验…………………… 240 7. 3. 7 速率匹配与HARQ ………………… 243 7. 4 小结………………………………… 247 参考文献………………………………… 247 Ⅷ 5G 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 到R16 第8 章 多天线增强和波束管理史志华 陈文洪 黄莹沛 田杰娇 方 昀 尤 心 编著 8. 1 NR MIMO 反馈增强………………… 253 8. 1. 1 NR 的CSI 反馈增强………………… 253 8. 1. 2 R15 Type Ⅰ码本…………………… 257 8. 1. 3 R15 Type Ⅱ码本…………………… 258 8. 2 R16 码本增强……………………… 263 8. 2. 1 eType Ⅱ码本概述…………………… 263 8. 2. 2 频域矩阵设计……………………… 265 8. 2. 3 系数矩阵设计……………………… 266 8. 2. 4 Rank=2 码本设计…………………… 268 8. 2. 5 高Rank 码本设计…………………… 269 8. 2. 6 eType Ⅱ码本表达式………………… 270 8. 3 波束管理…………………………… 270 8. 3. 1 模拟波束赋形概述………………… 271 8. 3. 2 下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272 8. 3. 3 下行波束测量与上报……………… 274 8. 3. 4 下行波束指示……………………… 278 8. 3. 5 上行波束管理基本流程…………… 280 8. 3. 6 上行波束测量……………………… 282 8. 3. 7 上行波束指示……………………… 282 8. 4 主小区波束失败恢复……………… 283 8. 4. 1 基本流程…………………………… 284 8. 4. 2 波束失败检测……………………… 285 8. 4. 3 新波束选择………………………… 286 8. 4. 4 波束失败恢复请求………………… 287 8. 4. 5 网络侧响应………………………… 288 8. 5 辅小区波束失败恢复……………… 288 8. 5. 1 波束失败检测……………………… 289 8. 5. 2 新波束选择………………………… 290 8. 5. 3 波束恢复请求……………………… 291 8. 5. 4 网络侧响应………………………… 293 8. 6 多TRP 协作传输…………………… 293 8. 6. 1 基本原理…………………………… 293 8. 6. 2 基于单DCI 的NC-JT 传输………… 294 8. 6. 3 基于多DCI 的NC-JT 传输………… 296 8. 6. 4 基于多TRP 的分集传输…………… 300 8. 7 小结………………………………… 303 参考文献………………………………… 304 u56258 . 第9 章 5G 射频设计邢金强 张 治 刘启飞 詹文浩 邵 帅 编著 9. 1 新频谱及新频谱…………………… 308 9. 1. 1 频谱划分…………………………… 308 9. 1. 2 频谱组合…………………………… 310 9. 2 FR1 射频技术……………………… 312 9. 2. 1 高功率终端………………………… 312 9. 2. 2 接收机灵敏度……………………… 315 9. 2. 3 互干扰……………………………… 316 9. 3 FR2 射频及天线技术……………… 318 9. 3. 1 射频天线架构……………………… 318 9. 3. 2 功率等级…………………………… 318 9. 3. 3 接收机灵敏度……………………… 322 9. 3. 4 波束对应性………………………… 324 9. 3. 5 MPE ………………………………… 325 9. 4 NR 测试技术……………………… 326 9. 4. 1 SA FR1 射频测试…………………… 327 9. 4. 2 SA FR2 射频测试…………………… 327 9. 4. 3 EN-DC 射频测试…………………… 330 9. 4. 4 MIMO OTA 测试…………………… 331 9. 5 NR 射频实现与挑战……………… 334 9. 5. 1 NR 射频前端………………………… 334 9. 5. 2 干扰与共存………………………… 336 9. 5. 3 SRS 射频前端设计………………… 337 9. 5. 4 其他NR 挑战………………………… 338 9. 6 小结………………………………… 339 参考文献………………………………… 339 第10 章 用户面协议设计石 聪 尤 心 林 雪 编著 10. 1 用户面协议概述…………………… 341 10. 2 SDAP 层…………………………… 343 10. 3 PDCP 层…………………………… 344 10. 4 RLC 层…………………………… 346 10. 5 MAC 层…………………………… 347 10. 6 小结………………………………… 354 参考文献………………………………… 354 目 录Ⅸ 第11 章 控制面协议设计杜忠达 王淑坤 李海涛 尤 心 编著 11. 1 系统消息广播……………………… 355 11. 1. 1 系统消息内容……………………… 355 11. 1. 2 系统消息的广播和更新…………… 357 11. 1. 3 系统消息的获取和有效性………… 358 11. 2 寻呼………………………………… 360 11. 3 RRC 连接控制…………………… 362 11. 3. 1 接入控制…………………………… 362 11. 3. 2 RRC 连接控制……………………… '3363 11. 4 RRM 测量和移动性管理………… 370 11. 4. 1 RRM 测量…………………………… 370 11. 