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图像史学(第2辑)

中国图像史学(第2辑)

1星价 ¥99.8 (7.8折)
2星价¥99.8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630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30563064 ; 978-7-03-056306-4

内容简介

《中国图像史学(第2辑)》共收录11篇文章,涉及历史图像研究的若干方面,包括对宋代《长江万里图》、清代《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近代英国人测绘的川江航道图的研究,对历代《职贡图》、帝王图中的冕服像、《圣祖木兰会亲图》的认知,对清末民初时事年画、托马斯·纳斯特政治漫画、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画的解析,以及对敦煌壁画“夯土版筑”图像和民国四川影像片段的考证。

目录

目录
山水的地图重造还是地图的山水表现——宋代《长江万里图》中巴蜀地名与形胜区位考 蓝勇/1
从胜景到圣境——《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的景象与意象 马剑/41
图人与志地——历代《职贡图》地理认知初探 孙景超/58
近代英国人测绘长江上游航道的历史考察 李鹏/70
清末民初时事年画中的“歪曲”与“真实” 严洁琼/89
托马斯 纳斯特政治漫画中的黑人解放 李亚航/107
论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的人文主义趋势——以施恩告尔与丢勒人物画作品为例 田芳宁/121
历史真实与再造想象——古代帝王图中的冕服像及其图像理路 宋丙玲/133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亲——揭秘《圣祖木兰会亲图》的重大历史背景 张宇博 张凯旋/148
敦煌地区古遗址“夯土版筑”建筑营造方式初探 李旭东/164
一段四川灌县及附近地区影片的考证 梁秀青/178
展开全部

