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3188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52031881 ; 978-7-5520-3188-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是对日本文学,尤其是经典名著感兴趣、有收藏兴趣的读者。探究芥川作品全貌,回溯文学巨匠传奇一生
宫坂觉先生以芥川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将芥川生命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串联其中,再现了这位文学鬼才的创作心路。 八篇经典作品精解,重新修订创作年谱
书中对《大川之水》《罗生门》《鼻子》《基督徒之死》《舞蹈会》《少年》《点鬼簿》《齿轮》这八篇作品进行了精解,同时,此次出版的中文译本中修订了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年谱,将芥川的全部作品、重要生活经历都做了细致的梳理。 装帧精美,设计独具匠心
精装双封,值得典藏。旧报纸感的护封设计,采用打凹工艺的极简风内封,为本书增添一份时空感和怀旧感,这份穿越时空的礼物值得收入囊中。

内容简介

《人品与作品》是“芥川文集”的别卷,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宫坂觉所著,内容包括作家题解、作品鉴赏、作家年谱等,1985年于日本出版,期间多次刊印,是芥川龙之介作品较为全面的评论集,也是日本剧作家、作家和批评家的重要参考文献。此次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魏大海老师译介到中国,可为中国的日本文学爱好者、日本文学研究者提供更多可供参考的思路和资料。此外,本书重新修订了芥川的创作年谱,收录了更多作品评论,为中国读者展现了更为丰富的芥川文学研究视角。

目录

目 录

寄语汉译本读者

作家题解

作品鉴赏

《大川之水》

《罗生门》

《鼻子》

《基督徒之死》

《舞蹈会》

《少年》

《点鬼簿》

《齿轮》

芥川龙之介略年谱(上)

芥川龙之介略年谱(下)


展开全部

节选

作品鉴赏
《大川之水》
这部作品执笔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即大正元年,大正三年(1914年)以柳川隆之介的笔名发表于《心花》杂志。 芥川文学的始源在何处,说法不一。但至少有一个共识,要正确把握、理解芥川文学,就有必要回溯《罗生门》以前的创作——亦即他初期的诸多习作。那些作品不仅构成了芥川文学的基底,也将他的作家资质显露无遗。作家在为自己的文学定位时,常常会以“虚构的生命形态”深深地掩藏自己的“真实生态”。 龙之介生于筑地居留区,却因母亲精神失常,而被寄养在了“大川附近的小镇”本所,那是母亲的老家。龙之介在那里成长,中学毕业后即明治四十三年秋,移居至“山手郊外”的新宿。这便是《大川之水》的舞台。 “自己”在离开“大川河边”的“三年间”,“每个月都有两三次”,由移居处的郊外“眺望大川之水”。因为自己热爱大川之水,在那里留下了太多“令之怀恋的思慕和追忆”。他在那里感受到灵魂的平静,那也是逃离日常性喧嚣、遭遇自己真实生命的唯一场所。就是说,只有站到大川河畔,才能同时相遇或发现自己的真实生命。对于龙之介,大川河边是10岁前的生活场所,大川之水或许是一种特别的存在,那是其幼少年时代的说话对象或唯一的灵魂抚慰者。对于年近20的芥川,那种关系丝毫未变。换言之,作为凡常存在的自己的家乃至家人,从未使他感受过精神的安定与充足,却显现一种异样的风景。从自己幼少年时代起,家人的所在就不是其精神解放的场所,同时缺失的是完全无私的母爱。因此他将自己的喜悦、哀愁寄托于大川之水。不妨说那种寄托缘自自己幼少年时代悲凄的智慧。事到如今,他仍旧无法在日常性中发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大川之水》并非单纯关乎其幼少年时代的追忆,而是拥有生命力的现今的灵魂解放之地。 简单地将“自己”看作芥川本人,显得过于乐观。但毫无疑问这里有芥川的影子,由此可以发现他原初性的生命形态。 作品开篇写道,“自己出生于大川附近的小镇”。芥川这部作品由出生的虚构开篇,那里是自己的始源或原点。“大川附近的小镇”并非他的出生地而是成长地。也许这样虚构的深读没有必要。然而,自然而然,此时或将联想起《点鬼簿》开篇的一段,19岁的他若是没有忌避出生和母亲的心理,也就不可能出现那般虚构。 芥川还在《大导寺信辅的半生》中写道:“为知人生并非观望街头行人,毋宁说宁愿由书本知人生而后观察行人。”难以想象的是对芥川而言,书斋和大川的对峙到底具有多大意义?由《大川之水》感受到“死的气息”,毋庸置疑唯有从人的心中或自我的内在精神中才能产生那等感触。书中人生凝视的是灵魂的解放或赤裸的生命,此时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人生。不幸的是,母亲的精神失常造成了两个家——娘家和养家。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的生长环境动荡不安。对他而言,摇荡其灵魂的,毋宁说并非关联于母性的家而是大川之水。如下推测或许并非误解,芥川在《大川之水》里无意识中追求的正是永远的母性。 作品无形中展现了内在的感伤(当然无可忽视的是,作为书斋派作家,其后半生展示了一种学究式的文笔风格)。芥川青年时代喜好的是短歌而不是俳句。从他的心灵风景上讲,他希望“永远告别感伤式的文章及和歌”(大正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致原善一郎)。着眼于此,《大川之水》的价值或分量不言而喻。正因如此要理解芥川文学,关注其初期作品非常必要。大正三、四年,他已十分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他开始在自己和自己的作品间插入令人晕眩的缓冲物。除《大川之水》,在一系列初期习作如《老狂人》《死相》《日光小品》和《义仲论》中,留下了后日芥川十分厌弃的、浓重的感伤性阴翳。芥川在其绝笔《西方之人》中,将自己一生归纳为“永远的超越”和“永远的守护”。这种内在的感伤亦即抒情,与书斋式空间产生的知性或理性不妨说是相克的。

作者简介

宫坂觉 日本近代文学学者,菲利斯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前校长)、国际芥川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芥川龙之介:作家与作品》、《芥川龙之介:人品与作品》《芥川龙之介:理智与抒情》、《芥川龙之介: 作品论集成》(第6卷) 、《东西的芥川龙之介研究》等。 魏大海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译著有《芥川龙之介全集》(主编兼翻译)、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太宰治《斜阳·人间失格》、林芙美子《放浪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