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935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4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030693594 ; 978-7-03-069359-4
内容简介
针对当代研读中医古籍的需要,我们通过筛选好的底本,配合校勘讹误,注释疑难词语,诠释内容含义等方式,对《脾胃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于读者准确理解原著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从学说的源流、背景、学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各书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读者深入理解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价值。
目录
总前言
校注说明
序 1
卷一 2
脾胃虚实传变论 2
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8
脾胃胜衰论 10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23
肺之脾胃虚论 25
升阳益胃汤 25
君臣佐使法 26
分经随病制方 30
通气防风汤 30
羌活胜湿汤 31
用药宜禁论 33
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36
卷二 41
气运衰旺图说 41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43
补中益气汤 45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48
黄芪人参汤 49
除风湿羌活汤 53
调中益气汤 54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
汤论 56
清暑益气汤 57
随时加减用药法 60
肠澼下血论 62
凉血地黄汤 62
升阳除湿防风汤 64
卷三 65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65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66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67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
互相出见论 68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70
三焦元气衰旺 72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
俱病论 73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73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
病论 75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78
忽肥忽瘦论 79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
之间论 80
阴阳寿夭论 82
五脏之气交变论 83
阴阳升降论 84
调理脾胃治验 治法用药若不明
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85
清神益气汤 87
半夏白术天麻汤 88
人参芍药汤 89
麻黄人参芍药汤 89
升阳散火汤 90
安胃汤 90
清胃散 91
清阳汤 92
胃风汤 92
卷四 94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94
调卫汤 94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95
清燥汤 95
助阳和血补气汤 95
升阳汤 96
升阳除湿汤 96
益胃汤 97
生姜和中汤 97
强胃汤 98
温胃汤 98
和中丸 99
藿香安胃散 99
异功散 99
饮食伤脾论 100
五苓散 100
论饮酒过伤 101
葛花解酲汤 101
枳术丸 102
橘皮枳术丸 103
半夏枳术丸 103
木香干姜枳术丸 104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105
和中丸 105
交泰丸 106
三棱消积丸 106
备急丸 107
神保丸 107
雄黄圣饼子 108
蠲饮枳实丸 109
感应丸 109
神应丸 110
白术安胃散 111
圣饼子 111
当归和血散 112
诃梨勒丸 112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113
胃风汤 114
三黄丸 114
白术散 115
加减平胃散 116
散滞气汤 117
通幽汤 118
润肠丸 118
导气除燥汤 119
丁香茱萸汤 119
草豆蔻丸 120
神圣复气汤 120
脾胃将理法 122
摄养 122
远欲 123
省言箴 124
脾胃论后序 124
附录 127
李杲《脾胃论》学术思想研究 127
节选
序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①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②,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③辨内外伤④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丁宁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⑤ 『注释』 ①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 ②壬辰之变:1232年,元兵围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中大疫。 ③明之:李东垣先生,字明之。 ④辨内外伤:1231年,东垣先生撰成《内外伤辨》初稿;1247年,修改后名为《内外伤辨惑论》。 ⑤元好问: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我国金代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同时深于历算、医药、书画鉴赏、书法、佛道哲理等学问。医学家东垣先生曾是他的朋友。 『按语』 元好问先生所作之序主要阐述了李东垣先生撰写《脾胃论》的撰著背景和宗旨。 卷 一 脾胃虚实传变论 『原文』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①也,其气象天②,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③。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④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⑤,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⑥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⑦也。 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注释』 ①天气之所生:天气,属阳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禀受于阳,其性质亦属阳,故云“天气之所生。 ②其气象天:《素问注证发微 卷二》曰:“盖天主变化,五者泻而不能藏,此所以象天也。 ③水注之气:《类经》云:“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 ④留:通“流。 ⑤阴之五宫:即五脏。 ⑥骨气:骨、筋、气血、腠理。 ⑦石:沉脉。 『按语』 上文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饮食在体内消化、吸收、营养输布的过程,阐述脾胃协同共济,在受纳腐熟水谷、布行营养精微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到人体元气的盛衰,脾胃没有损伤,则元气充足,机体生理活动正常,若脾胃内伤,则元气因营养匮乏而不充足,防御功能下降,诸病发生。 『原文』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①,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②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③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④焉。卫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惓惓矣。 『注释』 ①海:指四海,即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 ②五谷:粳米、大豆、小豆、麦、黄黍。此处泛指饮食物。 ③泌:原作“必,据云林阁本改。 ④刻数:古代计时,一个昼夜分为一百刻,十五分为一刻。荣气循行于周身,一昼夜为五十周次,恰与百刻之数相应。 『按语』 上文从水谷入胃后化生精微的过程,以及人体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和功用方面,进一步强调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按语』 东垣先生在此阐述了脾胃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李氏认为,饮食失于节制,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会使脾胃受伤;情志过于喜、怒、忧、恐,也会损伤人的元气,元气不足,不能制约阴火,阴火上升,更侮脾胃,从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原文』 《调经篇》云:病生阴①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②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③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著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④不解读,妄意施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注释』 ①阴:指五脏。《黄帝内经太素 卷二十四》载:“阴,五脏也。 ②阴阳:此指男女。《素问绍识》注:“阴阳喜怒之阴阳,盖指房室,杨释为男女,其意为然。 ③五乱:指心、肺、肠胃、臂胫、头。 ④粗工:医道粗疏的医生。 『按语』 本段节选了《素问 调经论》“病生阴者的病因和“阴虚内热的产生机制,进一步阐明损伤脾胃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因。 “阴虚则内热 故为内热。张志聪注:“此言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夫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也。水谷入胃,由脾气之转输,脾不运行,则谷气不盛矣。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胃为阳热之腑,气留而不行,则热气熏于胸中,而为内热矣。 『原文』 今举经中言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者条陈之。 《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①,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②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③。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⑤。目盲耳闭,溃溃乎若怀故都⑥。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注释』 ①苍天之气:《类经 疾病类》注:“天色深玄,故曰苍天。此处指自然界。清净:“净通“静。清净,即安静、宁静。 ②传:通“专。 ③散解:散,分散;解,分散。散、解为同义复词,此为耗散之意。 ④辟积:“辟通“襞,襞积,谓衣裙之褶。此处形容多次重复积累。 ⑤煎厥:病证名。指虚损、精绝所致昏厥的病证。 ⑥若怀故都:《素问 生气通天论》作“若坏都。 『原文』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 《六节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①,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餐泄②肠澼③,不一而起矣。病从脾胃生者三也。 『注释』 ①器:器皿,特指人体中贮存饮食水谷及待排泄的代谢产物的器官而言。 ②餐泄:即“飧泄,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征。“餐,“飧的通假字。 ③肠澼:病证名。肠澼,形容肠内有积滞,排便时澼澼有声而痢下赤白。 『原文』 经云:天食人以五气①,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②。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③。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注释』 ①食:供给。五气:指天之气,因其随时令变化而表现为风、寒、暑、湿、燥,所以称为五气。王冰以后,诸家多认为,五气指臊、焦、香、腐、腥。 ②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修明,鲜明、明润;彰,明显、显著。《类经 气味》注:“五气入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著。盖心主血,其华在面;肺主气,故发于声。 ③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类经 气味》注:“五味入口,由咽而藏于肠胃,胃藏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气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于此耳。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20.3¥39.8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脉因证治
¥4.8¥13.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中医手诊图释
¥9.2¥2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2.8¥4.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9.1¥58.0 -
千金方
¥9.9¥32.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3.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