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读者评分
5分

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1星价 ¥19.3 (3.5折)
2星价¥18.7 定价¥5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三星用户)

非常好的书

其实当代中国作家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

2024-08-26 10:16:32
0 0
Shi***(三星用户)

了解中国小说,内有长安的荔枝

2023-12-28 10:37:33
1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791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0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532179190 ; 978-7-5321-7919-0

本书特色

*超大体量、重磅文学容量。文学名刊《收获》严选集结蒋韵、马伯庸、萧耳、杨潇zuixin力作,配以王春林、何平等业内名家的书评,zuixin鲜的文本+*激荡的解读,57万字dujia首发,为读者献上2021年**顿文学饕餮大餐,lingpao这个春天*有品质的阅读。 *名家长篇:蒋韵女士非虚构新作《北方厨房》首发!不仅是一部家族寻根史,个人成长史,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物质史。那些食物牵引出的个人命运与创痛的记忆,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而呈现出人性与哲学思考的深度。 *马伯庸超值长篇《长安的荔枝》。精心修订·全新推出,完整版本十万字,揭秘大唐盛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不为人知的诡谲曲折和人性纠葛。继席卷图书市场的《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之后,“马王爷”继续探索历史可能性。 *女作家萧耳书写江南水乡繁华故事《鹊桥仙》,追忆似水年华,重温软玉温香的吴侬软语、丝丝入扣的江南调性。 *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非虚构作家杨潇非虚构力作《西南三千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互文、碰撞,重走“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之路”,佳作节选,先睹为快。 *突破性的全新设计,带来春天的气息。高阶艺术纸封面、“收获”logo采用UV过亮工艺,突显细节的精致感。海蓝秋黄双色分栏,巧妙的大幅鱼骨设计,高端大气;内文为双栏排版,还原老牌杂志期刊的阅读体验;配以版画风格的插图和实景老照片,图文辉映,让有质感的阅读也不厚重。

内容简介

《收获》是原创文坛举足轻重的杂志。其长篇小说专号出版多年来,发表重要作家重要作品,引发读者关注。包括《繁花》《应物兄》等备受赞誉的中国当代重要长篇小说,很初都是在《收获长篇小说专号》中展露风采。《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是由国内很好文学刊物《收获》文学杂志社策划组织编辑的长篇小说图书。春卷是2021年的卷。收录了四部长篇作品,作者阵容强盛,有广为读者喜欢的作家马伯庸,也有资深名家蒋韵,更有知名青年作家萧耳和杨潇。四位作者都是国内创作势头很好的作家。四部作品为蒋韵的长篇非虚构《北方厨房》、马伯庸的近期新长篇小说《长安的荔枝》、萧耳书写江南小镇的性灵之作《鹊桥仙》、杨潇的非虚构重磅力作《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1938年之路》。作品形态不同,但是在文学构思、社会关切、讲故事等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春暖花开之时,《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将令人期待的精彩之作一举收入囊中,是真正精神上的飨宴。

目录

北方厨房 (蒋 韵 )
聚焦于食物的历史与生命记忆 王春林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或十二时辰,十五日,或以六月初一为期 何 平

鹊桥仙 (萧 耳)
“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 来颖燕

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团一九三八年之路(杨 潇)

