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传媒艺苑文丛
- ISBN:978750784780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7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07847802 ; 978-7-5078-4780-2
本书特色
知名历史学者讲述中国传统游戏艺术,呈现博大精深的游艺文化。
内容简介
中国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艺术。游艺蕴含着超凡脱俗、愉悦快乐的人生哲学,独特典雅,精致细腻,充满活力和趣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乐观主义精神。中国人创造出围棋、象棋、蹴鞠、捶丸、麻将、风筝、七巧板、九连环、酒令等众多游艺项目,祖辈相袭,传承不绝。本书摘取古代游艺宝库中很为耀眼的几颗明珠,娓娓讲述中国游艺历目前那些可爱而动人的故事。
目录
一、帝尧之世,击壤而歌
二、石球、陶球之谜
三、河图洛书、九宫图和围棋
四、黄帝作蹴鞠与尧舜造棋
第二章 春秋战国游艺
一、弈与博
二、六博的历史故事
三、对酒设乐,雅歌投壶
四、龙舟竞渡溯源
五、秋千的传入
六、鲁班、墨子造木鸢
七、孔子的游艺思想
第三章 秦汉三国游艺
一、神仙棋话
二、汉代古围棋盘
三、仙人六博
四、古代的跳棋游戏
五、陈思王创骰子的误说
六、刘太公的爱好
七、“舍蹴鞠而好弹棋”
八、曹植的《斗鸡赋》
九、藏钩、射覆和投壶
第四章 两晋南北朝游艺
一、“忘忧清乐在枰棋”
二、“盘龙癖”之樗蒲
三、弹棋名家谱
四、六面体骰子的传入
五、周武帝制象戏
六、投壶的新气象
七、“海陵斗鹅”的传说
八、庐山赤鳞鱼
九、《璇玑图》、高末和踢毽子
第五章 隋唐五代游艺
一、“酒食罢无事,棋槊以自娱”
二、唐诗与围棋
三、中国围棋传朝鲜、日本
四、宝应象戏
五、博戏的盛行
六、龟背戏与宫棋
七、打马球壁画与击鞠
八、气球与白打
九、拔河兆丰年
十、“斗鸡走马胜读书”
十一、繁富多彩的酒令
第六章 宋辽金元游艺
一、宋元文人弈趣
二、《七国象棋》和《投壶新格》
三、中国象棋的定型
四、蒙古草原上的棋戏
五、李清照与《打马图经》
六、宋徽宗的马球诗
七、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
八、婴戏图中的童戏
九、闲时节打髀(bì)殖
十、“我识南屏金鲫鱼”
十一、贾似道与《促织经》
十二、分茶游戏
十三、狮猫的故事
第七章 明清游艺
一、《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卷》赏析
二、宣德蟋蟀罐的前世今生
三、由盛至衰的蹴鞠活动
四、珍贵的明清游艺文物
五、从马吊牌到扑克牌
六、天花喷礡的奇妙烟火
七、从《群婴斗草图》说起
八、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
九、嘎拉哈和抓子儿
十、风靡世界的“唐图”(Tangram)
十一、消寒迎春的“九九消寒图”
十二、隆冬时节话冰嬉
十三、“东方圣鱼”传四方
十四、嘉靖帝与“霜眉”的故事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章 中国游艺的起源
游戏是人类与其他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本能活动,游艺则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融入了人类的思想智慧和创造能力,是其他动物的本能游戏无法比拟的。中华民族的游艺活动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170万年前,我国大地上出现了*早的人类,那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们“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未有麻丝,衣其羽毛”。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艰苦,但生活并不单调。在食可果腹、风和日暖的时候,他们会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嬉戏,学术界称之为超越动物生理机制驱动下的“娱乐原欲”。所以,中国古代典籍《毛诗?序》 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说,人的内心情感是通过语言、表情、歌唱、舞蹈来充分表达的,这段话说明艺术起源于人类传达情感的需要,而游艺的产生同样是因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动物的游戏是捕猎能力的模拟与练习,而人类的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是对物质生活的艺术升华,所以古代哲人将人类的游戏称为“游艺”,也就是游戏的艺术。
远古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进化,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意识变得丰富深刻起来,那种受生理机制驱使、无意识的游戏演变成了有意识的精神活动。人类的劳动与休闲、部落纷争和神灵崇拜等对游艺的产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时间的出现是游艺活动产生的前提。《诗经?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休。”劳动之后的休息时间,人类需要游戏或歌舞等消除疲劳,获得精神的愉悦。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游艺与祭祀和巫术活动混杂在一起,娱神与娱己的功能同时存在。朱光潜在论述艺术与游戏的起源时说:“艺术和游戏都是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朱光潜明确指出游戏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物质生产丰富之后,人类有了闲暇时间后产生的,从而由精神的愉悦快乐转化成客观的玩具和游戏情境。
