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应该知道的生理学常识:身体的奥妙

包邮你应该知道的生理学常识:身体的奥妙

¥40.2 (7.2折) ?
1星价 ¥40.2
2星价¥40.2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78427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44784276 ; 978-7-5447-8427-6

本书特色

讲透人体九大系统的原理,做自己的医生和生理顾问! 掌握生理学常识,扫除日常病隐患! 读完就能贯通全身,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 作者历任阳明大学生理研究所所长,韦恩州立大学、奥克兰大学客座教授,致力于科研科普数十载! 中科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前所长、中国生理学会前副理事长梅镇彤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要睡觉?我们的梦境是彩色的吗? 为什么人不可能一直憋气?打嗝又是怎么回事? 高血压的成因为何?应该如何控制和治疗? 答案都包含在这座人体生理学的知识宝库中。 潘震泽教授通过解答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现象和健康疑惑,将专业、硬核的生理学知识串联成一堂生动、系统的通识课程,读完后你不仅会对人类的各种生理现象豁然开朗,并且能系统地掌握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知识,还将打开一扇通往身体奥秘和生命奇观的大门。

目录

我的生理学启蒙(代序)
**章 人体生理的奥秘
**节 生命的道理——什么是生理学?
第二节 躯体的智慧——恒定的力量
第二章 分子生理学
**节 遗传的秘密——什么是基因?
第二节 你不可不知的蛋白质
第三章 神经生理学
**节 人体*后的未知领域——让人之所以为人的大脑
第二节 生物电的奥秘——什么是细胞膜电位?
第三节 生物钟与生理周期
第四节 神经系统病变
第四章 感觉系统
**节 你的感觉从何而来?感觉与知觉有何不同?
第五章 内分泌系统
**节 内分泌腺体——什么是激素?
第二节 心理影响生理——神经内分泌学
第六章 循环系统
**节 人体*重要的运输管线——心血管系统
第二节 血压以及影响血压的因子
第七章 呼吸系统
**节 吸气与呼气的奥秘——你还有“气”吗?
第二节 通气与循环——心肺本是一家人?
第八章 泌尿系统
**节 人体的下水道——过滤器、蓄水池与排水管
第九章 消化系统
**节 进食、消化、吸收与排泄——人之大欲
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神经与内分泌管理
第十章 生殖系统
**节 性别决定
第二节 生殖系统的调控:青春期及女性生殖周期
第三节 乳房的美丽与哀愁
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节 身体的防御机制
第十二章 生理和疾病的关系
**节 生理与病理
第二节 癌症的前世与今生
补充阅读 小议养生
人名总表
专业术语表
展开全部