展开全部

节选

北方厨房 ——一个家庭的烹饪史 蒋 韵 二百年前,一个叫布里亚·萨瓦兰的法兰西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这个萨瓦兰,是世界上*著名的美食家,或者美食哲学家,他的著作,被称为“美食圣经”。而他自己,则拥有一个“伟大的肚子”。我不关心他的肚子怎样伟大,但我特别想知道,假如,一个中国人,比如我,诚实地告诉他我自己这大半生所吃过的食物,他将由此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他会坚持自己的说法还是会修正它? 写一个家族的菜谱小史、食记或者流水账,也许,是件有意思的事。萨瓦兰启发了我。想象他还健在,还活在那个“流动的盛宴”之城,我写,他看。然后,他会告诉我些什么呢?那将是值得期待的。亲爱的萨瓦兰先生,请您煮一壶香浓的咖啡,我开始了。 **章 奶奶主厨时期(上) 一 前史——关于我奶奶和她的一道经典菜式 我奶奶是穷人家的长女,下面有五个弟弟,活下来的却只有两个。我叫他们三舅爷和五舅爷。这两位舅爷,一位,善书法,另一位,则曾经在国民党军队的军乐团吹小号。他们身上的文艺气质,在我奶奶这里,一点也不露踪迹。奶奶目不识丁,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出嫁前,就叫“妞儿”,出嫁后,则成了“孔蒋氏”。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次人口普查还是选举,奶奶的小叔子,我的四爷爷,说,二嫂,咱得有个名字了。于是,户口簿上,选票上,业已成寡妇的我奶奶孔蒋氏,就成了“蒋宪曾”。这名字,后来就一直跟着她,风风雨雨,到死。 奶奶的父亲,大约是城隍庙的庙祝,管香火,也做杂役。所入不丰,奶奶和她的母亲,还要给人浆洗衣衫来补贴家用。小时候,记得奶奶说过,冬天,天寒地冻,西北风刺骨,她们娘俩到河边,砸开冰凌洗衣,母女两人,手上都是血淋淋的小口子,手指肿成了红萝卜,浸在冰水里,疼得钻心。那河是什么河?惠济河。惠济河是古汴河断流后,在它的故道上人工开挖出的河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诗意而伤怀。那是别人的汴河,不是我奶奶的。奶奶的汴河,惠济河,是一家人的生计,是不管多苦多疼,也得忍耐的闺阁时期。 嫁进孔家,日子好过多了。孔家远比奶奶的娘家殷实、富足。奶奶的丈夫,是孔二先生,他的发妻亡故后,续娶了我奶奶。奶奶嫁过来,跟着孔二先生,去中原某县赴任,他做了地方上一个小官——警察局长。至今,我也不明白,孔二先生怎么会出任警察局长?他又不是行伍之人。弄不明白的事,远远,远远不止这一桩。关于家史,关于家族的过往,有许多年,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上一代许多人的噩梦、伤疤和禁忌,唯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敢去寻踪觅迹?几十年下来,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就成为了秘史。 所以,之前,我笔下的家史,只能是小说而不是其他。 孔家兄弟四人,我从没听说过老三,想来是早夭了。而老大,则是在娶妻之后投河自尽。原因我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从家里一路走到了黄河边去寻死。孔大先生是个跛子,是小儿麻痹后遗症还是什么,不清楚,只听说跛得厉害。他拖着一条跛腿,从城里,一步一步走到城外,走了十几里还是二十几里,踩过厚厚的软软的、被太阳晒得烫脚的沙滩,一步一陷,摇摇摆摆,来到了河边。假如,一个人要死的决心没有那么坚定不移,这一路,这二十多里长路走下来,或许会改变初衷,但孔大先生没有。他忠实地、忠贞地一头扎进了滔滔的黄水里,随波而去,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他身上,也有一些文艺的诗人的气质。 孔家经营一座医院,叫“同济医院”。据说,是古城开封**家私立西医院。主政这医院的,是孔家的四先生,孔繁某,字显达。孔四先生在哪里学了西医,我还是不知道。只知道他学成归来后,曾在中原*早的“官立施医院”做医生。后来,自立门户,开诊所,办医院。等我父亲这辈人出生、渐渐长到记事时,同济医院已经很有规模,且颇具名望。孔四先生不仅是名医,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当时国府中原省份的要员多有往来,“同济医院”的匾额,就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在太原的家里,陪父母看电视剧《常香玉》,意外地,看到了孔四先生。当然是演员扮演的。一身白西服,戴巴拿马礼帽,显然是个绅士。剧情讲的是,一个有权势的军官,看上了常香玉,要强娶她回府。万般无奈之下,有人向她举荐了孔四先生。于是,孔四先生出面牵线,请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张钫,收她做了义女。这一下,自然震住了那个强取豪夺的军人。而香玉大师,竟也不忘这涓滴之恩,从此,年年春节,大年初一早晨,必定到孔家来,给孔四先生一家拜年。 小时候,偶尔地,奶奶会念叨几句陈年旧事。常香玉年年春节来拜年,就是听奶奶说的。奶奶还说,有一年,梅兰芳先生来开封,和孔四先生照过一张合影,相片上,两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对兄弟。可见,孔四先生风姿不凡,很是俊朗。这种时候,假若父母听见了,就会很严肃地说:“妈,别跟孩子们说这些。”奶奶也就沉默了。父母的表情,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些羞耻的、不能见人的事。 孔二先生和孔四先生,一直,没有分家。孔二先生好像没干几年局长,卸任之后,回到家乡,在同济医院里管庶务之类。弟兄二人,共有八个子女,也算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虽说没分家,但是分爨开伙。孔家不是大富人家,且是创业的一代,家风朴实,生活不讲排场,不事奢靡。特别是二房,吃饭的人总有十大几口,但,主厨的总是二太太,也就是我尚还年轻的奶奶——把厨房交给别人,她不放心。 四奶奶出身大户人家,娘家广有田产还有买卖字号。她主持中馈的手笔格局,自然和我奶奶不太一样。我奶奶崇尚节俭,惜物敬物。在她眼里,“抛米撒面”是要下地狱的罪孽。她不识字,却“敬惜字纸”。小孩子习字临帖写坏的纸张,无论大小,她都整整齐齐归置在一起,随意丢弃那是对字、对圣人的不敬。她一生不挑食,却唯独不吃牛肉,是因为“不忍”。牛辛苦一生,结局不应该是被宰割烹煮。每逢杀鸡,她嘴里总是念念有词:“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阳间一道菜。不怨你,不怨我,怨你主家卖给我。”她敬畏、尊重世界的秩序,相信万物有灵。 我奶奶有一道保留菜式:假鱼肚。这是一道大菜,逢年过节才上桌。食材其实很平常,就是猪肉皮,但做法特别费时,远不是一日之功。首先是要风干猪皮,平日里做菜,剁馅,剔下来的肉皮,随手挂在厨房墙壁上,或是屋檐下,一春,一夏,一秋,让它们慢慢风干,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一条一条,积少成多。到腊月里,年根下,时辰到了,找来一只大盆,把风干透彻却也是浑身蒙尘的它们集合起来,烧一大锅滚烫的碱水,倒进盆里浸泡一天一夜,就像发海参。然后就是一遍一遍地反复清洗,每一条每一块,都要用刷子刷,用镊子拔掉毛根。*后,处理干净的它们,就像经过忏悔和被赦免的灵魂一样,新鲜而纯洁。然后,切成合适的大小,控干水分,烧一锅热油,炸。炸到猪皮表面金黄卷曲而起泡。这是*具技术含量的一个环节,油温几分热,起泡的程度,肉皮的色泽,全凭人的经验。接下来,是要用砂锅吊一锅好汤,鸡汤、骨汤,都可以,把炸好的猪皮下进去,和火腿、蛋饺、面筋、玉兰片等食材文火慢煨(有冬笋*好,但北方不是那么容易买到鲜笋)。*后,连砂锅上桌,热气腾腾的什锦假鱼肚就算大功告成。这菜,其实就是北方的“全家福”,福建的“佛跳墙”一类,是节庆的菜肴,有喜气。 除夕的年夜饭,两房人是要在一起吃的。主妇和女佣们各显神通,而什锦假鱼肚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当然,做假鱼肚的,一定是我奶奶。那是她所信奉的宗旨:物尽其用。从浑身蒙垢的一块猪皮,到华丽的什锦大菜,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我奶奶和这世界相处的方式。 二 在故乡开封,我*初的味道记忆 开封,在黄河岸边。我在这个河边的城市长到五岁。 非常奇怪,弟弟和我,对开封,有完全不同的记忆。他的开封,永远是灰蒙蒙的,阴沉、压抑。有一次他和人去一座小学校玩,回来就病了,发高烧。那学校是旧庙宇改建的,他惧怕那些古建筑,他说,他看见那裸露的屋梁上蹲着绿色的人脸。 奶奶带着我,去那学校给他叫魂:“小今,回来吧——小今,回来吧——”还真给他叫回来了,烧退了 ....