节选

山水的地图重造还是地图的山水表现——宋代《长江万里图》中巴蜀地名与形胜区位考   蓝勇*   摘要:此文对美国弗利尔艺术馆收藏的传为五代时期巨然的《长江万里图》做了系统考证研究,认为此图是我们见到的保留下来的*早的一幅有地名标识标注的整个长江的山水长卷,故也可以称为*早的全幅长江地图。传巨然的《长江万里图》标注的地名有240多个,笔者对有关巴蜀地区的114个地名的来源、地点做了系统考证,认为地图的具体绘制时间是从绍定年间到嘉熙年间,即绘制在1228—1240年的十多年间。显然,以前认为绘者为巨然、郭熙、夏圭等的说法完全不可能,吴秋野认为是南宋后期画院集体创作可能是正确的。   此图中有的地名在历代文献中从不见记载,地图将其保留下来,学术价值自然很高。同时,这幅地图描绘了当时巴蜀地区的许多城市景观,包括城墙、城门、亭台楼阁等,应该是我们发现的这些城镇中*早的图像资料,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后,地图原绘者的地理认知与后来文字加注者的地理认知的结合机理还有待研究。   在中国古代,地图本身就是山水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在享受地图方位功能的同时往往享受一种山水美感,体现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同时,在人们的观念中,地图的表现方式本身就包括一种山水表现形式,体现的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   关键词:《长江万里图》 南宋 全幅长江地图 地名a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长江的山水画长卷举不胜举,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地名标识的纯山水画卷,其中只有相传是巨然、范宽、李公麟等绘制的长江画卷标注有地名,故在功能上具有了地图的性质。   笔者此前曾专门对传为李公麟的《蜀川胜概图》做过研究,表明其是传统中国山水写意地图的一个代表,为一种科学与艺术的正面投影形象法地图,其地名的历史地理价值较高。b近来,传为五代北宋时期大释巨然的长江山水卷《长江万里图》c引起各方的重视,这幅山水长卷是我们见到的保留下来的*早的一幅有地名标识标注的整个长江的山水长卷,故也可以称为*早的全幅长江地图,其科学价值也就显现出来了。我们注意到,此前吴秋野先生曾对该图做过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吴先生认为,此图并非传说中的巨然所绘,而是南宋以来的作品,其地图性质可能是后来以加地名而形成的军事地图。d   这里,笔者认为对这幅地图的认知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地图上地名反映的具体年代问题,需要具体考证,仅以吴秋野按魏嵩山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的地名对照显然不够;二是地图上的景观区位描绘与上面加注地名的统一性、科学性问题,这是解决这幅地图功能、年代、作者的关键。所以,我们这里拟通过其中巴蜀地名的年代特征与景观的时空特征来分析这个问题。要解释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必须对长卷中有关巴蜀地区的形胜区位和地名进行考证。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证上面地名的时代和空间。我们发现,美国弗利尔艺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官方网站著录的《长江万里图》有关长江上游地名共131个,但其中有不少识读错误,也有部分不能识读留下空白,我们在考证过程中也对此做一些纠正和补充。   一、《长江万里图》中的地名考释   001汶川或汶山。由于这处地名被抹擦得漫漶不清,是汶山或是汶川不敢肯定。汶山之名出现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就有出现,地域上主要是指今川西北岷山一带的大山,后代相沿。汶川之名出现相对较晚,我们在晋代文献中才有发现。《华阳国志》卷七中记载:“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西巡至湔山,登坂观汶川之流。”e主要是指川西北地区的岷江河段。晋代设立汶川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记载:“本汉绵虒县地,梁于此置汶川县,县西汶水,因以为名。”f后来《太平寰宇记》卷七八也记载:“晋置汶川州于此。周武保定四年移汶川州于广阳县,州废,置汶川县,以汶川水为县名。”g可见,南北朝梁设立汶川县。当然,汶川可能是因汶山而得名。具体地讲,两晋南北朝隋唐汶川县指今汶川县南绵虒乡。   002 □□口。这处地名被抹擦得漫漶不清,无法识读。   003雪山。历史上称雪山的地名较多,地图上的雪山位置应该是松州的雪山。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记载:“雪山,在(松州嘉诚)县东八十里。春夏常有积雪,故名。”h具体来看,这个雪山即今天的川西北的岷山雪宝顶。另《舆地纪胜》卷一四八多处谈到威州的雪山,唐宋诗人也多次谈到川西北地区的雪山。图中的雪山可能难以实指今天何山,因今天川西北地区的积雪高山较多,可能是指松茂一带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诸多高峰中的某一座。   004 □□。这处地名被抹擦得漫漶不清,无法识读。   005青城山。青城山之名首见于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葛洪《神仙传》等文献,以后历代文献记载繁多,地址方位明确。   006白沙水。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官网(以下简称弗网)简介只识读出“白”字。按这一带的历史地名中白沙水*为有名,我们仔细辨认也应为白沙水。《舆地纪胜》卷一五一:“白沙水,在导江县西三十余里。李膺记云:‘玉女房西五里有白沙溪,源岀灌口,俗号滋茂池。后门又有白沙绳桥,过崇德庙十里,地名白沙戍。’”i《方舆胜览》卷五五:“白沙水,在导江县西三十里,源出灌口。”j即今都江堰白沙镇,白沙水由此注入岷江。   007丈人观。丈人观之名首见于杜甫诗《丈人山》一诗中,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中也记载:“朱道士又曾游青城山丈人观。”k到了宋代,文献记载丈人观就繁多了,范成大、陆游等都有谈及,如《方舆胜览》卷五五:“丈人观,在青城北二十里,今名会庆建福宫。”l《舆地纪胜》卷一五一:“建福宫。即丈人观,乃宁真君道场也,在青城县北二十里 丈人观。在青城山。即建福宫也。”m即今青城山上丈人观。   008蚕丛关。又名蚕崖关,*早见于唐人记载中,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文中,杜佑《通典》卷一七六记载有蚕崖关。《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记载:“蚕崖关,在(导江)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汉于此置县,后废。”