4. 2 移动性管理………………………… 374 11. 5 小结………………………………… 380 参考文献………………………………… 380 第12 章 网络切片杨皓睿 许 阳 编著 12. 1 网络切片的基本概念……………… 381 12. 1. 1 引入网络切片的背景……………… 381 12. 1. 2 如何标识网络切片………………… 382 12. 2 网络切片的业务支持……………… 383 12. 2. 1 网络切片的注册…………………… 383 12. 2. 2 网络切片的业务通路……………… 385 12. 3 网络切片拥塞控制………………… 388 12. 4 漫游场景下的切片使用…………… 389 12. 5 小结………………………………… 389 参考文献………………………………… 389 第13 章 QoS 控制郭雅莉 编著 13. 1 5G QoS 模型的确定……………… 390 13. 2 端到端的QoS 控制……………… 392 13. 2. 1 端到端的QoS 控制思路介绍……… 392 13. 2. 2 PCC 规则的确定…………………… 394 13. 2. 3 QoS 流的产生和配置……………… 395 13. 2. 4 UE 侧使用的QoS 规则…………… 396 13. 3 QoS 参数…………………………… 396 13. 3. 1 5QI 及对应的QoS 特征…………… 396 13. 3. 2 ARP ………………………………… 399 13. 3. 3 码率控制参数……………………… 399 13. 4 反向映射QoS …………………… 400 13. 4. 1 为什么引入反向映射QoS ………… 400 13. 4. 2 反向映射QoS 的控制机制………… 401 13. 5 QoS 通知控制……………………… 402 13. 5. 1 QoS 通知控制介绍………………… 402 13. 5. 2 候选QoS 配置的引入……………… 403 13. 6 小结………………………………… 404 参考文献………………………………… 404 第14 章 5G 语音许 阳 刘建华 编著 14. 1 IMS 介绍…………………………… 406 14. 1. 1 IMS 注册…………………………… 406 14. 1. 2 IMS 呼叫建立……………………… 408 14. 1. 3 异常场景处理……………………… 409 14. 2 5G 语音方案及使用场景………… 410 14. 2. 1 VoNR ……………………………… 410 14. 2. 2 EPS Fallback/ RAT Fallback ……… 413 14. 2. 3 Fast Return (快速返回) ………… 415 14. 2. 4 语音业务连续性…………………… 415 14. 3 紧急呼叫…………………………… 416 14. 4 小结………………………………… 416 参考文献………………………………… 417 第15 章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徐 婧 林亚男 梁 彬 沈 嘉 编著 15. 1 下行控制信道增强………………… 419 15. 1. 1 压缩的控制信道格式引入背景…… 419 15. 1. 2 压缩的控制信道格式方案………… 419 15. 1. 3 基于监测范围的PDCCH 监测能力 定义………………………………… 421 15. 1. 4 多种PDCCH 监测能力共存……… 422 Ⅹ 5G 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 到R16 15. 1. 5 PDCCH 丢弃规则增强……………… 423 15. 1. 6 多载波下PDCCH 监测能力……… 424 15. 2 上行控制信息增强………………… 425 15. 2. 1 多次HARQ-ACK 反馈与子时隙 (Sub-slot) PUCCH ………………… 425 15. 2. 2 多HARQ-ACK 码本……………… 431 15. 2. 3 优先级指示………………………… 432 15. 2. 4 用户内上行多信道冲突…………… 433 15. 3 终端处理能力……………………… 435 15. 3. 1 处理时间引入背景与定义………… 435 15. 3. 2 处理时间的确定…………………… 435 15. 3. 4 处理时间约束……………………… 437 15. 3. 5 处理乱序…………………………… 437 15. 4 数据传输增强……………………… 439 15. 4. 1 CQI 和MCS ………………………… 439 15. 4. 2 上行传输增强……………………… 441 15. 4. 3 上行传输增强的时域资源确定 方式………………………………… 442 15. 4. 4 上行传输增强的频域资源确定 方式………………………………… 444 15. 4. 5 上行传输增强的控制信息复用 机制………………………………… 445 15. 5 免调度传输技术…………………… 446 15. 5. 1 灵活传输起点……………………… 447 15. 5. 2 资源配置机制……………………… 448 15. 5. 3 多套免调度传输…………………… 450 15. 5. 4 容量提升技术……………………… 451 15. 6 半持续传输技术…………………… 454 15. 6. 1 半持续传输增强…………………… 454 15. 6. 2 HARQ-ACK 反馈增强……………… 454 15. 7 用户间传输冲突…………………… 456 15. 7. 1 冲突解决方案……………………… 456 15. 7. 2 抢占信令设计……………………… 458 15. 7. 3 抢占资源指示……………………… 460 15. 7. 4 上行功率控制……………………… 461 15. 