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11479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14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101147933 ; 978-7-101-14793-3
本书特色
1.名家精品,数十年研究心得汇于一书 陈引驰教授是《庄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2年开设“《庄子》精读”课程,迄今已近20年,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打通前后章节,真正理解《庄子》内涵,解析精到,深入浅出,备受学生欢迎。此次出版《庄子讲义》,以原授课讲义为基础,结合多年钻研心得及*new研究成果,重新梳理条块,自“道家老庄思想通说”至“庄子其人其书”,再至逐章讲解,更补充“《庄子》之后的思想波澜”,形成通贯的格局,陈引驰教授有关《庄子》的精妙见解尽汇于一书。 2.进阶读本,真正理解《庄子》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母题 庄子和老子是一家吗? 为什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怎样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何谓天?何谓人?” 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又该如何对待生死? 《庄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在于其出色的文字、精彩的寓言故事,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思想,真正参与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塑造。陈引驰教授的讲义,不斤斤于字词的解释,更重在深层内涵的发掘,在广泛阅读古今注疏、尽可能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加以阐述,适合于希望进一步理解《庄子》内涵的进阶读者。 3.版式精心设计,层级明晰,重点突出 《庄子》原文用浅灰底色,一目了然。原文下酌情注释,用小一号字标出。更有旁征博引、引申开去的知识阐述,如郭象注解是否出自原创、钱锺书谈《庄子》中的概念、美国诗人 Robert Frost诗句与《庄子》的通感等,则以补释形式出于相关篇章之后。读者可直接阅读《庄子》原文,可参照注释和解说大致了解,亦可逐字细读,汲取所有的相关知识,清晰的层级设置带来更多选择。
内容简介
陈引驰教授是《庄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在大众中亦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庄子精读”课,历来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本书即以课程讲义为基础,结合多年来研究成果,可称是陈引驰教授《庄子》研究的全面体现。全书由引言和八章正文组成。引言统说道家老庄,全面而精彩,更通过对老子与庄子的关系和区别的讨论,阐明庄子的特殊之处。见解高明的同时,对书中的古文和故事大多用白话重新讲述,很好好理解,可读性极强。以下八章,章概述庄子其人(生平、性格等)其书(篇目、真伪等),以下五章,分别从《逍遥游》《秋水篇》《齐物论》《养生主》和庄子外篇逐段讲解,其选目和次序均精心设计,不仅是释读,更与全书前后思想贯串、征引古今中外,打通来说。与市面上常见的庄子书大有不同,可以说是“硬碰硬”来读文本,极见功力,因而也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七章统讲《庄子》的美学观念,第八章讲《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全书统合,形成对《庄子》来源、其人其书本身,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完整阐释。总的来说,此书以文本为经,以广博的见识和精妙的理解为纬,是对经典的一次全新呈现。
目录
引言 道家老庄思想通说
一、翩然世间:道家的风格
二、福祸相倚:老子的智慧
三、鲲鹏展翅:庄子的境界
四、朝三暮四:如何看世界
五、朴素为美:自然与本真
**讲 庄子形象与《庄子》构造
一、我们为何要读经典
二、《庄子》中的庄子
三、篇目·分篇·真伪
第二讲 《逍遥游》:何谓“自由”
一、鲲鹏的寓言世界
二、逍遥之游的境界
三、无名无功与无己
第三讲 《秋水》:“无以人灭天”
一、河海的小大之辩
二、守天反真的精神
三、天机与濠上之乐
第四讲 《齐物论》:“照之于天”
一、“吾丧我”与天地人籁
二、“以明”与“道通为一”
三、“沉鱼落雁”与“物化”
第五讲 《养生主》:“安时处顺”
一、“缘督以为经”的养生
二、通情达理的生死观
三、后世的同情与不解
第六讲 《庄子》外三篇:“无为”
一、“尽己性”的自然人性
二、“尽物性”的“至德之世”
三、“绝圣弃知”“殚残圣法”
第七讲 “天—性”脉络中的“美”
一、对“天”的多重认识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三、“真”“朴”落实于性
第八讲 《庄子》之后的思想波澜
一、战国到西汉的老庄流别
二、阮籍与汉魏间思潮说略
三、言意之辨:玄学及文论
后 记
节选
