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资本二重性:物联网生产工艺学批判

包邮机器/资本二重性:物联网生产工艺学批判

¥74.5 (7.6折) ?
1星价 ¥74.5
2星价¥74.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53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20385336 ; 978-7-5203-8533-6

内容简介

本书将当今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一系列新技术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革命与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思想,充分结合在一起加以研究,在现代机器动能和智能自动化二次革命、机器/资本二重性辩证历史运动框架中,揭示由这些新技术引发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及其锻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方式,正在进一步加速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进程的必然大势。在当今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未来意义。

目录

引言

**章 生产范式现代转型与机器/资本二重性批判
**节 第二次机器革命与马克思归来
第二节 现代工艺学和机器:揭开人与自然关系帷幕
第三节 二重性批判:揭开社会关系“物”的帷幕
第四节 机器/资本:现代劳动资料二重结构及其历史辩证运动
第五节 机器三大体系、三大产业与生产总过程的现代化

第二章 现代机器体系融合发展与二次革命
**节 从电报网到互联网:现代信息机器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能量与信息:生产动因与机器器官二次发育
第三节 物联网+人工智能:人类生产方式终极革命
第四节 概念中的东西一工艺上的事实:机器革命的整体意义
第五节 资本主义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生产方式的对抗性

第三章 物联网分享价值、创客、使用权之生产工艺学批判
**节 物质生产与个人社会性、生产性本质的自由实现
第二节 物的可分享性、排他性对个人生产性的影响
第三节 生产机器/资本二重性与劳动非自由性的扬弃
第四节 分享经济一分享价值:物联网价值形态革命
第五节 创客一全面发展的个人:物联网生产主体形态革命
第六节 使用权一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物联网所有制形态革命

第四章 物联网区块链、平台之生产工艺学批判
**节 物的可分享性、排他性对个人社会联系的影响
第二节 流通机器/货币二重性与资本自行增殖的消除
第三节 信息机器/信用二重性运动中个人社会联系非直接性的扬弃
第四节 区块链一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物联网生产关系形态革命
第五节 分享主义平台一自由人联合体:物联网社会机体形态革命
第六节 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机器二次革命必然大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机器/资本二重性:物联网生产工艺学批判》:  其二,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关于作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劳动资料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超工业化”革命及由此形成的AIoT生产范式。  2014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举办的学术沙龙提出“迈向‘超工业化’新时代”的说法。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提出不同经济时代的区别“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么生产”,即看“生产方式”本身的异同,认为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述在今天“仍然适用甚至是更加适用了”;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工业化”就是“加工化”,其中又包括“加工物质”与“加工信息”等。其中所引的话就是马克思关于“工艺学”的重要论述之一。马克思强调,劳动资料作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乃是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后者随前者发展而发展(第409页注释(89))。以此来看,作为现代社会组织的物质或工艺基础,自动机器体系是由许多“机械的和有智力的器官”组成的,“机械的器官”可谓机器的“体力”器官,其“自动化”运转,标志着“社会人的生产器官”中的“体力”器官的发育成熟;同时,自动机器体系作为人的科学或智力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也是一种“智力的器官”,但是,其中的“智力(智能)”因素还没有像“体力(动能)”因素一样开始“自动化”运转,因而机器的这种“智力器官”可以说尚未发育成熟——而当今AI因其“自动化”而标志着机器“智力(智能)器官”开始发育。因此,马克思所讲的“自动的机器体系”还只涉及“动能”的自动化运转,在动能自动化机器体系中,“工人的活动表现为:它只是对机器的运转,对机器作用于原材料起中介作用——看管机器,防止它发生故障”,“劳动现在仅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机件,它以单个的有生命的工人的形式分布在机械体系的许多点上”。工人作为传统生产过程中曾经的“体力”支出者的作用已被替代,但是还可以作为“有意识”的“看管者”发挥作用,而在当今AI所可能锻造出的智能自动化运转的新的机器系统中,智能机器人可以成为这种“看管者”,人将被全面替代。  马克思强调,现代自动机器体系,乃是“使传统的继承下来的劳动资料适合于资本要求的历史性变革”的*终结果①,而作为一门“完全现代的科学”,“工艺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劳动资料”工艺形态的变革史,或者说“自动机器体系”这种“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发育史——以此来看,“工业化”主要涉及的是“机械性的劳动资料”或机器体系“动能自动化”的变革、“动力器官”的发育,而当今AI革命所引发的“超工业化”涉及的是“智能性的劳动资料”,或机器体系“智能自动化”变革、“智力器官(机械大脑)”的发育。马克思强调,“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也就不可能停留于机器体系“动力器官”的发育,现代科技及其工艺上的应用所具有的革命性、累积性,必然引发现代机器体系作为“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二次发育,即“智力器官”的发育——这是从马克思研究“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的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可以推导出来的结论。  从生产“动因”看,**次机器革命所形成的物质生产模式可以概括为“大机器体系+动能”:动能革命开始于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革命,其后又出现了石油、核能、风能以及其他新能源等,而动能革命的*终成果是“电能”,其他各类能源一般都要通过转化为电能来发挥作用。在当今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智能革命开始于信息革命尤其计算机革命,传统所谓的“信息”与现在所谓的“大数据”等,大抵相当于**次革命时代的煤炭、石油等,“软件”是初级智能产品,而当下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则可谓终极智能产品,堪比**次革命中的“电能”:如果说**次革命所形成的是“大机器体系+电能”范式的话,当下二次革命正在形成的就是“物联网+人工智能”范式。  对比看,马克思关于机器动能自动化系统的一些分析,对于我们今天考察AI机器的自动化及其发展趋势,还有直接理论启示:“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用机器制造机器的*重要的生产条件,是要有能充分供给力量同时又完全受人控制的发动机。  ……

作者简介

  刘方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伦理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文化经济学批判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已出版研究马克思的理论专著3部、研究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专著多部,有关中国传统诗学“声情”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原创性较强,有关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多学科领域中较为领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