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直评 那片土地

包邮李直评 那片土地

¥23.4 (4.5折) ?
1星价 ¥23.4
2星价¥23.4 定价¥5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133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21213362 ; 978-7-5212-1336-2

本书特色

逾越时空秩序,探寻真实之域 秉金圣叹遗风,借脂砚斋神思 《李直评 那片土地》, 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点评之先河 “反叙述”散文体小说,浓郁的抒情性和诗意美, 用靠近源头的语言,揭示自己深处的“真” 渴望真实,对起源充满激情,为自己作绝对的见证。 点评风格洁净、纯粹、极致。 “我”和“你”,“我”和“聂平”,“我”和自己,是一个人,又互为“他者”。彼此在深度的倾听与诉说中追怀、回访、叩问:“我们都曾做了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什么是真实?” 大处用巧,小处用拙,实处用巧,虚处用拙。“我”和“你”,“我”和“聂平”,“我”和自己,是一个人,又互为“他者”。彼此在深度的倾听与诉说中追怀、叩问。用靠近源头的语言,揭示自身隐藏的“真”。 叙述者是叙事的内在,叙事的深度在于对自我源头的寻找。《那片土地》流淌着梦幻宁静的气息,在自我寻找的路途上逐渐走近原点,尽情探索艺术的本质。 那片土地,剥夺且给予,贫瘠而包容,承载着错综的人世悲欢和历史记忆,也承载了一个少女关于青春和理想的梦。 《那片土地》,“反叙述”散文体小说,以浓郁的抒情性和诗意美,真实地记录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密码。 “那片土地”,地理的,也是文学的,供人以物质和精神的食粮,展示着人类原始的美善和创造。

内容简介

《李直评 那片土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点评本。改种水稻的曲折与收获,沤麻的艰苦与庸俗,拯救枣红马的奋争与无奈,无一不再现了农村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淳朴与执着。受到特殊时空环境的影响,本不喜欢粗粝的聂平,一反以往的常态,与普通农民一起“种地”,播种土地,播种梦想……一位站在盐碱滩上写作的大学教授,通过一个少女征服盐碱滩的一个个闪耀瞬间,在神秘深厚的旋转运动中,展示人类原始的美善和创造,坦率地呈现出这样的道理:“时间给予远甚剥夺。”原著《那片土地》,逾越时空秩序,探寻真实之域。“将现在拉到不明的深处”,“倾尽所能激活过去”;李直点评,秉金圣叹遗风,借脂砚斋神思。“触及极限”,“移动极限位置将其置于更远的地方”。