8 小结………………………………… 462 参考文献………………………………… '3462 第16 章 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高层付 喆 刘 洋 卢前溪 编著 16. 1 工业以太网时间同步……………… 465 16. 2 用户内上行资源优先级处理……… 467 16. 2. 1 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冲突…………… 467 16. 2. 2 数据和调度请求之间的冲突……… 470 16. 3 周期性数据包相关的调度增强…… 470 16. 3. 1 支持更短的半静态调度周期……… 471 16. 3. 2 配置多组激活的半静态调度 资源………………………………… 472 16. 3. 3 半静态调度资源时域位置计算 公式增强…………………………… 473 16. 3. 4 重新定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ID …… 474 16. 4 PDCP 数据包复制传输增强……… 474 16. 4. 1 R15 NR 数据包复制传输………… 474 16. 4. 2 基于网络设备指令的复制传输 增强………………………………… 476 16. 4. 3 基于终端自主的复制传输增强 构想………………………………… 477 16. 5 以太网包头压缩…………………… 478 16. 6 小结………………………………… 480 参考文献………………………………… 480 第17 章 5G V2X 赵振山 张世昌 丁 伊 卢前溪 编著 17. 1 NR V2X 时隙结构和物理信道…… 481 17. 1. 1 基础参数…………………………… 481 17. 1. 2 侧行链路时隙结构………………… 483 17. 1. 3 侧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侧行链路 信号………………………………… 485 17. 2 侧行链路资源分配………………… 494 17. 2. 1 时域和频域资源分配……………… 494 17. 2. 2 模式1 动态资源分配……………… 495 17. 2. 3 模式1 侧行免授权资源分配……… 497 17. 2. 4 模式2 资源分配…………………… 499 17. 3 侧行链路物理过程………………… 505 17. 3. 1 侧行链路HARQ 反馈……………… 505 17. 3. 2 侧行HARQ 反馈信息上报………… 507 17. 3. 3 侧行链路测量和反馈……………… 508 17. 3. 4 侧行链路功率控制………………… 509 17. 4 高层相关过程……………………… 511 17. 4. 1 侧行链路协议栈总览……………… 511 17. 4. 2 能力交互…………………………… 512 目 录Ⅺ 17. 4. 3 接入层参数配置…………………… 513 17. 4. 4 测量配置与报告过程……………… 515 17. 4. 5 RLM/ RLF ………………………… 515 17. 5 小结………………………………… 516 参考文献………………………………… 517 第18 章 5G 非授权频谱通信林 浩 吴作敏 贺传峰 石 聪 编著 18. 1 简介………………………………… 518 18. 2 信道监听…………………………… 518 18. 2. 1 信道监听概述……………………… 519 18. 2. 2 动态信道监听……………………… 522 18. 2. 3 半静态信道监听…………………… 527 18. 2. 4 持续上行LBT 检测及恢复机制…… 529 18. 3 初始接入…………………………… 531 18. 3. 1 SS/ PBCH Block (同步信号广播信 道块) 传输………………………… 531 18. 3. 2 主信息块(MIB) ………………… 535 18. 3. 3 RMSI 监听………………………… 537 18. 3. 4 随机接入…………………………… 540 18. 4 资源块集合概念和控制信道……… 542 18. 4. 1 NR-U 系统中宽带传输增强……… 542 18. 4. 2 下行控制信道和侦测增强………… 545 18. 4. 3 上行控制信道增强………………… 552 18. 5 HARQ 与调度……………………… 557 18. 5. 1 HARQ 机制………………………… 557 18. 5. 2 HARQ-ACK 码本…………………… 560 18. 5. 3 连续PUSCH 调度………………… 568 18. 6 NR-U 系统中免调度授权上行…… 569 18. 6. 1 免调度授权传输资源配置………… 569 18. 6. 2 CG-UCI 和CG 连续重复传输……… 571 18. 6. 3 下行反馈信道CG-DFI 设计……… 573 18. 6. 4 CG 重传计时器…………………… 574 18. 7 小结………………………………… 575 参考文献………………………………… 575 第19 章 5G 终端节能技术(Power Saving) 左志松 徐伟杰 胡 奕 编著 19. 1 5G 终端节能技术的需求和评估… 577 19. 1. 1 5G 终端节能技术需求…………… 577 19. 1. 2 节能候选技术……………………… 578 19. 1. 3 节能技术的评估方法……………… 583 19. 1. 4 评估结果与选择的技术…………… 585 19. 2 节能唤醒信号设计及其对DRX 的影响……………………………… 587 19. 2. 1 节能唤醒信号的技术原理………… 587 19. 2. 2 R16 采用的节能唤醒信号………… 588 19. 2. 3 节能唤醒信号对DRX 的作用…… 591 19. 