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

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

1星价 ¥89.6 (7.0折)
2星价¥89.6 定价¥12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8192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84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5819236 ; 978-7-5458-1923-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之一,旨在通过专题研究、口述回忆和档案文献等三类体式的结合,对上海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工人新村”,以及八十年代开始兴建的住宅中心这些史实作出系统而多元的观照,并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代上海史专题的研究提供尽可能详尽完备的档案文献和其他参考资料,特别是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口述史料,生动鲜活,尤称珍贵,是研究“四史”的重要参考读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佐证。

内容简介

《上海工人新村建设研究》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的“现代上海研究丛书”之一,旨在通过专题研究、口述回忆和档案文献等三类体式的结合,对上海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工人新村”,以及1970、1980年代兴建的住宅中心这些史实作出系统二多元的观照,并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现代上海史专题的研究提供尽可能详尽完备的档案文献和其他参考资料,特别是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口述史料,生动鲜活,尤称珍贵。

目录

综述 1

一、上海解放初的“房荒” 1

二、建设工人新村,为解决工人住房问题而提出的设想 4

三、从曹杨新村(一村)到“二万户” 7

四、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 10

五、真正属于工人的新村 12

六、工人新村带来的幸福生活 17

七、工人新村的扩展与延续 19

八、工人新村和“翻身感” 22

九、对工人新村建设的总结 26

普陀部分 28

新中国**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 28

生活温馨的甘泉新村“二万户” 70

奋发进取的宜川住宅工房 87

与时俱进的真如新村 102

杨浦部分 118

为了千万产业工人的安居梦——鞍山新村“二万户”建设 118

从工人住宅到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走过60年的长白新村 136

凤城新村,“二万户”的光荣与梦想在此延续 161

控江新村,从“二万户”到安居乐业“新家园” 186

高校自主设计、建造的教职工住宅——同济新村 205

虹口部分 228

广中新村:上海首批工人新村建设 228

广灵新村:企业投资工人住宅建设的典型 236

玉田新村:工人住宅建设的新高潮 244

徐汇部分 254

日晖新村:徐汇工人新村从这里起步 254

长宁部分 267

天山新村的建设与发展 267

档案 290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曹杨新村分配问题的报告 290

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概况 296

关于一九五四年兴建工人住宅的请示 298

上海市工人住宅历年建造概况 299

沪东工人住宅情况报告 300

曹杨、日晖新村住宅现状综合调查(节选) 301

上海市**商业局关于分配新建工房的意见(初稿) 305

上海市建设局关于工人新村1959年公建补课工程初步分配方案的报告 307

长宁区天山商店建店以来工作总结 308


展开全部

节选

新中国**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 中共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上海市**个工人新村,因临近曹杨路故取其名。曹杨新村地处普陀区中部偏西,东起曹杨路,南到中山北路、金沙江路,西迄杨柳青路、桃浦河,北至武宁路,面积2.08平方公里,所辖20个居民委员会、59个居民小区,户籍人口8.89万人,常住人口10.6万人(截至2012年底)。 1951年9月,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亲自批准建造曹杨新村,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经过建设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明和谐、宜居生态的现代乐居新社区。 调查研究,确定市政建设方针 解放初,上海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首先选择普陀区建造工人新村,陈毅市长明确提出市政建设方针。 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苏州河航运甚为兴盛,沪西(后为普陀区)逐渐形成有名的以棉纺织业为主的老工业区。同时,也是工人集居之地,成为近代上海的一个“下只角”, 苏州河两岸不仅有外商、华商私营企业建造的工房,也散落着自然形成的棚户区,大多是矮小、阴暗、潮湿的“滚地龙”和草棚。20世纪20年代,沪西小沙渡地区曾是上海工人运动诞生的摇篮之一,也是上海共产党组织以此开展工人运动的始发地,这是解放后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首先选择普陀区建造工人新村的重要原因。