早期游艺活动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可以从击壤、球戏、围棋等游戏种类的产生上反映出来,而后期众多游艺活动的起源则变得更为多样化,与社会文化、风俗、宗教、军事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各种科学知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探索中国游艺起源的问题时,既要注重早期游艺活动产生的自发性,也不能忽视游艺活动产生的社会性。在世界游艺发展史上,中国游艺史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传承连续、兼容创新等鲜明特色。
一、帝尧之世,击壤而歌
击壤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起源于传说中的帝尧时代。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引《尚书》记载:帝尧时,“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意思是说:尧的时候,有老者在田间的路上击壤。看热闹的人说:“真好哇!如果没有尧的恩德,老人家哪有闲暇玩击壤呢?”老者听了这番议论,很不高兴,冲着他大声说:“我太阳出来去耕作,直干到很晚才休息,吃水靠自己凿井,吃粮靠自己耕种,尧与我们有什么相干?”这首《击壤歌》是我国古代民谣的代表作,歌颂了尧时代的太平盛世,展现了远古先民原始简朴的安闲与快乐。尧是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部落的首领,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人民丰衣足食,被后世誉为圣贤。击壤源于古代农业生产,是农民在田间闲暇时利用身边的土块发明的游戏。《说文解字》上说:“壤,柔土也。”所以东汉刘熙《释名》曰:“击壤,野老之戏,盖击块壤之具,因此为戏也。”击壤是中国早期投掷类游艺的典型代表,游戏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将土块置于远处,人们手拿另一块土块去击打远方的土块,以击中为胜。这种击壤游戏一直流传至今,现今许多地区都有类似“打瓦”“拽包”之类的儿童游戏,其起源便是击壤。
击壤的起源说明游艺是在人们衣食丰足,出现闲暇时间以后产生 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凭借自己创造的简陋生产工具,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当人们处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根本无暇于娱乐游艺。随着人类生活资料逐步丰富,人们在得到温饱之后,才有了闲暇时间,有了获得精神享受的要求。于是,那些曾是训练生产技能的活动便以娱乐游艺的形式再现出来,追逐演变成赛跑,攀登转变为秋千、爬绳,投射发展成为击壤、投壶等游戏活动,人们生产劳动中的工具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便成为*早的玩具。尧时代的击壤游戏*初采用的用具不过是*普通的土块,随着历史的发展,击壤的用具演变成木制或石制等材质,规则也更加完备。
击壤不仅是*早的投掷技能类游戏,也是*早的节令游戏。节令游戏的出现源于历法的完善,农耕时代,历法节令保障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运作,人们才有了真正意义的闲暇时间。《庄子?让王》中说:“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反映的正是古代农民依节令进行耕种和休息。《尚书?尧典》说,帝尧时创制完善了历法,划分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民众提供了时间秩序的法则。击壤游戏流传到后世,依旧多在冬春的农闲时间进行。明代文献中记载,江南地区流行的打棒壤游戏“即古之击壤”,是冬天儿童们玩的游戏。童谣唱道:“杨柳青,放风筝;杨柳黄,击棒壤。”
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两个积极的结果,一是社会财富的增加,二是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有了比过去多得多的闲暇时间,充实人们闲暇生活的游艺活动便迅速地发展起来。原来简单的游艺逐渐发展成为复杂的娱乐形式,或演变成新的游艺种类。击壤在三国和两晋时已相当流行。晋朝的盛彦写了一篇《击壤赋》,认为击壤是众多游戏中*有趣味的游戏,“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这时的“壤”演变为专门的用具,一种长一尺四寸、宽三寸、前宽后窄、形状如屐(古代的一种木鞋)的木制品。宋代以后,击壤进一步演变为多种游戏形式,称作抛堶、飞石、掷砖、打柭柭、打瓦等。
中国游艺的产生源于人们追求内心愉悦的精神需求,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具有文化属性。击壤是上古原生态的田间娱乐活动,后人将其演绎为对太平盛世的赞扬,对闲适农耕社会生活的向往。南朝诗人谢灵运《初去郡》诗中说:“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羲唐”是伏羲氏和尧的并称,击壤是上古羲唐太平盛世的象征物。唐代诗人薛存诚《闻击壤》诗云:“尧年听野老,击壤复何云。自谓欢由己,宁知德在君。”赞美了太平盛世人们发自内心的欢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击壤游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伊川击壤集》,唐代画家韩滉,宋代李嵩、勾龙爽,元代赵孟頫,明代崔子忠等都画过《尧民击壤图卷》。
