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川芎片现代药学研究(精)

大川芎片现代药学研究(精)

1星价 ¥101.1 (7.9折)
2星价¥101.1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21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92177 ; 978-7-03-069217-7

本书特色

药院校相关师生,制药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医药现代研究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

内容简介

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是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突破制约中医药理论和中药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本书是大连富生天然药物研究院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孟宪生教授科研团队,针对企业治疗偏头痛特色中成药品种——大川芎片的二次开发,经多年产学研合作的成果。 本书以大川芎片为研究对象,以化学物质组学、血清药物化学、组分中药、系统生物学等中药现代化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多学科交叉技术,系统阐释了大川芎片治疗偏头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建立了大川芎片的药材与成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从整体到组分再到整体”的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思路与策略,形成了规范化、可推广的研究模式。研究成果为该品种品质的提升、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及其现代化、靠前化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为国内其他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可作为医药院校相关师生的学习参考书,也可作为制药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中药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医药现代研究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参考书。

目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总论
**章 中医药学对偏头痛的概论 3
**节 中医古籍关于偏头痛的记载 3
第二节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4
第三节 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依据 8
第四节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12
第五节 中医治疗偏头痛常用药物 19
参考文献 25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概论 28
**节 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8
第二节 偏头痛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33
第三节 偏头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6
第四节 西医治疗偏头痛常用药物介绍 42
第五节 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 48
参考文献 51
第三章 复方大川芎片概述 55
**节 天麻药材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 55
第二节 川芎药材的本草考证和现代研究 62
第三节 川芎与天麻药对研究 6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6
参考文献 77
各论
第四章 复方大川芎片中药材有效组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85
**节 天麻总苷类组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85
第二节 天麻多糖类组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92
第三节 川芎酚酸类组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9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五章 复方大川芎片及其组成药材成分表征 104
**节 天麻药效组分表征研究 104
第二节 川芎药效组分表征研究 107
第三节 川芎中挥发性成分研究 111
第四节 复方大川芎片化学成分表征研究 127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0
第六章 复方大川芎片及其组成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132
**节 天麻、川芎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132
第二节 复方大川芎片谱效关系和质量控制研究 159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75
参考文献 176
第七章 复方大川芎片中药材有效组分药效学研究 177
**节 天麻有效组分体外药效学研究 177
第二节 天麻有效组分体内药效学研究 181
第三节 川芎有效组分体外药效学研究 185
第四节 川芎有效组分体内药效学研究 188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93
参考文献 194
第八章 基于生理状态下复方大川芎片及组成药材有效组分的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195
**节 基于生理状态下的天麻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195
第二节 基于生理状态下的川芎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200
第三节 基于生理状态下的复方大川芎片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20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11
参考文献 212
第九章 基于病理状态下复方大川芎片及组成药材有效组分的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213
**节 基于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的天麻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213
第二节 基于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的川芎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218
第三节 基于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的复方大川芎片入血成分分析研究 22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30
参考文献 230
第十章 基于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复方大川芎片及组成药材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差异性研究 232
**节 基于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天麻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差异性研究 232
第二节 基于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川芎有效组分入血成分差异性研究 241
第三节 基于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复方大川芎片入血成分差异性研究 25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61
参考文献 262
第十一章 复方大川芎片及其药材有效组分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研究 263
**节 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模型代谢组学评价 263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天麻总苷类组分药效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66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天麻多糖类组分药效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71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川芎酚酸类组分药效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76
第五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川芎挥发油组分药效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87
第六节 复方大川芎片有效组分对偏头痛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96
第七节 基于代谢通路分析的复方大川芎片有效组分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299
第八节 本章小结 302
参考文献 302
第十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大川芎片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研究 303
**节 复方大川芎片入血成分调控靶点信息研究 303
第二节 疾病相关靶点与复方大川芎片作用机制分析 313
第三节 本章小结 320
参考文献 320
展开全部

