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96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8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9658 ; 978-7-03-068965-8

内容简介

地球上水体以固态形式存在的负温圈层构成了冰冻圈,以冰川、冰盖、海冰、冻土、积雪、河冰、湖冰和固态降水组成。随着学科发展和分化、融合,冰冻圈研究形成了独具体系的研究格局,为此,我们以冰冻圈物理、冰冻圈化学、冰冻圈生物、冰冻圈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冰冻圈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编写了我国部系统介绍冰冻圈科学体系的教科书,这也是靠前上率先在该领域系统成书。该书对冰冻圈科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

目录

目录
丛书总序
丛书自序
前言
第1章 概论 1
1.1 冰冻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
1.2 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2
1.3 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
1.3.1 研究对象与范畴 4
1.3.2 冰冻圈生态学相关学科 5
1.4 冰冻圈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6
1.5 冰冻圈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7
1.5.1 冰冻圈生态学研究的起步与发展阶段 7
1.5.2 冰冻圈生态学的早期形成阶段 8
1.5.3 冰冻圈生态学的快速发展阶段 9
1.5.4 方法论及其发展态势 10
思考题 10
第2章 冰冻圈生物种群特征与动态 11
2.1 冰冻圈环境 11
2.1.1 陆地冰冻圈环境 11
2.1.2 海洋冰冻圈的环境 18
2.2 冰冻圈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19
2.2.1 光热敏感性 20
2.2.2 抗逆性 20
2.2.3 独特的耐贫瘠能力 21
2.3 冰冻圈特有生物种群 22
2.3.1 陆地冰冻圈特有类群 22
2.3.2 海洋冰冻圈特有类群 24
2.4 冰冻圈种群的相互关系 26
2.4.1 胁迫梯度促进作用 26
2.4.2 竞争压力释放 27
2.4.3 种群的迁移变化 29
2.5 冰冻圈种群的数量 30
2.5.1 维管束植物 31
2.5.2 隐花植物 32
2.5.3 海洋冰冻圈动物 32
思考题 33
第3章 冰冻圈生物群落 34
3.1 群落与群落特征 34
3.1.1 泛北极地区寒区植被类型与分布 35
3.1.2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与分布 37
3.1.3 寒区动物 39
3.1.4 群落生物多样性 41
3.2 群落动态 42
3.2.1 冰川末端退缩迹地植被演替序列 42
3.2.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群落演替 44
3.2.3 北方森林带泥炭地演替过程 46
3.2.4 极地苔原区植被演替过程 47
3.2.5 冰川退缩的物种多样性演化 48
3.3 冰冻圈生物群落与环境的互馈关系 49
3.3.1 冻土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关系 49
3.3.2 积雪与植被互馈关系 53
3.3.3 小结 56
思考题 56
第4章 陆地冰冻圈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57
4.1 冰冻圈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与循环 57
4.1.1 生态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57
4.1.2 冰冻圈生态系统生产力 59
4.1.3 冰冻圈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 61
4.1.4 多年冻土区的碳、氮循环与变化 64
4.2 冻土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68
4.2.1 高寒草原 68
4.2.2 高寒草甸 69
4.2.3 高寒沼泽 69
4.2.4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 70
4.3 冻土区苔原生态系统 73
4.3.1 苔原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 73
4.3.2 苔原生态系统功能 75
4.4 荒漠生态系统 77
4.4.1 青藏高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 77
4.4.2 极地寒漠生态系统 79
4.5 灌丛生态系统 79
4.5.1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 79
4.5.2 极地寒带灌丛生态系统 80
4.5.3 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功能 81
4.6 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 82
4.6.1 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 82
4.6.2 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功能 84
思考题 87
第5章 海洋冰冻圈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88
5.1 生境类型和生态作用 88
5.1.1 冰上积雪 88
5.1.2 海冰 90
5.1.3 融池 96
5.1.4 冰山 99
5.1.5 冰架和冰架海腔 101
5.2 生物群落和适应机制 103
5.2.1 微生物 103
5.2.2 冰(雪)藻 104
5.2.3 原生动物 106
5.2.4 后生动物 106
5.3 食物网结构和生产力 107
5.3.1 种间相互作用 107
5.3.2 生物生产的季节节律 107
5.3.3 食物网结构 108
5.3.4 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 108
5.4 冰-水相互作用 109
5.4.1 光(热)盐传递 109
5.4.2 营养交换 110
5.4.3 冰/水生态系统耦合 110
思考题 111
第6章 全球变化与冰冻圈生态系统 112
6.1 全球变化对陆地冰冻圈生态系统的影响 112
6.1.1 陆地冰冻圈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 112
6.1.2 全球变化对冰冻圈主要生态系统的影响 115
6.2 全球变化对冰冻圈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120
6.2.1 生境变化 121
6.2.2 物候学改变 123
