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母爱的伤,也有疗愈力量:超越让你倍感痛苦的母女关系

母爱的伤,也有疗愈力量:超越让你倍感痛苦的母女关系

1星价 ¥32.8 (6.7折)
2星价¥32.8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0994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74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08099460 ; 978-7-5080-9946-0

本书特色

放下“修复母女关系”“要把爱找回来”的念头。 与其抓住一份你不能掌握的关系,不如好好认清这样的困境,不抱无谓的期待,好好照顾自己。 妈妈说:都是为你好。 妈妈说:听话准没错。 妈妈说:都是因为你。 母亲给的,是爱,还是伤害? 放下“修复母女关系”“要把爱找回来”的念头。 与其抓住一份你不能掌握的关系,不如好好认清这样的困境,不抱无谓的期待,好好照顾自己。 给身为家长的你:父母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能左右子女的人生。 给身为孩子的你:父母给的不用照单全收,你有自己的生命和选择。

内容简介

  母女之间可能也会以爱之名,在彼此关系上造成种种伤害。作者及众多女性就有这样的经历——母亲不重视她的需求、常对她说No,她只能用愤怒、冷漠与特立独行去应对从小的不平等待遇……  作者在书中说了一些故事,涉及这些女性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后的不同阶段,也呈现了部分传统母亲的样貌。她不将“母爱伤害”与“母亲”分类或贴上标签,也不谈“修复”或“把爱找回来”的信念,而是尽力从许多真实案例中提供不一样的思考。  母爱创伤对各阶段的女儿有不同的影响,母女关系的议题及困境或许也因人而异。然而作者期许的是各年龄层的读者们都能从书中有所省思,带着现在的成熟与智慧,从可能已经破坏的母女关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力量”,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放下“修复母女关系”“要把爱拢回来”的念头。  与其抓住一份你不能掌握的关系,不如好好认清这样的困境,不抱无谓的期待,好好照顾自己。  给身为家长的你:父母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能左右子女的人生。  给身为孩子的你:父母给的不用照单全收,你有自己的生命和选择。

目录

推荐序 走过破坏、看懂伤害、学习爱
开场 看懂伤害才有办法爱
前言 受过的伤也有疗愈的力量

**章 当年的孩子有些苦涩
1 为何在母女关系中受苦?
无法摆脱的命运,无法挑选的家人
无法不在乎的母女关系
2 母亲“应该”是慈爱的吗?
血缘关系≠天然的爱
我们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3 当无法靠近母亲时
童年的不愉快回忆——无法满足的需求
常说“不”的母亲
4 供需不平衡的爱,一切自己来
关系放一边,自我摆中间:属于我的叛逆
独立后,自己更自由
5 母亲的伤害该如何终止?
被体罚的自己,以后绝不打小孩:阿孺的故事
累积出走的能量:阿孺的圆梦计划
6 若没有母爱,该如何长大?
家庭破碎,我该怎么办?
我是自己长大的:健身房先生的故事
不去掌控、过度控制家人,而要祝福家人:黑皮的故事

第二章 走过苦涩的青春岁月
7 所谓的叛逆,其实是被伤害、误解
叛逆的女儿,不被了解的青少年:小柔的故事
8 我不是你们想要的样子
只能在梦里拥有甜点店:小希的故事
我是小提琴家十滑雪选手:陈美的故事
9 不典型的力量
以孝顺为名的伤害:女人不该man,男人不该娘
假儿子真女儿:长裤女的故事
这就是我的声音:花美男的故事
10 没有母爱,还是可以学到爱
情绪是双刃剑,伤了母亲又伤了孩子
失控的母亲,失落的亲情:小芷的故事
11 “都是为你好”:社会期待的破坏力
坚持自己,拒绝相亲:女医师、女画家的故事
“你开心就好”是真的吗?
……