朝三暮四:如何看世界 我们谈到了庄子对于时、空和文化的局限有充分的自觉,进而力图突破而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方向,升腾之后也还是要回头面对现实的世界,而不能只管仰头远眺天边的云霞。 1.齐物的真义 那么,庄子回望俗世,是怎样的一种姿态呢? 立足于高远的境界,回看世间的种种事物情状,庄子表现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等齐关照万物的姿态。《庄子》里的《齐物论》,其实就是这么来的:庄子认为世上万物之间种种高下、大小、贵贱等的差别,都是不恰当的,万物应该是平等的。 人们往往误会了“齐物论”,以为庄子讲的是万事万物不管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呢?庄子会分不清明暗、轻重?他会以为自己穷困潦倒饿肚子,和那些端居高位脑满肠肥的家伙,是一样的? 庄子只是要说,当你突破了有限的、个别的、片面的立场,你就会了解那些无论世俗如何褒贬如何抑扬的种种事物,都有它们作为整个世界一部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都有它们即使互相对立也无法互相完全排斥的关联。弘一法师临终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人生的欢乐和悲哀是错落交织在一起的,两者当然是不同的,但一定要分出此是彼非、此高彼下,则完全无法做到,它们都是人生必然的部分。 说得抽象了?来看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今天的意思已经变得庄子自己都认不得了,通常指一个人心意不断变化,没个准头,飘来荡去,定不下来。但庄子当初在《齐物论》里,可不是这么个意思:养猴子的人喂猴子吃果子,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晚上给你们四个”,猴子们大怒;养猴人改口说“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给你们三个”,于是猴子们都心满意足了。 猴子的问题在哪儿呢?猴子没有整全的视野,不能通览全局,听说早晨给的果子少,就不高兴了,根本没有联系到晚上给得多这一情况;告诉它们晚上的份额减少,而早晨的果子增加了,它们立刻转怒为喜—— 猴子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这也难怪,动物基本是活在当下的,它们没有历史感和对未来的谋划。 人与猴子是近亲,猴子犯的错误,人也一再犯。多少人只顾眼前,急功近利,而缺乏远虑?当下和未来都是你要经历的,你不能为了当下而不计未来,否则,杀鸡取卵就是很正当的了。 多数人没有整全的视野,足够聪明的人有;但这也存在一个如何与众人相处的问题。或许,可以仿效养猴者,因顺猴子们的愿望,而*后的结果其实一样,橡果的总数并没有增减,不同的是,调整之后,皆大欢喜。除了猴子的喜悦,我们好像也听到了庄子似有若无的笑声。 养猴者之所以值得效法,就是因为他能把握全局,在全局的视野之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一味看到世间的种种差别,固执于这些差别,在庄子看来,都是站在片面立场上的结果。所以,猴子的立场不可取,而养猴者的立场才是恰当的。 2.道的高境界 养猴者与猴子不同,说到底,在境界。 庄子对这两种境界,分别谓之“道”和“物”。“道”与“物”之间隔着鸿沟,它们属于不同的世界。“道”是整全的,超乎个别的“物”之上,所以对于贵贱之类区别,并不执着,故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从道的立场来看,世间万物齐同,无分贵贱。至于“物”,则是个别的、自我的,因而种种区别性的范畴如贵贱、小大,作为确立自我的重要标志,被突出出来;通常的情形是赋予自我更高的价值地位而加以肯定,同时对他者作出较低的价值评断加以贬斥,即所谓“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从事物自身的角度来看,万物都自以为贵而互相贱视。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和现实中是很多的。比如百家争鸣的时代,有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的说法。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将孔子的这句话移来评说儒、道之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身处争论漩涡之中,争得不亦乐乎时的态度,可想而知;但是到了后代、到了今天,我们当然不会偏执或儒或道的立场,再去争个面红耳赤。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儒道互补,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精神传统——这才是庄子所首肯的站在周全的“道”的立场上的姿态。 3.反省你自己 庄子的“齐物论”给予人们的一个很大的启示,就在于对我们自身的认知和判断,要有充分的反省,不能自我中心,不能自以为是。 《齐物论》里面,有一段听起来很奇怪的话:“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下的事物,没有比秋天鸟兽身上长出的毫毛的末端更大的了,而泰山却算是小的;没有比未成年而夭折的婴儿更长寿的了,而据说活了七八百岁的彭祖却是短命的。 太山就是泰山,先秦时代就以高大著称。李斯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来自其他诸侯国的才士能人的时候便说过:“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然而庄子却说“太山为小”,实在是非常可异之论。 