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好运+论爱情+论行走(共三册)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论好运+论爱情+论行走(共三册)

¥70.0 (4.9折) ?
1星价 ¥70.0
2星价¥70.0 定价¥142.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三星用户)

口袋书挺好的👍携带方便

2024-05-24 23:30:0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27374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9-08-01
  • 条形码:9787544273749 ; 978-7-5442-7374-9

本书特色

1.风靡欧洲的疗愈哲学,当代青年的抗焦虑修行书。鸡汤肩负不起生活的重压,哲学可以。
2.一本有趣又平易近人的幸福指导书,从古至今,融东西方哲学为一体,重新思考当代人要如何获得幸福的主题。
3.诗意的语言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适合迷茫、焦虑的都市人群用来学习思考知足、快乐,找到自己的幸福体验。
4作者是西方受欢迎的心灵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作品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5.小开本假精装,芬兰轻型内文纸,手感轻盈;通勤路上、睡前时间、午后闲暇……碎片时间,随手翻阅,随时给心灵来点氧

内容简介

人们相信,幸福具有偶然性,“幸福”的词源就有运气、好运的意思。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经历反而可以成为我们幸福感的来源。好运,是专注于当下,触摸每一个细微的感受:做饭时的感觉,吃东西时的感觉,走路时的感觉,工作时的感觉,听音乐时的感觉……只要我们专注于此,远比我们一边完成这些任务却一边想着别的事情要幸福得多。
幸福,就是敞开心扉,热爱周围的人,浓烈地享受每一时刻。

节选

《论好运》
对于每个人来说,回答“什么会让我幸福”这个问题都要比回答“什么是幸福”容易得多。我可以说,我幸福,因为我爱的人在我身边,或是在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因为工作有所进展,因为我在暖融融的炉火边爱抚我的小猫,或是帮助某人走出悲伤与不幸,因为我与朋友们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港品尝一盘海鲜。当我安静地思考或是做爱,当我在清晨品尝我的**杯茶,当我望着一个孩子的笑脸,当我在山间或森林里漫步……所有的这些体验,还有很多,都让我感到幸福。但是幸福仅仅取决于这些时刻的叠加吗?为什么这些经历会让我有幸福的感觉,而并不必然令所有人都感到幸福呢?我就认识讨厌自然和动物、巴赫、海鲜、茶,还有长时间静谧的人。幸福难道只能是主体的感受吗?只能够通过满足本性使然的喜好才能够得到实现吗?可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为何只在此刻才会令我感到幸福?而在其他时候,例如我的精神集中在另外的事情上,我的身体不舒服,或者我感觉非常焦虑时,我并不觉得幸福呢?幸福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或是外在事物的联系中吗?或者,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归于安宁,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时候才有幸福可言?
不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不思考幸福是如何降临,以及如何能够拥有更多幸福的问题,我们当然也能够生活得很好,甚至很幸福。例如,在秩序井然的环境中,个体的至乐从来不成其为问题,我们的幸福只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在我们所属的集体中站好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毫不犹豫地接受属于自己的痛苦就行了。在某些传统世界中,成千上万的个体都这么生活着,并且将继续这么生活下去。你只要到别处走一走就会相信这一点。可是在现代社会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幸福不再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瞬间感知”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通过追求自由才能够得到幸福,幸福越来越取决于我们以及我们对各种各样的欲望的满足—这就是我们想要承担自己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即使不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也可能幸福地生活着。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找开心,尽可能地避开沉重和痛苦。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当时我们觉得很开心,事后却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喝太多酒,或是不适时地满足了性冲动,吸食毒品,等等。相反,有些较为沉重的体验却能够让我们成长,或者从长期来看是对我们有益的,如为了学习或是练习一种艺术活动而长时间地付出努力,做手术或是吃一种味道不是很好的药,与一个长时间我们都无法摆脱可又令我们痛苦万分的人斩断关系,等等。因此,在找寻幸福的途中,对舒适的追求和对不适的拒绝绝非完全值得相信的指南。
生活教会我们,我们自身拥有各种刹车机制,会限制我们内心深处的倾向,如害怕、怀疑、骄傲、觊觎、冲动、无知,等等。同样,我们也无法掌握某些或许会使我们不幸的事件,如致命的爱情关系、失去亲人、身体抱恙、职业上的失败……我们向往幸福,无论“幸福”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与此同时,幸福是一种微妙的、复杂的、飘忽不定的东西,似乎完全是偶然的。
这就是为什么,学界几乎很少使用这个词。无论是心理学家、脑科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几乎所有人都宁愿使用“主观幸福感”(bien-être subjectif),力图通过受调查人群或被研究人群的生活满意指数来进行评价。这种“主观幸福感”有时候是极为短暂的,就只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那一瞬间的状态而已。比如说,当我们把电极放在被研究者的脑袋上,观察他在经受某种刺激或者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脑子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科学家也承认,如果说生物化学的研究或者大脑图像能够让我们理解到快感的存在(简单刺激),但它们却永远无法测量出幸福(复杂的过程)。而在谈及与幸福这种复杂的体验越来越相似的“主观幸福感”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启用了调查法,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放置在一段有所延续的时间上来看,从而获得某种整体性。个体对于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远远超过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那一瞬间的感受。的确,一个人,就在回答调查问卷的那一天,可能会因为生病,或者职业上的忧虑有瞬间的不幸感,但是,如果他对生活总体而言是满意的,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回答。反过来,在总体而言不幸的一生中也会有相对幸福的时刻。

相关资料

一本有趣又平易近人的幸福指导书,勒诺瓦先生让我们听见了幸福到来的声音。
——《华尔街日报》

一本精简但是深思熟虑的书,对于许多学校来说是适合用来学习思考知足、快乐和幸福的指导书。
——《柯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勒诺瓦(Frédéric Lenoir),1962年生于马达加斯加,后迁居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Paris)社会学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HESS)学者、《宗教世界》月刊总编辑。三位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和萨科齐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并曾邀请他到爱丽舍宫共进晚餐。作品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弗雷德里克·格鲁(Frédéric Gros),生于1965年,法国哲学家,30岁即成为教授,任职于巴黎政治学院、巴黎十二大等学府,学术研究领域涵盖精神医学史、刑罚哲学、西方战争思想等。他曾负责编辑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几堂课,是法国中生代福柯研究的重要代表。著作包括《福柯与疯狂》《创造与疯狂》《暴力的状态:论战争终结》等。
夏尔·佩潘(Charles Pépin),生于1973年,法国哲学家、作家,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和HEC商学院。发表随笔、小说、绘本等十多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已被译介到二十多个国家。主要作品包括《坐在长沙发上的哲学家们》《这不是一本哲学教科书》,以及与朱勒合著的畅销漫画《智者星球》。他同时也是多家报纸和杂志的专栏作家,擅长用哲学和心理学融合的视角阐述生活,并在电视台参与多档哲学、心理学节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