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正值百废待兴,国家财政很紧张,陈毅市长、潘汉年副市长等领导依然十分重视劳动人民的居住问题,亲自找市工务局等单位负责人专门商谈,强调要关心劳动人民*集中地区的市政建设。陈毅市长指出国家目前有困难,可以先解决棚户区的吃水、用电、修马路、造厕所等问题,以后再逐步改造,他明确表示:“我的想法,要下决心建设大批工人新村,把棚户区从上海消灭掉!” 1951年3月,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根据毛泽东主席“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指示,确定普陀区为重点试验区,以取得贯彻“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市政建设方针”的经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承宗率领的市政府工作组市政建设分组到普陀区、杨浦区进行调查,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旧有工房之整修及新建工房问题”,写出了有关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认为苏州河北根本没有道路、交通、上下水道等系统自来水系统也极度凌乱,普陀区各业工人约7万多人,连同家属在内,粗略估计共约20万人,全区人口约26.5万人。他们居住的工房普遍十分拥挤。工房按照上海老式里弄石库门房子的间距建造,两排住房之间只有几米,外面显得很拥挤,住房内设计不合理,采光差,甚至终日要点灯,一般没有天花板,很陡的楼梯几乎是直上直下。由于无人管理,原为二层房在纵横间隔后,变成四、五层,几乎所有空间都被挤压利用,甚至一间房内挤进五六对夫妻和孩子,或者塞进三四十人,厨房变为卧室,楼道里烧饭,马桶、煤球炉和床铺挤在一起,显得更为逼仄、密集、破旧、嘈杂。房内缺少新鲜空气,又缺乏阳光,夜班工人回家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大部分工房超过使用年限,加上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由于房内过分拥挤,不得不向原有房屋的外围发展,各式各样的违章建筑大量产生,使得原来的道路更为曲折、狭窄。 特别是在自然形成的棚户区里,根本没有道路系统,下雨后道路积水,泥泞不堪,工人称为“阎王路”。堆积的垃圾无法清理、运走,加之没有下水道,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简易棚子随意搭建,过分密集、拥挤,*为典型的是石灰窑药水弄,在不到半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共有4000多间草棚,近1.6万人,一旦发生火警,火势难以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并且缺少水电,大部分居民点的煤油灯,主要水源是苏州河,饮水、洗菜、淘米、洗衣、涮马桶都在其中,普陀区其他棚户区也存在类似情况。报告认为:“只有改善和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有物质基础来保证他们以新的更高的劳动热忱(情)与生产效率去提高与发展生产。” 报告还提及普陀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尤其苏州河以北有十二万人口,现在还没有一处医疗机构,更是严重。”教育设施不健全,学校条件也很差,校宿破旧,甚至不能遮风挡雨,“尚有半数以上的职工和他们的子女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文化娱乐方面,“除了一所可容四百余人的极简陋的电影院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公共文化娱乐的设施”。 市政府工作组于4月6日提交了《普陀区重点市政建设计划草案》,明确提出:“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首先在工人居住问题上有步骤的给予适当解决。”并将有关情况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 1951年4月11—18日,在上海市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陈毅市长作报告时明确提出市政建设方针:“我们应该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是首先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有重点的修理和建设工人住宅,修建工厂区域的道理桥梁,改善下水道,饮水供给及环境卫生,以改进工厂及工人居住区的条件。”并强调“一切市政建设计划,由于今年财政上还有困难,不能百废俱兴,全面展开,只能重点建设,一般维持,并要严格实行预算,撙节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严格防止贪污浪费现象。”[ 《陈毅在上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119页] 4月15日上午,市政府组织这次大会60多位代表冒雨察看沪东小木桥、沪西普陀区药水弄等处的工人住房困境,进一步理解陈毅市长提出市政建设方针的重要意义。代表们先到上海总工会沪东办事处和普陀区政府,听取了张长林、史桂昌介绍有关情况。随后到实地察看时引起很大震动,代表们纷纷表示:“工人生产成绩那样大,我们再不替工人解决实际问题,怎么说得过去?”

作者简介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系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部门,又是市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主要研究上海市党的历史,制定上海市党史工作的规划和计划,指导、协调和承担上海市地方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和编纂工作,负责编写上海地方党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