第三章 成年之后,理解更多,重建关系
第四章 当自己也成为母亲……

后记 不容小觑的关系
展开全部

节选

  《母爱的伤,也有疗愈力量》:  阿孺的父亲出生于家境富裕的城市家庭(祖父有两个妻子),十分有钱的家境养成父辈挥霍的个性。就算过得再潦倒,父亲这辈子不曾做过他人的员工。他不断地投资,开公司做生意,倒闭,再做新投资。母亲则来自受父母宠爱的小城市家庭。两人同年,二十岁出头结婚。当阿孺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开自助餐厅营生。母亲住在婆家并为夫家生意帮忙,父亲则到处躲债,偶尔才回家。  两个不约而同被过度呵护的温室品种,摆在一起意外合拍,一开始过了几年舒服生活,也滋养了两人因相亲而来不及培养的爱情。就像偶像剧般,小两口过得无忧无虑。可惜偶像剧就是偶像剧,集数过短,以致人不易醒,两人一个忙着做自己能力根本不及的大梦,另一个则仍在做着偶像剧的爱情美梦,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还学不会独立长大。两人都扛不起该负担的角色责任,子女受苦。  阿孺回忆:“父亲不常出现,但一出现在家里时母亲就会很高兴,全家人会一起出去玩、吃饭。我到小学三年级以后才明白,父亲回家是向母亲拿钱的。”  母亲在努力工作填满父亲债务黑洞的同时,婴幼儿期的阿孺则被放在外祖母家中照顾,满足基本的吃喝拉撒。她*早的影像记忆是,自己大部分时间被放在床上,侧脸横看这个世界,眼前隔了一座棉被山。外祖父母没有心思费心建立教养规则,阿孺饿了就吃,想吃就吃,零食也不例外,像宠物般被豢养着。  一些懵懵懂懂的感觉没办法被具体化,日后发生的伤害也让她措手不及,她不能在*短的时间做出反应,吃足了苦头。她的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晚,这也是我在门诊观察到的隔代教养常有的问题,孩子的需求在没有节制下被满足,没有被约束与教导,缺乏足够的学习刺激,以至于看起来比同年龄的孩子发育迟缓。  直到小学时被母亲接回照顾,并对她展开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母亲工作很忙,容不得她有一丁点拖延。那时她才知道吃饭要按照三餐时间来吃。只要妈妈给的一碗饭吃不完、吃太慢,马上就是一巴掌,罚跪也是常有的事。  落差极大,一点缓冲都没有。就像原来被圈养的动物,一下子就被要求学会马戏团的把戏,按说至少要给点训练时间吧。  那是需要建立生活规则的时期,母亲只是一味处罚,不满意就一顿打,并没有跟她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为什么上学要带书包、为什么打钟就要进教室、为什么要跟大家一样……母亲是用打来建立规则的。  看来当时的母亲早就出现了问题,完全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那是作为母亲稍加留意就能办到的事,除非她已经失去了做母亲的心情。  母亲没有余暇,也没有心情和后来住在一起的女儿培养感情。她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包袱,也许把打骂当成另一种发泄,她常责备阿孺为何其他孩子做得到、就她做不到。可怜阿孺有太多的不理解,只能选择*安全的方式,变成安静、被动、不吭声的小孩。  糟糕的是,那个年代小学老师会打人,体罚观念仍盛行。  被体罚的孩子是什么心情,我这个也被过度体罚的小孩很清楚,直到年纪很大了还会记着这事儿,而且怀恨在心。例如我还记得把我的头按进水桶里喝水的低年级班主任叫什么名字。  老师以“家长应该教过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并不考虑“其实也有不教孩子的家长”,于是阿孺在学校也常被打,因为写字的笔画顺序不对、难以管教而被贴上“坏学生”标签。没有人教她怎样与同学相处,如何学习孩子世界的游戏规则,所以她只和书本人物对话。  ……

作者简介

  刘南琦,临床心理师,现任台湾耕莘医院新店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相关著作超过二十本,近期著作有:  《爸妈何必太正经!幽默沟通,让孩子正向、积极、有力量》(台湾橡树林,2015)  《网络社群读心术:按赞、讨拍拍、秀美照的背后,网友想怎样?》(台湾好优文化,2016)  《好想找人说说话:与临床心理师的话疗之旅》(台湾远流,2017)  《当我们滑在一起:与手机世代孩子共处》(台湾活泉,2018)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