节选

问:为什么父母都很矮,却会生出比他们高的孩子? 答:身高体型会受遗传影响,几乎是常识,也是人类择偶与动物育种的根据之一;找对象挑高个子,属于*常见的“改良品种”举动。 人类拥有23对染色体,每一对当中的两条染色体结构相同,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称为同源染色体;因此人体细胞中每个基因都成对存在,称为对偶基因(唯一的例外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因为多数X染色体上的基因,Y染色体没有)。一般而言,子女会表现出父母当中之一的特征,有时还可能出现隔代的特征;那是因为有些祖父母的基因传给子代又传给了孙代,但在父母身上表现不明显,却在孙辈身上突显出来。 然而人体许多特征,都不只是受单一基因的控制,所以不属于单纯的显性或隐性特征,而属于多基因(polygenic)甚至多因子(multifactorial)所控制的特征,身高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人类23对染色体上拥有两万多对左右基因,每对基因都可能有显性+显性、隐性+隐性,以及显性+隐性三种组合的基因型。如果某个特征有两个基因参与控制,其基因型就有九种组合,三个基因则有27种。因此,有越多基因参与的人体特征,其基因排列组合的数目会呈指数级增长,表现出来的特征变异也就越繁复。所以,子女的身高与父母有所不同,是常态,而非特例。 除了先天决定的基因组成外,身高还受到营养、疾病、寄生虫、药物以及压力等环境因子影响,所以又称为多因子控制特征。就算基因组成相同或类似的两个人,如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身高也可能有所不同。近几世纪来,多数人类社会的平均身高与平均寿命都不断增加,显然是由营养、医药及公卫等方面的进步所造成,而不见得是基因出现了改变。 人从小到大,有三个快速生长期:一在娘胎,一在婴幼儿期,另一个则是青春期。这三个阶段,都受到不同的激素及生长因子控制;这些激素与生长因子,都是基因产物,这也是基因影响身高的直接作用方式。 以控制生长的激素而言,由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胰脏分泌的胰岛素,以及性腺分泌的男女性激素等,是*重要的一些;少了任何一种,身体都无法生长完全。 以生长激素为例,幼年期分泌过多或过少,会分别造成巨人症与侏儒症;成年后分泌过多则造成肢端肥大症。婴幼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包括在娘胎时),会导致呆小症,不但长不高,智力发展也受损。青春期间性腺激素的大量分泌,会让青少年出现一段快速成长期,个头突然拔高;但性腺激素也会让大腿骨及小腿骨增长的生长板闭合,导致增长中止。因此,早发育的青少年反而长不高,理由就在此。 *后,充足的睡眠有助身体生长也是公认的事实;除了人在睡眠时身体能量消耗低,多余能量可用于生长外,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睡眠会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因此睡眠对生长具有双重的好处。成长中的青少年不应经常熬夜,是有道理的。 …… 问:疫苗功过知多少? 答:人类社会曾出现夺命无数的流行疫疾,史不绝书。年过半百人士想必都记得,幼时天花、小儿麻痹、霍乱、日本脑炎等传染病大流行,造成人心惶惶,近年只有新冠疫情差堪比拟。至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会厌炎等致命性传染病,早已不再是现代人的共同记忆,这自然要拜防疫成功所赐。 人类在20世纪取得对传染病的胜利,有几个里程碑:病原菌的发现与了解、公共卫生的建立、病媒的控制、隔离检疫的措施、抗生素的发现,以及疫苗接种等都是,其中疫苗接种的功效尤为卓著。以1977年已被根除的天花为例,现代人大都已经遗忘天花的高传染性(几乎无人幸免)、高致死率(高达1/3,历史上总计约有五亿人死于天花),以及可怕的后遗症(眼盲、麻子等)。但自1798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种痘以来,历经许多猜疑反对,人类终于消除了这个恶疾。 疫苗接种的原理,是借重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让体内负责抵抗外侮的淋巴细胞先行接触杀死或减弱的病原菌或其毒素,形成记忆型淋巴细胞,可让身体在碰上真正的病原菌入侵时,能迅速且有效地反击,不让病原菌有落脚为害的机会。但这种保护功能并非百分之百有效,对高度传染性病原菌而言,接种率要在90%以上才能达到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这也是要求全面接种的理由。 在疫苗接种的普及与成功之余,也出现过一些由接种造成伤害的个案报道;甚至有人刻意强调疫苗的副作用,而放大其风险。反对疫苗人士*常持的理由包括:接种的时间太早、疫苗种类太多、间隔时间太密,以及疫苗里含有害成分等,似乎言之成理,但也都经不起学理检验,且缺乏证据支持。 话说人体免疫系统是少数在胚胎发育期就接近成熟的系统,因为新生儿从通过母亲产道那一刻起,就得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微生物环伺的世界。新生儿原本无菌的胃肠道在出生后几天,就有数以兆计的细菌进驻(皮肤、上呼吸道、外生殖器亦然),每个细菌都带有数千种可引起免疫反应的成分;再加上种类同样繁多的病毒,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根本不会在乎多几种由细菌或病毒蛋白制作而成的疫苗。因此,在新生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消失,以及还没接触致命性病原菌之前注射疫苗,是绝对必要的预防措施。 至于疫苗里的其他成分,有培养微生物过程中的残余物(鸡蛋白与牛血清)、有为防止其他细菌或病毒污染的杀菌剂(甲醛、抗生素与目前已停用的硫柳汞)、有加强免疫反应的物质(铝盐),其含量都不比人体本身或环境中的含量高,不至于引起中毒。虽说这些物质的使用都超过半世纪,也一再有研究证实其安全性,但还是有人昧于事实,信口开河。 问题是从小圈子生活起家的人类,通常只看重个案,对大数字并无多少概念;同时人脑也习惯于在前后发生的事之间建立因果联系,以符合熟悉的模式。像动辄数以百万人次计的疫苗接种,难免有人在接种过后罹患某些疾病;除非该事件的发生率与未接种族群的自然发生率相比有统计的显著差异,否则不能径行认定与疫苗接种有关,尤其是在缺少学理证据的支持的时候。 2011年8月底,隶属美国国家学会的医学研究院发表了长达六百多页的报告,那是由某个特别委员会针对八种疫苗的副作用,分析了超过一万两千多篇的期刊论文,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的大工程;其主要结论是,疫苗接种与自闭症、糖尿病、面瘫、气喘等病症无关。该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近年来美国许多反疫苗人士所引发的争议,这些反疫苗人士的言论,让许多父母心生疑虑,延迟甚或不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反而造成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危害到公共卫生。 比起其他药物来,疫苗的研发与质量管理更加严格费时,也更容易挨告(任何真假征候都可以与之扯上关系);此事攸关公共卫生,政府是必须支持的,否则如果没有私人药厂愿意冒风险投资,到时受害的可是一般大众。

作者简介

潘震泽,台湾大学动物系硕士,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生理学博士,曾任阳明大学生理学研究所所长,韦恩州立大学、奥克兰大学客座教授。现旅居美国,从事科普写作与翻译。著有《身体简史》《身体的奥秘》《生活无处不科学》等,译有《人体生理学》《潘多拉的种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