二、石球、陶球之谜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保存着人类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存,古代游艺文物提供了中国古代游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实物或文献信息,真实地反映了古代游艺的面貌,成为研究中国游艺的重要史料。
石球是指经过人类加工的圆形石料,作为原始人狩猎和敲砸食物的用具,*早出现在距今170 万—5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中。到了距今7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石球开始小型化,直径多在2—6厘米,磨制精细,其用途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西安半坡遗址152号墓是一个三四岁女孩的墓葬,出土了三个磨制非常精细的石球和一个陀螺玩具。石球与陀螺玩具两件随葬品同时出现在女孩的墓葬中,意味着石球所具有的玩具性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球是一种球形玩具,寄托着家人希望女孩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能够玩这些玩具的愿望。
除石球外,考古学家在山东、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等地龙山文化、薛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发现距今7000—5000年的陶球。山东淄博在董褚遗址中出土一件陶球,白褐色泥陶质,表面润泽光滑,古朴自然,属于距今4600年的龙山文化。安徽省潜山市王河镇薛家岗文化遗存的陶球用红沙泥土烧制,直径为2—9厘米,空心,薄壳,内心装有陶丸,摇之有声,球面有红彩、黑彩不同颜色,有斜刺花纹,有的镂孔,镂孔数量不一,其中一件陶球镂孔有136个。这些陶球形态对称均衡,具有古拙朴实之美。考古研究者认为许多陶球已超越了生产工具的范畴,成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娱乐品,是一种精致的儿童玩具。
在玩具的起源问题上,不同形态玩具产生的时间是不同的。球形具有其他形状所不具备的特点,有亲切感和趣味性,不停地滚动*容易引起儿童的游戏兴趣,形态也便于掌握把玩,所以球形儿童玩具可能是*早出现的玩具。从半坡遗址石球和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陶球来分析,在中国游艺发展史上,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原始儿童玩具,这既印证了学术界关于游戏起源于人类本能的观点,也说明儿童玩具是*早的游艺用具,儿童是人类游艺活动的*早参与者。儿童的游戏活动是一种幻想世界和寻求快乐的本能需求,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在“野老之戏”击壤产生之前,原始人类的孩童已经开始游戏活动,而游戏玩具或取材于大自然,或由身边的劳动或生活用具改制而成。
人类儿童期的游戏不同于其他动物,因为人类儿童期的游戏除本能 需求外,还有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儿童在游戏获得愉悦的同时,培养学习和传承的能力,可以模仿和创造新的游戏和玩具。韩非子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说:“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意思是说,孩童做游戏,用尘土当饭,用稀泥充当汤羹,用木块当大肉,到了晚饭的时候,这些尘土、稀泥的饭羹只可以游戏,却不能吃。韩非子的观点说明早期儿童游戏用的玩具就来自大自然,如同石球和陶球,这种“过家家”的游戏是儿童对成人社会生产生活的模仿,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儿童幻想中的世界。后世许多儿童游戏的产生和发展大都沿袭游戏需求及模仿和创造的过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所有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儿童游戏时使用的玩具,并演绎出如梦如幻、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
三、河图洛书、九宫图和围棋
中国的游艺起源于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除了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具体事物外,还与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以及与人们的天文、地理、气候等知识有关。
相传在远古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里浮出龙马,背负“河图”。在夏禹治水的时候,洛河里出现一只神龟,背驮“洛书”。伏羲依河图而演成八卦,大禹靠洛书而治水成功。这两幅神秘而又奇妙的图形蕴含了远古先民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识与想象。一般认为河图为圆,象征天,洛书为方,象征地。河图上的符号代表着天上的星座,洛书上的符号则代表反映地域观念的九州。后来,在洛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九宫图”。它在一个由若干个排列整齐的数组成的正方形中,任意一横行、一纵行及对角线的几个数之和都相等。这种排列的图表,就是数学里说的幻方或纵横图。
