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利用治理丛书中国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研究

资源利用治理丛书中国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研究

1星价 ¥65.6 (8.2折)
2星价¥65.6 定价¥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630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04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030563019 ; 978-7-03-056301-9

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资源、产业与收入空间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中国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对我国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②中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的变化研究。对我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③中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存在性的再检验。利用Harris的市场潜力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对我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存在性进行了再验证。④中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的变化:"距离的诅咒"效应。结合市场潜力时变参数模型的系统GMM估计与分析结果,研究了我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的"距离的诅咒"效应。⑤中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变化的原因:基于产业空间结构变动的分析。根据广义工资方程对我国产业空间结构变化中各种要素的流动与份额变化进行了模型求解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我国区域收入空间依赖变化的原因。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问题的提出 2
1.3 研究目标 4
1.4 研究思路 5
1.5 研究方法 6
1.6 主要创新点 7
第2章 文献综述 9
2.1 《管子》等古籍的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思想 9
2.1.1 区域资源利用报酬差距收敛说 9
2.1.2 区域资源利用差异动因论 10
2.1.3 区域资源利用差异调控 11
2.2 西方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研究的理论发展 11
2.2.1 古典区位论中的距离和运输成本 12
2.2.2 新古典区位论中的不完全竞争模型 13
2.2.3 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依赖的推导 14
2.2.4 空间计量经济学对空间依赖的侦测和获取 15
2.2.5 经济理论中的空间依赖研究比较与整合 16
2.3 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的变化趋势和机制研究综述 17
2.3.1 贸易理论中的不完全空间依赖 17
2.3.2 “距离之谜”与“距离的诅咒” 18
2.3.3 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变化机制研究综述 19
2.4 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不足与启示 20
2.4.1 主要贡献 21
2.4.2 不足之处 22
2.4.3 对本书的启示 23
第3章 理论基础 24
3.1 新经济地理学 24
3.1.1 新经济地理学两部门的假设及延伸 24
3.1.2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潜力的设定 25
3.1.3 生产者行为与工资方程 29
3.1.4 均衡的确定 31
3.1.5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扩展 32
3.2 空间计量经济学 33
3.2.1 空间经济数据和空间权重矩阵 34
3.2.2 空间自相关和空间依赖 36
3.2.3 空间计量模型 37
3.3 区域资源利用报酬和空间依赖的概念界定 39
3.3.1 两种理论框架的局限性 40
3.3.2 区域资源利用报酬的变量形式及指标选取 40
3.3.3 区域资源利用报酬的产业部门跨度规范 42
3.3.4 空间依赖的内涵与规范 47
第4章 中国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的再检验 49
4.1 理论背景 49
4.1.1 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的两种获取路径研究回顾 49
4.1.2 两种路径对比与整合的意义 50
4.1.3 需要解决的问题 51
4.2 实证模型的构建 51
4.2.1 Harris的市场潜力模型 51
4.2.2 Krugman工资方程 52