6.2.3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化 124
6.3 冰冻圈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 126
6.3.1 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成分调节 126
6.3.2 多年冻土区水体碳循环 128
6.3.3 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 130
6.4 人类活动对冰冻圈生态系统的影响 131
6.4.1 陆地生态系统 131
6.4.2 海洋生态系统 133
6.5 全球变化下的冰冻圈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 135
6.5.1 冰冻圈生态系统服务 135
6.5.2 冰冻圈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37
6.5.3 全球变化与冰冻圈生态安全 142
思考题 144
第7章 冰冻圈生态学监测与实验方法 145
7.1 陆地冰冻圈样地监测与调查 145
7.1.1 高山灌丛的调查与定位监测 145
7.1.2 雪线植物群落调查 146
7.1.3 冰川退缩迹地群落调查 148
7.1.4 冻土与植物物候关系的同步观测 149
7.2 模拟观测试验 150
7.2.1 植被-冻土相互作用关系的观测模拟 150
7.2.2 植被-积雪观测模拟 151
7.2.3 植被-气候变暖观测模拟 153
7.3 实验室培养与分析 154
7.4 冰冻圈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方法 155
7.5 生态统计学方法 157
7.6 冰冻圈生态系统动态模式模拟 159
7.7 遥感技术方法的应用 160
思考题 162
参考文献 163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概论 1.1 冰冻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一般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及其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的环境,也包括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定义冰冻圈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冰冻圈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这里的环境因子相对固定,就是冰冻圈要素构成的冰冻圈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冰冻圈生态学是冰冻圈科学和生态学相互交叉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 冰冻圈生态学与一般生态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冰冻圈生态学的环境要素以冰冻圈为主,冰冻圈生态学研究冰冻圈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和互馈影响。冰冻圈生态学界定于冰冻圈及其作用范围内的一切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过程,受制于冰冻圈作用空间、物质与能量过程。冰冻圈环境给定了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适应于这一环境的生物及其与这一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冰冻圈生态系统。从圈层作用角度,冰冻圈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圈与冰冻圈相互作用的学科。因此,可以认为冰冻圈生态学是研究冰冻圈及其影响范围内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其核心科学问题包括:①冰冻圈作用区及其主要影响区内生物物种、数量特征、生活史及其时空分布格局与动态;②冰冻圈作用区营养物质、热量、水分等非生命物质的特征、时空分布动态和质量;③各种冰冻圈环境因素(温度、相态、辐射、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与调节作用;④冰冻圈要素-生物间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⑤生态系统对冰冻圈的反馈影响或对冰冻圈要素的调节作用(如微生物释放热量对冻土的影响、海洋生物活动对海冰的影响等);⑥冰冻圈作用区生态安全维护与生态系统功能可持续维持。 由于冰冻圈和生物圈与其他圈层(图 1.1),如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人类圈存在十分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冰冻圈的环境要素是这些圈层作用的结果,因此,冰冻圈生态学在研究生物圈与冰冻圈环境的相互作用时,与一般生态学一样,不可避免地需要研究其他圈层的环境之间的间接作用关系,包括冰冻圈范围内的陆表过程、大气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等。 图 1.1 冰冻圈和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作用关系 1.2 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陆地冰冻圈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52%~55%,其中多年冻土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9%~ 12%,北半球季节冻土(包括多年冻土活动层)为 33%;海洋冰冻圈占全球海洋面积的5.3%~7.3%(秦大河等,2017)。因此,冰冻圈作用区的生态系统必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现阶段,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昀为显著的区域大都位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冰冻圈作用区,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大部分直接证据均来自冰冻圈作用区,因此,冰冻圈生态系统被誉为全球变化的前哨。冰冻圈内储存了地球淡水资源的 75%,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淡水供应的“水塔”。因此,冰冻圈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调节、淡水资源供给、生物资源保障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王根绪等, 2020)。 (1)系统深化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与作用机制的认识:冰冻圈是地球系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巨大的冷储效应和反照率作用于地表各圈层,并通过存储或调节释放大量的能量以及水汽、 CH4和 CO2等温室气体而反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冰冻圈作用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以相变能量变化主导物质与能量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各类生态系统生境、栖息环境、能量流系统全方位发生异变,由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广泛。现阶段,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昀为显著的区域大都位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冰冻圈作用区。因此,全球变暖下正在经历剧烈变化的冰冻圈,其与生物圈间十分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不仅对冰冻圈作用区生态系统本身及其服务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可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2)丰富和发展生态学理论:首先,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生物多样性演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物种演替理论。冰冻圈作用范围内分布着世界上动、植物物种种质库近 1/4、珍稀物种近 40%的物种,是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积雪变化对植被类型、群落组成及分布等具有较大影响。在北半球高山带和北极地区,积雪厚度、积雪融化时间等决定了植被类型及其群落组成,并可能导致一些冰冻圈特有物种消失。在长时间尺度上,冰川的持续退缩将产生新的陆地而促进微生物种群和植被原生演替,有利于形成新的植被覆盖区,发生物种、种群与群落结构的演替。海冰退缩和覆盖时间缩短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白令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由原来以底栖海-冰藻类为食物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构成的冰缘生态系统,向以浮游生物与中上层鱼类为优势群落的开放海域生态系统转变。冻土环境变化大幅度改变生境条件,使物种替代速率加快、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地球上高山带的林线或草线的波动、泛北极地区灌丛北移等就是这些变化的具体体现。研究这些变化的发生过程、形成机理以及演变规律,既是对冰冻圈科学理论的深化,也无疑将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生物多样性理论和生物演替理论。 其次,拓展全球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形成与变化的理论体系。冰冻圈要素变化不仅深刻改变物种分布格局与群落结构,而且也对植物的生态特性,如冠层高度、叶面积指数、物候及生物量等具有控制性作用。气候变化导致积雪厚度和时间发生改变,如北极总体上积雪厚度增加但积雪时间缩短,从而影响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冰川消融通过增加径流,向干旱区或海岸带环境提供更加丰富的淡水、养分或有机碳等物质,从而较大幅度地改变下游或海洋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显著改变河湖冰封冻与融化时间,融化时间延长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并增加温暖河流挟带来的养分。这些影响不仅可以增加湖泊、河水生物量,而且可以促使原来的单季系统向双季系统演变,但同时也对一些冷水生境的生物产生限制作用。河湖冰减少及覆盖时间缩短,不仅对河道内部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正负两方面并存的较大影响,而且对河岸带和河流下游三角洲及洪泛平原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多年冻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多年冻土通过对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地貌的巨大影响而制约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格局、生产力及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分布格局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热量与水分交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来制约多年冻土的形成与发展。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是碳氮循环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驱动因素,冰冻圈的变化除了上述对生态系统的直接作用外,还通过改变生态系统之间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及生物作用关系与联结特性等,间接影响生态系统。 (3)是我国生态屏障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环境治理理论基础:我国冰冻圈范围涵盖青藏高原、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三江平原区、河西走廊、新疆大部分山区以及川西和横断山区高大山系高山带等,面积接近国土总面积的 43%。这些区域集中了我国将近 2/3的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区和生态优先保护区,在我国生态屏障建设与维护、重大寒区工程安全、畜牧业经济区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昀为关键的区域。 由于冰冻圈特殊的生物环境与生境特点,不同冰冻圈要素对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作用途径、方式与生物学机理;同时,生态系统对不同冰冻圈要素具有不同的反馈作用及区域乃至全球的环境效应。这些作用与反作用及其链式环境与发展影响形成于冰冻圈,但其波及的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因此,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环境治理、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冰冻圈科学以及生态学中一个独特且十分重要的学科领域。因此,需要多因素、多层次及多视角地探索冰冻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机理。 