在唐宋时期,人们在九宫图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重排九宫”的数学游戏,这就是移块玩具的“老祖宗”。“重排九宫”的玩法是制作一个带有3×3个方格的方盒,里面放8块正方形木块。木块上分别写有1至8这8个数字。玩时,先把8块木块随意地放在方盒内,然后利用一个空的方格,使随意排列的木块排出具有一定规律的顺序来。后来,人们在“重排九宫”玩具的基础上,创造出至今仍然风靡世界的益智游戏“华容道”。华容道是中国古老民间益智游戏的代表,数学原理深奥,变化多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魔方、钻石棋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大不可思议”。从现有文献来看,华容道游戏大约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但它的渊源却非常古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益智游戏。
河图与洛书相结合,并结合古代的八卦思想,又演变成了“太极图”。太极图中的黑白相对的对称结构暗示宇宙间阴阳的变化和自然界永无休止的运动。这种远古的思维方式在围棋这一游艺项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围棋的圆形棋子代表天,方形棋盘代表地。黑白棋子则分别代表着阴、阳。阴阳*初的含义是指冷和热,后来便具有了抽象意义,即表示黑暗与光明,而且还表示女性和男性。古代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的消长与融合中发展的。围棋棋盘上的“天元”代表着方位坐标的中心;分布在棋盘上的8个“星”,分别代表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位;四个角上的星和天元,代表了“五岳”;四个角星则体现春、夏、秋、冬四季中*有特征的那一天。这反映了古人对地域方位和季节的认识。如果把棋盘上的天元、星构成图形,不正与“洛书”的图形相近吗?难怪古代学者总是把围棋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联系起来。《敦煌棋经》中说:“碁子圆以法天,碁局方以类地。碁有三百一十六道,放周天之度数。”元代虞集在《玄玄棋经》序中说:“夫棋之制也,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风雷变化之机,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在古人创造围棋等游艺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了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界的认识。除围棋外,古人的科学智慧体现在诸如象棋、六博、叶子戏、风筝、七巧板等游艺中。
四、黄帝作蹴鞠与尧舜造棋
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口头传承的文化结晶,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原始人类建构了瑰丽神奇的神话世界。在中国游艺的创造中融入了原始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看法,神话世界成为游艺产生的土壤。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认为,游戏的特点之一是“它们都是意象的客观化,都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创意造世界”。中国的游艺起源于远古时代,因为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游艺产生的情形是靠世代口头相传下来的,黄帝作蹴鞠和尧舜造棋的神话和传说正是远古游艺产生的曲折反映。
蹴鞠,亦称蹙鞠、蹋鞠。“蹴”,意思是脚踢;“鞠”即皮球,早期的鞠是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出现了充气的皮球。蹴鞠与现在的足球很相似,是我国古代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娱乐游戏。史籍中记载,蹴鞠是黄帝发明的。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先秦佚书《十六经》,其中《正乱篇》记载了黄帝战胜蚩尤的经过和对蚩尤的惩处,可补上古文献的不足。黄帝俘获蚩尤后,下令将蚩尤的皮作箭靶,剪蚩尤的头发作旌旗的饰物,把蚩尤的骨肉剁成肉酱,而且“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意思是说:用蚩尤的胃填充做成球,让人们踢,踢中数量多的人可以获得赏赐。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部落战争的野蛮性和原始巫术的盛行,而且佐证了黄帝始作蹴鞠的可能性。《十六经》成书于战国后期,多采纳传说中黄帝和臣下的问答。传说黄帝有许多发明创造,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弓箭,创造文字、音律等,蹴鞠的发明归于黄帝,符合古人崇拜圣贤而把许多发明创造归为远古圣君的思维模式。古人云:“圣人作之,而天下不以为疑。”陕西、山西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精致的石球,说明球戏已经产生,从石球演变成填充动物的皮毛而制作皮球并不困难,皮球的产生意味着蹴鞠游戏的出现。从《十六经》等文献记载来看,蹴鞠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早期的蹴鞠与战争有关,是由某种武士技能演变成为娱乐性的游戏。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不少讲到棋类游戏的起源。战国末年的著作《世本?作篇》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丹朱是尧的长子,顽劣不堪,喜欢带着随从臣仆,到各地游历。那时洪水泛滥,丹朱不顾百姓疾苦,总是乘船到处游荡,稍不遂意,就大发脾气。尧见丹朱骄傲乖戾,教育无效,便制作了围棋来教丹朱玩,希望用弈棋来潜移默化地改造丹朱的性情,结果丹朱从此真的改邪归正。据说尧给丹朱制作的围棋是用文桑木做棋盘,拿犀角和象牙做棋子的。唐代诗人皮日休不同意尧造围棋之说。他写了一篇《原弈》的文章,认为围棋是斗智的游戏,诈谋奇计是常理,尧是仁义礼智的圣君,“岂能以害诈之心,争伪之道教其子哉”!他认为围棋是战国时谋士们发明的。
