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钚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分布和模拟预测

钚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分布和模拟预测

1星价 ¥101.1 (7.9折)
2星价¥101.1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40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68页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030674036 ; 978-7-03-067403-6

本书特色

钚(Pu)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核工业的一种重要原料。本书可以为核事故背景下核污染风险的评估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进一步结合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推动放射化学、海洋化学与辐射防护等相关的研究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9章, 第1章概述了环境中放射性核素钚的来源 ; 第2章介绍了在地球表层的水圈、大气圈和土壤圈各圈层中钚的来源与扩散传播 ; 第3章对长江口和苏北潮滩沉积物中钚的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 第4章通过辽河口区域沉积物中钚的分析, 对其沉积环境的变迁进行了阐述 ; 第5章将渤海湾沉积物和辽河口潮滩沉积物中钚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 第6章是北部湾陆海环境中钚的分布与传输特征的分析 ; 第7章中对华南河流众多流域沉积物中钚的分析 ; 第8章根据珠江口和南海北部沉积物中钚的分布, 对区域环境中钚的传输、廓清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 第9章对环境中的辐射影响模型的构建, ERICA评估模型的具体使用的方法进行了概括。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放射性核素和钚及其同位素1
1.2环境中的Pu4
1.3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研究历史进展7
1.3.1放射性核素在陆地、湖泊、大气等环境中的研究进展7
1.3.2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环境中的研究进展11
参考文献20
第2章全球Pu来源及各圈层的扩散28
2.1水圈中Pu的来源及其扩散28
2.1.1水圈中Pu的扩散28
2.1.2水圈中Pu的扩散模型33
2.2大气圈中Pu的来源及其扩散36
2.2.1大气圈中Pu的扩散39
2.2.2大气气溶胶Pu的测定41
2.2.3大气圈中Pu的扩散模型42
2.3土壤圈中Pu的来源及其扩散47
2.3.1土壤圈中Pu的扩散47
2.3.2沉积物中Pu的测定48
2.3.3土壤圈中Pu的扩散模型65
2.4Pu扩散迁移模型展望70
参考文献74
第3章长江口和苏北潮滩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82
3.1长江口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82
3.1.1长江口区域概况82
3.1.2实验方法介绍90
3.1.3Pu在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意义94
3.1.4Pu在长江口柱样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与意义100
3.1.5Pu在长江口沉积物中的来源与沉积速率的探讨107
3.2苏北潮滩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111
3.2.1苏北潮滩区域概况111
3.2.2Pu及137Cs、210Pb在苏北新洋港潮滩的分布特征113
3.2.3Pu及137Cs、210Pb在苏北临洪河口潮滩的分布特征125
3.2.4苏北潮滩柱样沉积物中Pu、137Cs的环境意义133
3.2.5长江口、苏北潮滩区域Pu的环境意义138
参考文献142
第4章辽河口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148
4.1辽河口区域概况148
4.2Pu在辽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与意义156
4.2.1Pu在辽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意义156
4.2.2Pu在辽河口柱状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与意义159
4.3Pu在辽河口沉积物中的来源及沉积速率的探讨171
4.4137Cs在辽河口海岸带的分布特征173
4.4.1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特征173
4.4.2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175
4.5辽河口沉积物中239+240Pu与137Cs的垂直分布比较181
4.6辽河口海岸带现代沉积物环境变化的原因185
4.6.1流域输水沙量的变化185
4.6.2人类活动的影响186
参考文献189
第5章渤海湾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195
5.1渤海湾区域概况195
5.1.1地理位置195
5.1.2地质地貌195
5.1.3气候特征195
5.1.4水文特征196
5.2Pu及137Cs在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特征197
5.3Pu及137Cs在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201
5.4Pu在渤海湾沉积物中的来源及沉积速率的探讨204
5.5Pu在渤海湾沉积物中质量守恒的探讨204
参考文献205
第6章北部湾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208
6.1北部湾区域概况208
6.1.1北部湾地理地貌208
6.1.2北部湾气象条件210
6.1.3北部湾海域水文条件210
6.1.4采样位置211
6.2Pu在北部湾沿岸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213
6.2.1北部湾沿岸表层样中Pu比活度的空间分布213
6.2.2Pu含量与土壤类型的关系215
6.2.3Pu比活度与137Cs比活度之间的关系216
6.2.4北部湾与其他区域的Pu比活度对比217
6.3Pu在北部湾海洋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217
6.3.1Pu的垂直分布特征217
6.3.2Pu含量与土壤颗粒分布的关系219
6.3.3Pu比活度与137Cs比活度、210Pb比活度之间的关系220
6.3.4Pu的沉积通量221
6.4Pu在北部湾沉积物中的来源探讨222
参考文献224
第7章华南地区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226
7.1华南地区介绍226
7.2华南地区沉积物中239+240Pu比活度的分布特征230
7.3华南地区沉积物中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特征231
7.4Pu在华南地区沉积物中的来源探讨232
参考文献238
第8章南海地区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特征242
8.1南海地区介绍242
8.2南海地区沉积物中239+240Pu比活度的分布特征243
8.3南海地区沉积物中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特征246
8.4南海地区Pu来源探讨248
8.5南海北部Pu同位素的时间变化249
8.6洋流对Pu分布的影响250
参考文献251
第9章辐射影响模型255 9.1ERICA综合方法255
9.1.1ERICA方法的假设基础255
9.1.2参考生物和核素256
9.1.3组成与筛选级别257
9.1.4利益相关者的参与258
9.2ERICA工具的操作259
9.2.1**级评估259
9.2.2第二级评估259
9.2.3第三级评估260
9.3ERICA工具的实用性260
9.4ERICA应用案例261
9.5不同模型对ERICA的参考价值262
9.5.1RESRAD-BIOTA262
9.5.2IAEASRS-19通用模型264
9.5.3R&D模型265
参考文献26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志勇,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曾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于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日本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深造,期间参与了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评价等工作。主要从事Pu,Np,Am,137Cs等放射性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动态研究,以及相关的环境放射化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