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

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

1星价 ¥63.7 (6.5折)
2星价¥63.7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97068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544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03970689 ; 978-7-5039-7068-9

内容简介

  关于“文化多样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有明确的阐述,它指的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它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公约强调,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公约关于文化多样性内涵和意义的丰满阐述,表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是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向善发展的合理要求和必然意志。  基于人类社会文化应该向善发展的必然理由,由此在“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主题下,我们需要审视一切阻碍向善发展的现实因素或现实性,包括现代化中那些抵牾于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因素和机制。

目录

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维护(代序)

**编
高度自主与开放的艺术世界——中国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意义
“手”与手工文化建设
中国社火艺术的形态特征
现代化主题下的百年中国民间美术
从中华文化立场出发
用双手塑造新世纪
手工劳动的当代诉求
为《中华手工》喝彩
战略眼光中的手工艺——兼关于中国西部和其他不发达地区开发方式的建议
关于民间文化和艺术的保护
以民俗建设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民俗建设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振中华手工
建言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
呵护经典——从云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
举国家统筹之力,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资源
在保护中稳步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保护——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未来实践格局的-种展望和诉求
敦睦人际构建和谐——民间艺术的伦理价值
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于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环境的思考
重振手工,激活民俗——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策略的建议
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玉雕与“玉的精神”
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
传承传统营造技艺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关于保护与发展“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思考
保持工艺品格加强行会管理——有关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保护与发展的意见
信俗与手工:唐卡与热贡文化生态保护的立足点
丰满的生产力——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
在保护中稳步发展——谈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耕耘于民间艺术沃土的学者——缅怀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王海霞
把传统精华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谈传统手工艺振兴
……

第二编
第三编
展开全部

节选

  《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保护以至重振中华手工,对中国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和谐推进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现代化发展所遵循的工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都存在干扰和破坏“自然一人一社会”生态关系的弊端。沿袭这种发展老路,可图一时之强,却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今,在“发展”主题下探寻克服工业技术弊端的“生态技术”,已为世界高度重视。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如今也在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为中华手工的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与大工业生产相比,手工生产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和小型、分散、灵活、易行、普适等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十分切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譬如,它的生态性就是不会陷入“技术循环”的高“科技含量”,节省环保配套设施本身直接就是一种经济效益,至于资源消耗低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则更是手工生产的基本特点。不仅如此,手工生产还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和优势,譬如可以切实维护本土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发挥地域优势特长、扩大就业渠道和工作机会、丰富劳动形态和产品形式等。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发达的信息技术已为手工生产克服地域局限、全面介入当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光明的视野和有力的技术保障;而发展的手工生产则将提升和放大信息化技术的价值。不难设想,借助信息化“流通方式”的快捷性和广泛性,手工“生产方式”可扬地域性生产的“个性化”之长而避其“封闭性”之短,实现“在家”或“在本土”发展社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理想目标。发达的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的手工生产相结合,可以促进生产流通而又没有加重工业生产负面效应之忧。从宏观角度来看,手工生产十分切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中华手工的振兴有利于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重振中华手工也关系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涉及这种保护的根本。  所有的人类传统文化形态都体现着特定民族生存环境、条件和方式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构成支持各民族社会生活和谐而持续展开的基本条件,是民族生存体系的核心价值。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维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体系的文化差异性,使之以鲜活的样态存在于当代社会生活,成为现实生态系统的实际构成。一定的物质文明形态有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一定的文化形态同样关系着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想根本地维护文化差异性,就需要维护产生文化差异性的现实基础,即需要从生产方式这个基础上着手。从根本上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形态造成冲击,使之日趋“遗产化”的一个原因在于现代文明所倚重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大工业生产方式是拒绝差异性的。它割裂了空间和时间在人的劳动过程中的自然统一,消除了各自的局限性。它的分裂的“时一空”结构排除了时间绵延和空间变化所造成的复杂性,免除了对付和处理这种复杂性的经济学负担。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劳动”被作为一种具体的制造活动而预先以数学方式加以描述和设定,所有的东西都在理性规划中被明确化,所有的偶然因素都被这种理性的逻辑所排除。针对具体制造目标而展开的“劳动”,形成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循环运动体系,“生产力”的运行情况尽在预先的掌握之中。这一切确保了资本投入的一次性和准确性,具有极大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基本逻辑是技术理性,它强调“标准化”,因此注定要消除所有“文化差异性”。在手工生产中那些体现人的丰富性因而“拖泥带水”影响生产效率的特点,诸如“审曲面势”“因材施艺”“随心所欲”等都被大工业生产方式所否定。在现代情境中,只要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唯一的生产方式,民族社会生活及其传统文化形态便会日益丧失其差异性。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眼光来看,这意味着所有的保护对象都无法从生存基础的意义上获得它的生命活力,得到真正的生态的保护。  ……

作者简介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民问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批浮家协会理事等。曾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长期从事手王艺和民间艺术研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出版《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中国民问美术全集·社火卷》《现代构形艺术——新手工艺术与中国当代创作》《必要的张力》《中国红: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守望理想: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等著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