在象棋的起源上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此外,还有舜造象棋教育商均和象的传说。商均是舜的儿子,他少年时,骄横不驯,愚笨无知。为此,舜也用象棋来教育商均,培养他的智力。另一个传说是,象是舜的异母弟,性格傲慢狠毒,多次想谋杀舜。为此,舜把他禁居起来,又恐他寂寞,所以为他发明了象棋,使他有所娱乐。因他名叫象,所以称作象棋。尧、舜造围棋、象棋的神话传说虽然难以考证,但它们反映了围棋、 象棋的起源很早。考古发掘的材料可以推测尧造围棋、舜造象棋的传说,在甘肃永昌县鸳鸯池新石器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一种“棋盘纹图案”,这种图案线条均匀,格子整齐,类似围棋盘。甘肃永昌县鸳鸯池遗址出土一个彩陶罐,上绘有纵横各十至十三道类 似围棋盘的图案。当然,这还不是围棋棋盘本身,但是说明当时具有 萌发围棋的可能性。
围棋的起源始终充满着神仙洞府的色彩。历代围棋绘画中有儒佛道三教共同弈棋的绘画题材,名为三教会棋。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金大定元年(1161)豆形瓷枕,上绘《三教会棋图》。河北宣化辽代张文藻墓也发现一幅表现仙弈神话的《三教会棋图》。辽宁法库叶茂台辽代墓葬出土了一件《深山会棋图》,描绘了山路上数位隐士前往会棋的场景,是另外一种意境下的神仙会棋。三教合一题材的绘画虽然出现的年代较晚,但与尧舜造围棋的古代神话一脉相承,寓意着围棋起源的悠久和神奇,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神仙思想。
有趣的是,在一些国家的百科全书中,明确写着中国围棋的发明时间。例如,《大不列颠全书》中说:“围棋,公元前2306年起源于中国。”《美国百科全书》说:“围棋于公元前2300年由中国发明。” 根据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公元前2306年是尧的时代,国外各百科全书的说法显然也是依据了中国古书中“尧造围棋”的传说, 承认围棋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历史。
神话传说作为上古流传下来的超现实的历史记录,与巫书、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口头传承经过后人的文字记载,可能部分失去原始的状态。尽管如此,神话传说如同历史现实的梦境,无论内容是否荒诞神奇,都是历史客观存在的曲折反映。研究古代游艺的起源要结合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透过神话传说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
作者简介
王宏凯,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材编辑出版工作。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业余从事明清史、中国教材发展史、中国文化史等方向的研究,曾任中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明史研究会、北京史研究会会员。专著有《益智愉心的中国古代游艺》《明成祖营建北京始于永乐四年考》等,合著有《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等,发表《清末“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史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国猫画考》等文章百余篇。
-
中国读本:经典版
¥17.7¥46.0 -
世界神秘现象大全-超值版
¥7.2¥28.8 -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15.7¥58.0 -
茶经(黑白版)
¥10.1¥48.0 -
皇上吃什么-清宫四季饮食风物
¥53.0¥68.0 -
经典常谈
¥4.3¥14.8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24.4¥58.0 -
痴愚百科全书
¥14.7¥49.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9.5¥29.8 -
地理的故事
¥12.7¥47.0 -
溥仪偷运国宝
¥6.7¥26.0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平装)
¥9.6¥25.0 -
东瀛印象记
¥12.3¥35.0 -
我的童年在台湾
¥9.6¥32.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8¥25.0 -
文史足徵录
¥16.2¥49.0 -
北欧神话
¥24.9¥58.0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16.0¥39.0 -
庄子
¥9.0¥2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5.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