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的渊源流变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的渊源流变

1星价 ¥76.8 (6.0折)
2星价¥76.8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338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010233864 ; 978-7-01-023386-4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国民外交”概念经由日本进入中国。“国民外交”实质是一种民间外交。近代国人因应于内忧外患的时局,出现了由中等社会发动和引导、以广大下层民众为核心力量的国民参与外交运动。本书中讨论的“国民外交”并非是“国民”与“外交”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动因。本书通过对近代国人认识、阐述与演绎“国民外交”的历时性考察,揭示外来“国民外交”的本意和基本内涵,通过厘清中国“国民外交”的渊源脉络,进而揭示近代国人接受外来思想观念时,如何以本国国情为基础,改造外来概念,调适自我观念,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诠释不同时期“国民外交”的具体涵义。借以厘清清末民初中国“国民外交”的渊源与流变。

目录

代序: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 绪论 章 “国民外交”的渊源与生成 节 “国民外交”思想进入中国 一、“国民外交”初入中国 二、“国民外交”的本意及影响 第二节 拒俄运动与中国“国民外交”的生成 一、从“无国民之国”到国民思想的鼓动 二、“国民”参与“外交”的尝试 三、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 第三节 拒法运动前后的“学生社会” 一、拒法运动的缘起 二、张园集会的发端 三、“学生社会”与排外运动 第二章 “文明排外”与国民参与外交 节 周生有案与“文明排外” 一、周生有案的发生 二、绅商与知识阶层参与交涉 三、“文明排外”与周生有案的了结 第二节 抵制美货运动前后的“文明排外” 一、“合大群”、“结团体”、“保利权” 二、文明抵制美货的倡导与发动 三、“外交之本体实在国民” 第三节 上海会审公堂案与“文明排外” 一、案发后民众团体的应对 二、争取权势与借重舆论 第三章 预备立宪与国民外交 节 南昌教案前后的立宪与“国民外交” 一、预备立宪“大有关系于外交” 二、“启民智”与“保利权”之议 三、预备立宪与“开国民外交之常识” 第二节 江浙铁路风潮与“立宪的国民之外交” 一、议废路约前后的立宪与国民参与外交 二、拒款运动与“国民的外交之时代”的到来 三、代表入京之议与“立宪的国民之外交” 四、舍“国家的外交”而为“国民的外交” 第三节 二辰丸案前后的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 一、二辰丸案的发端与中外交涉 二、次抵制日货运动前后的国民外交 三、“使政府的外交变而为国民的外交” 第四节 谘议局、资政院与国民外交 一、“开国会”以行“国民外交”之议 二、谘议局与外交议案 三、清末议员参与外交的困境和结局 第四章 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 节 从“主体”到“后盾” 一、清末国民外交的“主体”地位 二、民初国民外交的“后盾”趋向 三、国民外交宗旨的演变 第二节 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 一、政党与外交关系之议 二、政党主导下的国民外交 三、政党、政治与国民外交的复杂面相 第三节 国民外交团体与列强承认民国政府交涉 一、列强承认问题的提出 二、国民外交团体的成立 三、国民外交团体的活动及影响 第五章 重心转移与对内趋向 节 从“利权”到“主权” 一、“二十一条”交涉与国民外交重心转移 二、中日国民外交团体“相抵抗”局面 三、反日运动前后的国民外交 第二节 “由无后援而进于有后援” 一、对德抗议前后的国内外形势 二、对德绝交声中的国民外交团体 三、国民外交后援会与对德宣战之争 第三节 对内趋向与国民外交协会的出现 一、“对外”与“对内”的考量 二、“对内监督”功能的强化 三、国民外交协会的出现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曾荣,教授、云山学者、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博士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先后荣获中国博士后优秀学术成果奖(省部级)、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校优秀科研业绩一等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