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第一课

经济学第一课

1星价 ¥42.5 (7.2折)
2星价¥42.5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28415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21728415 ; 978-7-5217-2841-5

本书特色

1. 北大国发院经济名师林毅夫、姚洋、薛兆丰等,畅谈认识经济学、做学问的内核、 北大国发院的11位教授,从自身经历、学术背景等出发,真情实感地传授了他们对于学习经济学、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的看法,与读者探讨经济学、学习等话题。 2. 全书信息量大,知识量丰富,适用度高 11位教授从多个角度讲述了经济学和当下的联系,并畅想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对学生、经济学大众爱好者也非常适用。

内容简介

经济学是什么?怎么学经济学?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什么是有意义的学问?我们为什么会信任没见过面的厂商?教育也是一门经济课题?我们通过什么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穷人为什么卖血盖房却不住?送礼影响胎儿发育?移动支付的分界线在哪?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为什么更高?“技术上的难”和“意义上的重”如何取舍?哪个年代的女性更敢于争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抢先发售招收本科生后,特地为新生举办了多场讲座,多位教授严肃、细致、真诚、幽默地回答了这些从学问、社会到人生的各色疑问。林毅夫、姚洋、张维迎等教授侃侃而谈:?经济学方法论、理论与战略,便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理论支撑?经济学细分领域及相关现象,如教育、储蓄、互联网金融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自身求学经历,传递自己对学问、学习的理解,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怀与责任感这一切都将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中国现实、世界局势,在认知自己、认识世界的路上走稳。林毅夫强调:“北京大学的学生和广大的经济学爱好者、研究者……不仅要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更要考虑自己未来对社会的优选价值所在。” 每一位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演讲风格都能对你有所启发,在经济学的别样魅力中扎实前行。

目录

理念篇

林毅夫 本体与常无——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

姚洋 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张维迎 中国经济增长——关于市场的两种不同范式

傅军 增长理论和收敛战略——对公理选项和奥卡姆剃刀的再思考


专题篇

闵维方 教育与经济增长

张晓波 达尔文经济学

卢锋 我国高储蓄高投资现象透视

黄益平 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


方法篇

余淼杰 当代国际贸易学研究简述

薛兆丰 经济学的难易与深浅

张丹丹 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全部

节选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平均每年9% 以上的经济增长,连续40 多年。1978 年中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美元计算只有156 美元,尚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1/3,到2019 年时已经突破1 万美元,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其间超过8 亿人摆脱绝对贫困,对同一时期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2020 年实现了全面脱贫,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提出的2035 年早了15 年。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贸易国,继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一战以后的美国、二战以后的日德,被称为“世界工厂”。 我们有幸目睹和参与创造了上述人类经济史上的伟大成就。欣喜之余,还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解释过去?中国这些年的成就,是不是可以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更进一步讲,中国的发展是不是主要参照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那么中国经济的成就从科学的角度又应该归因于什么?是不是蕴藏着新的经济学理论? 如何谋局未来?中国过去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但还有很多遗留问题没有解决,未来必然还有新的挑战,有些可能还会非常棘手,就像2020 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不管面对老问题,还是新挑战,都越来越需要我们基于科学的理论对未来有更好的判断和布局。 对于这两个问题,时间已经给出了**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看中国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历程,我们就发现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崩溃论”一直如影随形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二战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曾经给很多经济体开过药方,从结构主义的进口替代到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这些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和不足时总是很有说服力,但采用这些理论开出的政策处方的经济体往往经济停滞,危机不断,到目前为此都很不成功。 中国不仅实现了40 多年的奇迹般的发展,而且,还是40 多年来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国家,这显然不能仅仅简单地用“运气”来解释,我们真正应该好好思考的是:当今的主流经济学是否存在理论上的缺失;现代经济学是否可以有一个理论,以解释并指导看起来问题很多的经济体如何连续数十年保持稳定和快速发展。 如果现代经济学里有这样的理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就是近水楼台,坐拥金矿。也正因如此,我常常讲,21 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大师辈出的世纪。 这就转到第二个问题,中国经济未来的谋局越来越需要可靠的经济学理论。未来,中国经济能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后还能不能有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足够科学,应对之策足够正确和充分。 如果我们能把中国持续发展的道理总结出来,使其成为好的经济学理念,那么这不仅对中国自己的未来特别有意义,还有可能帮助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奔向现代化,这也将是对全人类都非常有意义的理论贡献和福祉改善。因为自二战以来,能实现中国这样经济追赶式增长的经济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国家不是困于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而无论是这些国家的执政者,还是人民,也都渴望自己的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从而民富国强。 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大学问。1995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曾说:“一个经济学家一旦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去想其他的问题了。”北大的学生和广大的经济学爱好者、研究者更应该如此,不仅要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更要考虑自己未来对社会的*大价值所在。 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一样重要的,是如何学习经济学,也就是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 我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发院前身)的同事们多年从事中国经济的研究,深知经济研究的意义所在,并从1994 年中心创立就认真着手现代经济学的教学,1996 年正式招收了经济学双学位和经济学硕博研究生;2016 年,经北大批准,又开始正式招收经济学本科生(北大校内二次招生)。 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我和同事们的**课都会先围绕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问题,但这些分享都散落在不同的课堂里。 借助2017 年北大国发院**批本科生入学,在徐晋涛副院长的统筹下,以蒋少翔为代表的本研中心同事持续投入,连续几年组织老师从理念、专题、方法等不同的维度,为新生们带来全面深入的经济学**课,并认真做了记录和初步整理,以王贤青、曹毅为代表的传播中心同事又进行了专业编辑,并结集成书出版,希望能把这些内容分享给更多的经济学初学者、爱好者和研究者。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这也将是中国经济学教学史上一部难得的作品。 如果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从此真正理解经济学、投身经济学,甚至成为一代经济学大师,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和全球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做出理论研究或政策分析上的贡献,是我们*大的期待和荣幸。 林毅夫 2021 年3 月2 日 于北京

作者简介

林毅夫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 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现任全国政/ 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曾任十一届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 /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 /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并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 著有《从西潮到东风》《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等作品,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