4.2.3 空间联合模型 53
4.2.4 实证模型的规范 54
4.3 不同解释变量的区别与规范:市场潜力和其他空间滞后变量 56
4.3.1 不同空间滞后权重对解释变量构建的影响 56
4.3.2 “对数值的空间滞后项”与“空间滞后项的对数值”问题 58
4.4 中国的空间经济模式及空间自相关检验 60
4.5 计量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63
4.5.1 普通*小二乘估计结果 63
4.5.2 LM检验和RLM检验 64
4.5.3 极大似然估计结果 64
4.5.4 稳健性检验 66
第5章 中国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的变化趋势 69
5.1 理论背景 69
5.1.1 “距离的诅咒”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现实经济中的发展 69
5.1.2 相关实证研究路径的回顾 70
5.1.3 需要解决的问题 71
5.2 模型设定 72
5.2.1 理论模型 72
5.2.2 实证模型 72
5.3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
5.3.1 市场潜力变量的选择 74
5.3.2 内部市场潜力的处理 75
5.4 描述性统计与区域资源利用的“核心-边缘”空间模式 76
5.4.1 描述性统计 76
5.4.2 中国区域收入的“核心-边缘”空间模式 76
5.5 基准回归 78
5.5.1 混合*小二乘回归 78
5.5.2 工具变量回归 80
5.6 中国区域资源利用报酬空间依赖变化趋势测度 83
5.6.1 中国区域资源利用报酬历年Moran’s I的计算 83
5.6.2 中国区域资源利用报酬对市场潜力历年截面弹性的估计 84
5.6.3 稳健性检验 86
第6章 生产性公共支出与区域资源利用空间依赖变化 88
6.1 理论背景 88
6.1.1 中国的倾斜性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资源利用报酬空间依赖 88
6.1.2 引入生产性公共支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89
6.1.3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政府行为 90
6.2 一个改进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91
6.2.1 生产者行为 91
6.2.2 政府行为 92
6.2.3 消费者行为 93
6.2.4 均衡条件 93
6.2.5 求解过程 94
6.3 模型校准 95
6.3.1 区域间同质性参数校准 95
6.3.2 区域间异质性参数校准 96
6.4 数值模拟 98
6.4.1 生产性公共支出的边际效应 98
6.4.2 生产性公共支出的空间外部性 100
6.4.3 调节生产性公共支出区域分布的影响 102
6.5 经验分析 104
6.5.1 实证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选择 104
6.5.2 计量结果与讨论 105
第7章 资源空间依赖实证启示 108
7.1 中国资源空间依赖实证总结 108
7.2 中国资源空间依赖实证启示 109
7.3 后续研究空间 110
第8章 资源依赖的空间构成 111
8.1 二维与三维空间 111
8.2 四维空间 112
第9章 资源空间依赖规律 118
9.1 资源依赖性质决定规律 118
9.1.1 劳动部分稀缺性 119
9.1.2 劳动保护能力稀缺性 119
9.1.3 土地的稀缺性 120
9.1.4 资本的稀缺性 121
9.1.5 知识的稀缺性 121
9.1.6 历史各发展阶段*稀缺要素的更替 123
9.1.7 各历史发展阶段内*稀缺要素的替代 123
9.2 创新推动资源经济发展规律 124
9.2.1 创新理念 124
9.2.2 技术创新 126
9.2.3 知识创新 128
9.2.4 组织创新 130
9.2.5 体系创新 131
9.2.6 社会创新 132
9.3 资源经济无害而安平泰发展规律 134
9.3.1 大统一的超稳定结构 134
9.3.2 抑制两极分化 135
9.3.3 遏制分裂 135
9.3.4 赋税合理 136
第10章 资源空间依赖机制 137
10.1 顺势而为 137
10.1.1 治理之势 137
10.1.2 势中之序 138
10.1.3 治理导向 142
10.2 无为而治 145
10.2.1 无形的治理 145
10.2.2 循道的治理 146
10.2.3 道化万物的治理 148
第11章 资源空间依赖有序化 149
11.1 有关秩序与耦合治理的理论 151
11.1.1 纵向秩序 151
11.1.2 横向秩序 151
11.1.3 资源利用秩序的测度标尺 151
11.1.4 秩序的纵横关系 152
11.1.5 耦合治理 152
11.2 我国资源利用纵向秩序测评 153
11.3 我国资源横向秩序测评 154
11.3.1 全要素生产率模型 154
11.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56
11.3.3 横向秩序测度结果 157
11.4 能源、水资源和建设用地利用秩序 160
11.4.1 能源、水资源和建设用地利用秩序测度 160
11.4.2 供给侧秩序差异 161
11.4.3 需求侧的秩序波动 163
11.5 我国三种资源秩序耦合研究 163
11.5.1 耦合协调度模型 163
11.5.2 水资源、建设用地及能源利用耦合结果及分析 164
第12章 结论与启示 168
12.1 结论 168
12.2 启示 169
12.3 本书的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170
参考文献 172
附录 186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