作者简介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代表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草原动物园》等。蒋韵:女,1954年生于太原,籍贯河南开封。毕业于太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79年发表处女作《我的两个女儿》,迄今为止已发表出版长、中、短篇小说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隐秘盛开》《人间——重述白蛇传》(和李锐合著)《你好,安娜》,小说集《心爱的树》《晚祷》《上世纪的爱情》《失传的游戏》《水岸云庐》以及散文集《春天看罗丹》《悠长的邂逅》《青梅》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大奖、赵树理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你好,安娜》获2019“中国好书”奖,亦有作品被译为英、法、韩、西班牙等文字。曾任太原市文联主席,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现居北京。萧耳:女,作家,资深媒体人,不错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南方周末》《书城》《信息时报》《百花洲》等多家文学期刊、时尚杂志和报纸写专栏,在《收获》《钟山》《上海文学》《大家》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种。出版有长篇小说《中产阶级看月亮》《继续向左》;文化随笔《樱花乱》《锦灰堆 美人计》《小酒馆之歌》《女艺术家镜像》《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及电影文化随笔《第二性元素》、文化地理随笔《杭州往事》等。杨潇:记者、非虚构作家。80后,湖南人,厂矿子弟,背包客。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2004-2008年供职于新华社,2008-2014年任南方人物周刊特稿记者、不错主笔,2012年中德媒体使者,2013-2014年哈佛大学尼曼学者。2014-2016年任《时尚先生Esquire》副主编,主管专题与特稿。2017年后独立写作,2019年起任腾讯新闻出品的谷雨非虚构创作奖评委。热爱《纽约客》和《国家地理》杂志,从2010年起周游列国,尝试一种融合时事、思想和人文地理的叙事文体。作品两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三次获腾讯华语传媒年度盛典单项奖(含特稿写作奖)。曾出版个人作品集(国内题材)《子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