目录

目 录

写在《那片土地》前面 001

不是梗概的梗概 002

上??卷 001

下??卷 193


展开全部

节选

深秋的风,在北方是很硬的,因为它埋在人的心里,一经释放,不可阻挡。 你,变成了夕阳下的一抹符号,秋风里林中的一页纸,在那片稻田的坝埂上寻找。 掩埋不了的是过去,被隔断的是历史,过去就在眼前。 【批注:主人公聂平以第二人称“你”出场于深秋,于风中,于收割后的稻田里。“那片土地”与开辟“那片土地”的人,一同现身于夕阳中,预示着历史即将重现。这片现今已成为稻田的土地,在许多年前即聂平花样年华的那个时间,是寸草不生的盐碱滩。聂平带领着依附于这片土地上的农人,将它改造成了现在的类似于江南水乡的模样。小说的主人公聂平,即将故地重游。】 稻茬的根须在上面,这是谁家的?过日子的人家,这么早就将稻田翻过来,是要让太阳晒一晒,插秧泡田会更容易。 现在,听说是用拖拉机“旋地”了,这家还用畜力拉的犁杖翻地。 是池二姥爷家的。 我想告诉你,但你听不见,我们离得太远。 你叫我一块儿出来,我理解这不过是一句礼节性、规则性的套子话。你不需陪伴,我还是出来了。你在土坝的那一边,我在土坝的这一边,我看见你了,可是你并没有看见我,你在寻找。 【批注:聂平的灵魂也出场了。也可以说,聂平是带着灵魂一道寻访“那片土地”的。】 你的头一直看着脚底下。寻什么?稻谷早已进仓,稻草也早被粉碎,给养大牲口的人家做了饲料。寻什么?被风磨砺掉的一粒两粒的稻粒也应被埋在泥土下面,这片土地被犁过了。 你没抬头,当然不会看见我。我早就知道你不需要任何人。 其实,我是想和你走近,成为你倾听的对象,也趁机跟你做一次*彻底的交流。 我静默。 这时候我看见枕在山脊上的夕阳只留下一寸有余的边儿,红色。天地间的空气,白色。土地上缥缈着的是没有颜色的朦胧。 在你的身后,呈现出一片林子的影儿。 摄影的话,表情里应该也不是惆怅层面的那种惆怅,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做作的愁绪。 无法隔断的历史,捡拾不尽的过去,距离并没有阻断你我的沟通,我确实听到了,以至于一个叫聂平的人的倾诉。 突然,一团模糊的,不,稍显清晰的人影从我眼前的土坝上移过去。我抬起头,盯着他的背影。他应该是九伯,他走路很轻。 【批注:九伯也在同一时间来到了“那片土地”上。他是以“影子”的状貌出现的。他在改造盐碱滩、试种水稻这项浩大的工程里,是个起“前引”“后推”作用的核心人物。现在,“舞台”(即那片土地)、灯光(即夕阳)、布景(即秋风)和人物(即九伯、聂平以及聂平的灵魂)这些戏剧的**要素均已齐备,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可以启幕了。】 天都黑了,茫茫一片的土地,空寂、死寂,无粮无草、无树、无水的,九伯干什么去?寻找毛驴,拣干柴棒。我笑了,他不是纯粹意义的庄稼人,还没听说他勤恳像样地干过庄稼地里的活,这么晚了…… 我知道,你崇拜他,你尊重他,九伯是你的堂伯。你说九伯身上有富贵人家的血脉,是一位王孙血脉滋润出来的英雄。 你读的书不少,还有几分语言癖。九伯是个农人,农人们不曾多给过九伯几句赞美的话。什么原因,你那么喜欢与九伯往来。我问过你,你说过,我明白,也不明白。 枕在山脊上的太阳倏忽间跳了下去,被红色的云霞淹没了。浓淡相宜的暗色调作为背景推出了你人物镜头庄严的美和优雅的韵味。这时,有一个特定的影像:你抬起头,远望,定格,与九伯轻而急地往前挪动的背影,交错而过。刹那间,九伯回头朝夕阳下落的方向瞧了一眼,手在额眉之间打着眼罩。准确地说,天边的色彩完全收在了九伯的眼睛里,当他眼光完全收回的时候,他也应该看见稻池埂上飘动着的那抹身影。或许,他在心里还轻轻地说了一句:谁?这么晚,大冷的天,在转悠啥? 你望着那身影,像是看见,或者没看见,心里是否滑过一种意识,住在这个村落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么晚,谁还往外跑,干什么去? 我看见的是,残阳如血的画。 你没有看我,压根儿没有看见我。此时,我的身影已向土坝的西边移动了,我在向你靠拢。 西天边的绚丽被青紫色独占了。作为剪影你已经很模糊了。 风不大,树梢上零星的叶子还是发出了声音。声音低沉,凄凉,还夹杂着欢快,好听。我努力地听,生命沉浸在以前没听过的旋律中。抚摸额头,抚摸山脊,抚摸心灵…… 轻柔极了。 后来,我听到了大海的涛声,还看到了翻卷起来的吐着白沫的浪花。 夕阳根本不存在了。 屏幕上不见了九伯的身影,也根本没有你,更没有我。我或许成了幽灵,在九伯祖上的聂家树林子上空飘动。 听见的是:笑声,歌声,还有哭声……

作者简介

李直,内蒙古敖汉旗人,大学学历,曾任乡村教师和机关干部。一九八七年开始文学创作,以辽河上游广袤沙土地为背景创作了系列小说和散文,开“沙土地文学”先河。其中文学批评《“反叙述”时代如何叙事》刊于《文艺报》,长篇小说《庭院里的丁香树》(与刘景侠合著)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红记》(与刘景侠合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洞房花烛夜》刊于《科尔沁文学》,散文《苦瓜*苦》刊于《北京日报》,亦有多篇散文见诸《内蒙古日报》《百柳》等报刊。 刘景侠,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赤峰学院副教授,司宙作文创始人。有多部小说面世,其中有长篇小说《那片土地》、《困惑》、《庭院里的丁香树》(与李直合著)、《红记》(与李直合著)。 读书,教书,写书。 一个在梦中行走之人,孤独隐秘的行走之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