然而,这看似荒谬的论断后面,确有庄子的洞见。 人们看待事物,其实是有一个特定立场和视角的。说蚂蚁小,说大象大,都是以自我形象为标准的,只是通常我们不会特别提出来,以致有时候连自己也忘记了这些说法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庄子特意突出的就是这一点:既然事物之间的情状都是相比较而言的,那么站在不同的立场、采取不同的视角,对事物的观照就是不同的,甚至可以与我们通常的印象截然不同。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体毛看似微末,但在更微末的角度来看,它们可以是巨大无比的;泰山在我们人类看来固然很高大,但在天地的大范围中,则微不足道。站在朝生暮死的小虫的立场,未成年而夭折的小孩子寿命已长得不可想象;而彭祖七八百岁的寿命,相对沧海桑田而言,不过短短一瞬间。所以,庄子的说法听着诡异,但背后有他的理路,他是在提醒世人,世上的一切因为观照角度、立场的差异,并不是胶着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这一点,之前我们提到过《秋水》篇里河伯与北海若的相遇,显示得非常清晰:河伯当初自以为浩大无边,但抵达北海若面前时才见识了海真正的无边无际,这时,海之大是显见的;然而,北海若很清醒,他接着就告诉河伯,自己相对于天地,不过沧海一粟而已。海之“大”,骤然转为“小”,关键正在观照立足点的转移。 人们看待事物时,不也可以由此获得些启示吗?如果你站在自己一方看待他者,那么当然你正确,而对方错;但你换一个立场来看呢?别人也会认为他是正确的,而你是错的。 这说明,世间许多事,其实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观照。比如一味从差异的角度看,那么即使是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能分辨出细致的差异;专门从相似的角度来看,则人们常常会说:“你孩子和你太像了!”但我们都知道,即使*相像的父子,也不会比双胞胎的相似程度更高。 超越个别的、固着的立场,我们可以超越偏狭的见解,有时候还能转化心境,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忧伤愁绪。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有一篇名文《赤壁赋》,写他与友人泛舟夜游赤壁,友人感叹山川长存,而人的时光却飞速流逝,生命太过短暂,不禁黯然神伤。此时苏轼的劝慰,就显然脱胎于庄子的观念:“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变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天地也没有一刻停止过变化,否则如何有沧海桑田呢?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我们与万物一样,都没有终结,我们不是都存在于天地之间么?*终,苏轼和他的朋友转悲为喜,高高兴兴地喝醉了酒,躺倒在船上,一觉睡到次日天明。
作者简介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现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古典诗学、海外汉学等。著有《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中古文学与佛教》《庄学文艺观研究》《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与近世诗文思潮》等,译有《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曹寅与康熙》等。自2002年起开设“《庄子》精读”课,深受学生喜爱与好评。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5.2¥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生活即是行动
¥19.2¥52.0 -
圣经的故事
¥19.1¥58.0 -
传习录
¥11.6¥55.0 -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人生和性爱的难题
¥13.9¥39.8 -
列宁全集4
¥3.8¥9.7 -
传习录:王阳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10.1¥36.0 -
心灵的平和之美
¥17.1¥45.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4.3¥46.0 -
弗洛伊德论自我意识
¥14.1¥38.0 -
论语讲座
¥9.0¥23.0 -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15.7¥49.0 -
谈修养
¥9.0¥20.0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2.2¥33.0 -
十力语要初续
¥10.3¥24.0 -
时间哲学简史
¥19.2¥52.0 -
沉思录
¥18.4¥49.8 -
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
¥17.3¥48.0 -
哲学讲话-大家小书
¥23.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