1.3 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1 研究对象与范畴 冰冻圈科学本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新型交叉学科,广泛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以及人类圈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与传统的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进行了深度交叉融合。冰冻圈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冰冻圈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新型学科,其核心是研究冰冻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机理。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以冰冻圈作用区域及其主要影响区域内的生物和冰冻圈要素的相互作用为主体。 《冰冻圈科学概论》中,将冰冻圈划分为陆地冰冻圈、海洋冰冻圈和大气冰冻圈三种类型。其中,大气冰冻圈指大气圈内处于冻结状态的水体,包括雪花、冰晶等,显然这类冰冻圈几乎不存在生物体,其生态学意义不明显。据此,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就以陆地冰冻圈和海洋冰冻圈为主。陆地冰冻圈由发育在大陆上的各个要素组成,包括冰川(含冰盖)、积雪、冻土(含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和地下冰,但不含海底多年冻土)、河湖冰等,在陆地冰冻圈要素形成的环境及其影响范围内,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两类,也就是陆地冰冻圈生态学研究范畴由冰冻圈作用区和主要影响区域内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淡水生态系统两部分组成。海洋冰冻圈包括海冰、冰架、冰山和海底多年冻土等,完全是与海洋紧密联系的冰冻圈作用的范围,因而,海洋冰冻圈生态学研究范畴就是单一的冰冻圈作用和主要影响区域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可以看出,冰冻圈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是传统生态学范畴中的一部分。从研究的地域范围而言,由于陆地冰冻圈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52%~55%,海洋冰冻圈占全球海洋面积的 5.3%~7.3%,因此,冰冻圈生态学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学领域,海洋生态学领域研究范围相对较小。 1.3.2 冰冻圈生态学相关学科 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推动下,生态学已经超越传统以自然生态过程为主体的研究理念,拓展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已经将人类生态学纳入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由此进一步驱动了生态学与冰冻圈科学的广泛交叉,并不断加强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生态学自身是生物学很多分支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融合的学科,与生物学科的大部分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与冰冻圈生态学交叉和关联的学科十分广泛,既包括与冰冻圈科学交叉的学科,也包括与生态学交叉的学科。 从狭义角度看,冰冻圈生态学相关学科应该包括冰冻圈科学中的冰冻圈地理学、冰冻圈物理学、冰冻圈化学等,并与传统的冻土学、冰川学关系紧密。传统生态学领域的所有二级学科类别均是与冰冻圈生态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主要包括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和可持续生态学等,这些生态学二级学科在冰冻圈范围内无疑是冰冻圈生态学的组成部分。大体上,冰冻圈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存在如下关系。 (1)冰冻圈科学和生态学理论体系与方法的共生性:冰冻圈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冰冻圈生态学提供了识别冰冻圈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的基础,为探索冰冻圈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关系和机制提供了驱动生物演变并反馈作用的环境动力和受体。冰冻圈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冰冻圈科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作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其继承和延续了绝大部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因此,一般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无疑构成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由此,冰冻圈生态学天然地与冰冻圈科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母体学科在大部分理论和方法方面具有共生性。 (2)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基础性:生态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地球科学的这些分支学科形成了较为密切和广泛的交叉,促进了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文生态学、流域生态学、区域生态学乃至全球生态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地球科学的上述诸多分支学科是冰冻圈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此,这些地球科学分支学科连同植物学、动物学等生态学基础学科是冰冻圈生态学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3)人文、社会与经济学的协同性: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心是通过系统厘清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及其寒区生态效应,制定人类社会应对这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