节选

总论 **章 中医药学对偏头痛的概论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偏头痛在中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偏头痛,多痛在一侧或两侧,时痛时止,一旦发作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才逐渐减轻而至缓解。本病多为慢性,可延至数年或数十年之久,缠绵难愈。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中医学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有“头风”“脑风”“首风”“偏头风”“巅顶痛”等名称。本章总结了偏头痛的历史沿革,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理论依据,中医治疗偏头痛的药物、针灸、综合治疗方法及常用中药,旨在从传统医学角度深入理解偏头痛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为偏头痛的中医药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节 中医古籍关于偏头痛的记载 一、头痛病名 头痛有“首风”“头风”“偏头痛”“气虚头痛”等之称,且其命名规律与病变部位、发病因素等相关;偏头痛,顾名思义其痛多在一侧。偏头痛在传统医学上被认为其属于“头痛”“偏头风”“厥头痛”等范畴。中医释名偏头痛是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二、偏头痛命名的历史沿革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偏头痛在历代医书中的命名各有不同。根据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疼痛的性质、特点、部位、伴发症状等对本病命名有“头风”“偏头痛”“偏正头风”“半边头痛”“风头痛”“偏头风”“头偏痛”等[1]。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了“头痛”一词,将偏头痛命名为首风、真头痛、脑风。《灵枢 厥病篇》记载:“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难经》关于偏头痛,其名称为厥头痛、真头痛。《难经 六十难》载:“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相关偏头痛,则有头风之称。“白鲜,味苦寒,生川谷,治头风、黄疸。”至汉代,《华氏中藏经》中有脑痛、头目碎痛之说法。其文曰“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 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 晋朝时期,王叔和《脉经》中提及“风头痛”。文中载“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偏头痛”一词首见于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又称风头痛、厥头痛、风眩头痛。《针灸甲乙经》:“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国**部临床急救手册),又有收载多种治疗头风头痛之方。 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偏头痛的命名,更多联系病因病机。有头风、头风脑眩、膈痰风厥头痛、目眩头痛之称。“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亦有头风、风眩头痛、头偏痛的相关记载。载“偏头痛,引目外眦而急,颔厌主之。” 宋金元时期,宋时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元代王东野《王氏集验方》中将偏头痛命名为“头风”。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将偏头痛命名为“真头痛、风头痛(疼)、头偏疼”。施发的《察病指南》中则谈及风痰头痛。及至金朝,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更是指出了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种头痛类型,并明确的提到了偏头痛的病名:“如头半边痛者 此偏头痛也。偏头痛之病名见张子和《儒门事亲 目疾头风出血*急说》,(头痛不止 三十七) “夫头痛不止,乃三阳受病也。三阳者,各分部分:头与项痛者,是足太阳膀胱之经也;攒竹痛,俗呼为 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如痛久不已,则令人丧目。”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文中头风六十六,谈及偏头风,并提出头风有热因、风因、血虚之因之别。并提出治病之君臣佐使之药用。《脉因证治》提及半边偏痛病因,并提及脉象。“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脉寸浮者是也。” 明代吴崑的《医方考》,将偏头痛命名为“半边头痛”,文中言“湿热淫于巅顶之上,头目偏痛者 ”;戴思恭的《证治要诀》集元前诸家学术经验,将偏头痛命名为“半边头痛”,言明“偏正头风作痛,痛连于脑,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开,眩晕不能抬举 ”;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亦将偏头痛命名为“偏正头风”,提出透顶散治新久偏正头风,及夹脑风。杨继洲《针灸大成》提及“头风”,谈及疗法,“囱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 及至清代,亦有多本医书记载“头风”,如李用粹《证治汇补》、怀抱奇《古今医彻 杂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张璐《张氏医通》、刘默《证治百问》、陈杰《回生集》、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徐大椿《杂病证治》等。记载“半边头痛”亦有论著如陈修园《医学从众录》、李用粹《证治汇补》。总之,“头风”这一病名为历代医家所认可,直到现在在国家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里仍以“头风”作为偏头痛的病名标准。 第二节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一、古代医家对偏头痛病因病机概述 中医学者普遍认为偏头痛当属中医学之“首风”“头风”范畴。头乃“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脑。偏头痛,也名半边头痛,《医宗必读》中载,半边头痛,左为血虚,右为气虚。前人又有偏左属风与血虚,偏右属湿痰与热之说。然不宜拘执。 外邪侵袭,可直犯清阳,亦可内伤诸疾致正气内虚,脑脉失养,均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因此诸家皆以外感内伤论治。查阅历代医家记载关于头痛论述,梳理头痛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等时发现,外感六淫,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均可致偏头痛。究其病机,外感者,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内伤者,久病体虚,脉络失养,经脉挛急;跌扑损伤者,络淤经脉,经气不舒,不通则痛。费伯雄论病因有三:首为“因于风者,肌表不固”,余为“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和“血虚头痛者”。 (一)外感六淫 风为阳邪,致病广泛。《黄帝内经》载:“重阳者狂。”《诸病源候论》云:“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头为清阳之会,外邪侵袭,遏阻清阳,则致头痛。