3 跨Slot 调度技术…………………… 593 19. 3. 1 跨Slot 调度的技术原理…………… 593 19. 3. 2 灵活调度机制用于跨Slot 调度…… 595 19. 3. 3 动态指示跨Slot 调度的处理……… 596 19. 3. 4 跨Slot 调度的作用时间机制……… 597 19. 3. 5 跨Slot 调度的错误处理…………… 598 19. 3. 6 跨Slot 调度对上下行测量的 影响………………………………… 598 19. 3. 7 BWP 切换与跨Slot 调度………… 598 19. 4 多天线层数限制…………………… 600 19. 4. 1 发射侧和接收侧天线数影响能耗…… 600 19. 4. 2 下行MIMO 层数限制……………… 601 19. 4. 3 上行MIMO 层数限制……………… 601 19. 5 辅小区(载波) 休眠…………… 601 19. 5. 1 载波聚合下的多载波节能………… 601 19. 5. 2 辅小区(载波) 节能机制………… 602 19. 5. 3 激活时间外的辅小区(载波) 休眠触发…………………………… 603 19. 5. 4 激活时间内的辅小区(载波) 休眠触发…………………………… 603 19. 6 RRM 测量增强…………………… 604 19. 6. 1 非连接态终端的节能需求………… 604 19. 6. 2 非连接态终端RRM 测量放松的 判断准则…………………………… 605 19. 6. 3 非连接态终端的RRM 测量放松 的方法……………………………… 606 19. 7 终端侧辅助节能信息上报………… 607 19. 7. 1 终端辅助节能信息上报的过程…… 607 19. 7. 2 终端辅助节能信息上报的内容…… 608 19. 8 小结………………………………… 609 参考文献………………………………… 609 Ⅻ 5G 技术核心与增强:从R15 到R16 第20 章 R17 与B5G/6G 展望杜忠达 沈 嘉 编著 20. 1 Release 17 简介…………………… 611 20. 2 B5G/6G 展望……………………… 616 20. 3 小结………………………………… 627 参考文献………………………………… 627 缩略语………………………………………………………………………………………… 629 _x00C_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OPPO研究院简介 OPPO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3月,是引领前沿技术研究,代表OPPO公司在学术、标准和应用研究方面z高水平的组织。OPPO研究院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包括分设于中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的六大研究所。在语音语义、计算机视觉、数据智能、情境智能、材料科学、电源科技、标准协议、软件架构、硬件架构九大技术领域开展前端研究。其使命是洞察用户未来生活方式,构建OPPO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成就怦然心动的产品与服务体验。 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是OPPO研究院的二级部门,负责标准协议研究,方向涉及5G/B5G/6G、短距离技术、物联网平台技术、视频编解码等多个关键领域。累计向3GPP提交标准文稿超过5000篇,对5G国际标准制定做出了贡献。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超过3300族5G发明专利,在ETSI已声明了超过1000族5G标准专利。 沈嘉 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资深研究员。自2005年开始参与4G、5G国际标准化工作,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项目《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出版有《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一书。 杜忠达 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资深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自2005年开始参与4G、5G国际标准化工作。和他人合著的《5G无线系统设计与国际标准》一书获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2020年优秀出版物专业类一等奖。 张治 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资深研究员。香港大学博士,有超过10年的3GPP 标准化和研究工作经验,作为OPPO公司的主要代表全程参与了5G NR RAN1、RAN4标准化过程。 杨宁 OPPO研究院标准研究部部长。北京邮电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5G核心标准以及相应增强技术的研究工作,输出数百项专利及标准化提案。 唐海 OPPO研究院副院长。曾就职于大型运营商和通信网络设备商,自2005年开始参与4G、5G国际标准化工作,曾任3GPP RAN全会副主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