n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七三:“蚕崖关,在(导江)县西北四十七里。周武帝天和二年立。”o《方舆胜览》卷五五:“蚕崖关,在导江县西五十里,以振西山之走集。”p《舆地纪胜》《舆地广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又蚕崖关,在县西四十里。志云:‘当岷江之北,松、茂驿路之冲,后周天和二年创立石路,巉棱如簇蚕,因名。熙宁五年重建,元末毁于兵火,今置巡司。关外有宋时所置蚕崖市,中外互易之地,盖置关以绝西羌窥伺之端也。’”q可见此关在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重建,元末毁于兵火,明置蚕崖关巡司于此。具体地点以前一直认为在今四川汶川县南漩口镇附近,也符合文献所描述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巉棱如簇蚕”。但唐宋时期从永康军西入茂州,一直是从龙溪翻娘子岭到今映秀,如果我们从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漰口江如练,蚕崖雪似银”,以及杨慎《七盘劳歌》“蚕崖白云上,鸟道金天西”来推断,蚕崖关应该在高山上,才可能有“蚕崖雪”“白云上”的描述,则蚕崖关在娘子岭上又似更合理。另正德《四川志》卷九记载:“蚕崖关巡检司,在治西北二十里。”因唐宋导江县在导江铺,从里程上也与唐宋记载的四十七至五十里合,只是沿岷江到漩口镇还是翻娘子岭到映秀镇仍旧存疑。   009虎头山。历史上关于这一带有虎头山的记载甚少。据《舆地纪胜》卷一五一:“虎头山,距军城一里。上有李冰祠。”r即是今都江堰玉垒关至二王庙一带所依山脉。明清以来虎头山的名字记载较少,以致今天我们并不知道二郎庙背后的山历史上有虎头山之名。   010崇德庙。弗网识读为“蒙德庙”,错,应为崇德庙。首建于南北朝,初名崇德祠,在宋代文献中崇德庙记载较多,如《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宋洪迈《夷坚志》支志丁卷六:“永康军崇德庙,乃灌口神祠。”s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崇德庙在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t即今都江堰二王庙。   011玉垒关。即今都江堰西关玉垒关,早在《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上记载绵虒县有玉垒山,《华阳国志》卷三:“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u但唐以前玉垒山   与玉垒关的位置记载并不明确。到了唐、北宋文献中则记载有两处玉垒山,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玉垒山,在(导江)县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赋》曰:‘包玉垒而为宇。’”v但卷三二又记载:“玉垒山,在(汶川)县东北四里。”w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七三:“玉垒山,湔水所出。郭璞《江赋》云:‘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李膺《益州记》云:‘在沈黎郡,去蜀城南八百里,在此县西北二十九里。’”x然是书卷七八又称:“玉垒山,在(汶川)县北三里。又有玉轮坂,其下汶水所经焉。”y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三〇:“下,汶川县,本汉绵虒、广柔二县地 有玉垒山,与导江相连,湔水所出。”z显然北宋时期也有两个玉垒山,一在今都江堰玉垒关处,一在今汶川县南绵虒玉龙山处。   但南宋《舆地纪胜》卷一五一:“玉垒关,军城正西一隅,距玉垒关而止。《永康续志》云:‘军城门曰玉垒关,系夷人往来之冲。’玉垒山,《寰宇记》:‘在导江县西北二十九里。’”aa我们注意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二有“乞移蕃驿于玉垒关”bb之说,是否在南宋时北面汶川县的玉垒关曾南移到今玉垒关处。   012永康军(图1)。《太平寰宇记》卷七三:“永康军,今理灌口镇。本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地,唐贞观十年立为镇静军,管四乡。皇朝乾德三年平蜀,四年改为永安军,仍割蜀州之青城、彭州之导江二县隶焉。太平兴国三年改为永康军。”cc即今都江堰老城老街。   013大面山。在宋代文献中,大面山的记载甚多,如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一:“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峰也。此山前号青城峰,后名大面山,其实一耳 大面山。在三溪之北。前临成都山,众峰攒秀,高七十二里。上有香柏、灵竹,竹根如龙首,耳角眉目天然而成。”dd实际上所谓大面山即今青城后山。   014离堆,一般认为是李冰父子开凿离堆,但*早的离堆记载似并不指今天都江堰离堆。离堆之名始见于《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其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记载。因沫水指今大渡河或青衣江,与都江堰离堆似无关系。《舆地纪胜》卷一四七:“黎崖、黎堆自是两处,一在永康,一在沉黎。故在沉黎者,为离崖,史称避沫水之害是也。在永康者,为离堆,今在永康皂江之侧是也。离堆。《郡国志》:‘汉源县有离堆,蜀守李冰所凿。’”ff《舆地纪胜》卷一五一:“离堆。在军南,即蜀守李冰凿之,以避沫水之害。事见《史记?河渠书》。”gg同时据《舆地纪胜》卷一八五和《方舆胜览》卷六七记载,阆州新政县也有离堆岩。hh历史上,实际巴蜀有三个离堆山。此图的离堆自然是指永康军的离堆,即今都江堰的离堆。   图1 永康军一带形胜   015六六峰。宋代文人诗文多有提及六六峰,如唐子真:“六六峰从云外立,三三人出洞中来”,浦广:“长松乔木倚空斜,六六峰前帝子家”,范成大:“夕阳尘土涨郊墟,六六峰头梦觉余。竹色唤人来下马,乱蝉深处有图书”,但六六峰具体所指并不明了,泛指今青城山中诸山应是没有错的。   016江心堤。此地名在历代文献中都没有记载,因成都、新津一带分汊河道中江心洲较多,故地域指向也不明。   017新津县。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新津县,望。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汉犍为郡武阳县地,故城东七里。又东有新津渡,谓之新津市,周闵帝元年于此立新津县,垂拱二年割入蜀州。”ii一般认为,新津县*初治六门水(今邓公场附近)。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县治由六门水迁至皂里江(今金马河)东岸的坝上,即今五津镇机场内。唐垂拱二年(686年),县治由皂里江东岸坝上移至南河北岸,即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