《素问 太阴阳明论》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所致头痛为*多见。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令为患,若风寒袭击,寒凝血涩,则头痛恶寒;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身热心烦;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中提到“风者,百病之始也”,百病因风而生,风邪为六淫之首,寒、暑、湿、燥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侵袭人体而致病。《临证指南医案》云:“偏者,主乎少阳,而风淫郁为多。”或风邪上窜,清阳被扰所致。《症因脉治》更是指出:“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贼风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风邪入脑,清阳被扰气血不畅,阻遏络道。”偏头痛,无论外感、内伤,均与风证关系密切。风邪常兼他邪,风邪可夹寒、湿、暑、燥、热诸邪侵袭头部,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诸偏头痛证。《诸病源候论》提出风痰相搏,气逆于上,脑络受阻也是头痛的病机之一。头为诸阳之会,阳虚则寒邪易袭脑。《素问 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此证临床多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头痛,头部拘紧,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因此,寒邪是引起偏头痛的一大因素。《诸病源候论》不仅有内经所提的外感风、寒、湿、热病邪,还提出疲饮、饮食不节等引发头痛的内因。《诸病源候论》第六十四痰候,提及人皆有痰,少者不能为害,多则成患。但胸膈饮渍于五脏,则变令眼痛,亦令目眩头痛也。《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重点补充了因风邪侵袭所致的头风及痰浊内阻所致的痰饮头痛。《丹溪心法 头痛》则认为:“头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在左属风;在右属痰;又有血虚;属热,又属湿痰,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用荆芥、薄荷。”张子和《儒门事亲》中指出“夫头痛不止,乃三阳手受病也。以三阳受病,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 (二)脏腑情志失调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偏头痛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百病皆由气生,头痛发作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火盛伤阴,肝阴不足,肝失濡养,肝阳上亢,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 偏头痛病发一侧,头偏侧为少阳胆经循行之部位,偏头痛的发病部位为肝胆经脉循行的部位。足厥阴肝经循胁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临证指南医案 头痛》云:“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李东垣云:“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位居少阳,肝胆互为表里,故发病与肝胆有关。肝络胆,经络所到之处,布散于头部两侧,而偏头痛发作部位多为头的偏侧或额角,即可见偏头痛部位与肝经循行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畅通无阻。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畅通,在情志方面则心情舒畅,不郁不亢。精神因素是诱发偏头痛的重要因素之一。若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三脏病变,情志失调,肝失疏泄,饮食不节,脾虚失运,劳倦过度,肾虚精亏,肾水不足,气血失调等均可致偏头痛。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致头痛。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又与偏头痛伴随症状相契合。《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说明由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可见气机不畅、瘀血阻络亦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清代医家林佩琴编著的《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若肝气疏泄不及,肝气郁结,郁积日久,则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患病。若情志不舒,急躁易怒或长期焦虑抑郁,精神紧张,则肝气郁滞,上犯头窍。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内藏相火,主升主动,其脉上达于巅顶,故厥阴(肝)头痛较为常见,多为肝火、肝阳、肝风所致,或相互转化为病。“阳顺于上而不逆,则无头痛之患”。肝若素体阳盛,或长期情志不遂,忧思恼怒太过,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火上炎,循经上扰清窍而为偏头痛。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常,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内伤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即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相符,说明偏头痛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相关。 又肝“为百病之源,五脏之贼”,故凡肝气、肝风、肝火、肝阳之邪皆可循经上达而致此疾。《温病条例》中载“肝风内动上窜少阳胆络之偏头痛”。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 古人云:“久病多虚”,气血亏虚亦多与瘀滞同时存在,明张介宾形容气血之于人,犹如河流之于大地,“少则壅滞”,气虚则血行无帅,“无有不滞”也。《素问 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源源不断的滋养,气血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之谓也。因气血生化乏源,或耗伤过多,或年老体虚,脑络失却荣养,易引起偏头痛。《症因脉治 头痛论》云:“头痛之证, 如气怯神衰,遇劳即痛,痛连鱼尾,此气虚痛也。五心烦热,时常牵引刺痛,此血虚痛也”,气虚头痛,神疲倦怠,劳则尤甚,血虚头痛,心神失养,头痛隐隐,遇触易发。 “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若思虑过度、过食肥甘、嗜酒,则脾脏运化不利,津液输部失常,内生痰湿,痰浊上犯头窍,而发偏头痛。《柳选四家医案 评选环溪草堂医案》云:“土衰则木横,木横则土益衰”,“土虚木胜,内风动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气虚衰,则气血生化无源,无以濡养肝脏,肝失疏泄,则肝风内动,上扰头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