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4193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59841933 ; 978-7-5598-4193-3

本书特色

古人为学极重“次第”,程朱于读“四书”,倡导“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具体到今日的我们,读《论语》先读哪个版本也是“次第”。《论语通译》编辑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此书非常适合《论语》初学者。所以,我愿郑重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准备读《论语》或与我一样已经在读但始终徘徊于《论语》“万仞宫墙”之外的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对《论语》做了多方面深入浅出的译解,书中广泛吸收古今学人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作者多年研习《论语》的心得与体会,是一部理想的《论语》入门读本。全书《论语》原文据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排印,经多次校核,力求准确无误。译文多采取直译并尽量不改变原文词序,每章之后有“点评”,直接点明章旨。每篇之后出赏析,就本篇涉及的主要问题展开充分研讨。书前导读性质的前言简要介绍孔子生平、《论语》其书及孔子思想,有助于读者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思想精髓。书后附有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论分类摘编,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译解用语通顺好懂,可读性强。

目录

学而篇**/1

为政篇第二/12

八佾篇第三/26

里仁篇第四/41

公冶长篇第五/54

雍也篇第六/70

述而篇第七/88

泰伯篇第八/107

子罕篇第九/119

乡党篇第十/135

先进篇第十一/147

颜渊篇第十二/164

子路篇第十三/179

宪问篇第十四/196

卫灵公篇第十五/220

季氏篇第十六/239

阳货篇第十七/250

微子篇第十八/267

子张篇第十九/277

尧曰篇第二十/291

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论分类摘编/296

后记/311

展开全部

节选

学而篇**(选) 共十六章 1.1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6〕?” 【注释】〔1〕子:古时通常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本书“子曰”的“子”,专指孔子。〔2〕时:按时。习:复习,实习,练习。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需要依时演习操作。〔3〕不亦:不也,岂不是。说(yuè):同“悦”,喜悦。〔4〕朋:朋友。汉代包咸说:“同门曰朋。”这里指来求学的弟子。〔5〕愠(yùn):怨恨,恼怒。〔6〕君子:道德修养好的人,也指社会地位高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按时去复习或练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求学问道、互相切磋,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涵养的君子吗?” 【点评】学习活动是人类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代代相传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终脱离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的唯一手段。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论语》开篇就谈学习,意义深远。古人学习,重视互相切磋,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重视修身,严于律己,孔子曾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 1.2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5〕,未之有也〔6〕。君子务本〔7〕,本立而道生〔8〕。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9〕!” 【注释】〔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2〕孝:指孝顺父母。《尔雅》:“善父母为孝。”弟(tì):同“悌”,指敬爱兄长。〔3〕犯上:冒犯尊长。〔4〕鲜(xiǎn):少。〔5〕作乱:指制造叛乱,造反。〔6〕未之有:同“未有之”。“之”是“有”的宾语,在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如果否定词是“不”“毋(无)”“未”“莫”等,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7〕务:努力从事。〔8〕道:正道,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基本原则,这里指“仁”。〔9〕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含义有二。一、“修己”为仁。对自己来说,“仁”的意思是“修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12.1),“克己”就是“修己”。《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讲“仁”,首先要学会做“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自然人),应当通过修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远离动物界,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真正的完全的纯粹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君子”。二、“爱人”为仁。对他人来说,“仁”的意思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就是说,人要有仁爱之心,爱他人,爱大众,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与:同“欤”,语气词。 【译文】有子说:“某个人的为人,在家里孝顺父母,敬爱师长,但在社会上却喜欢冒犯尊长,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尊长,却喜欢制造叛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因此,君子总是努力培植自己的根本。根本牢固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德的根本吧!” 【点评】孝悌是人类特有的亲情,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爱心和感恩之心,长大以后,扩展开来,便会爱他人,爱国家。《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汉唐以来,往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是有道理的。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2〕!” 【注释】〔1〕巧言:花言巧语,用虚浮不实的话语来讨好别人。令色:伪装和善的样子来逢迎巴结别人。令,美好。〔2〕鲜矣仁:主谓倒装,即“仁鲜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以讨好别人,这种人仁德是很少的。” 【点评】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5.25)朱熹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四书集注》)仁德应出自内心的真诚,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存心不良,而外喜矫饰,则欺诈必生,而仁德尽失。 1.4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 【注释】〔1〕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shēn)。〔2〕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三:三次,也可以表示多次。〔3〕忠:对人对事尽心尽力。〔4〕传(chuán):指老师所传授的学业。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办事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却没有好好温习吗?” 【点评】《周易·蹇卦·象辞》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内省”是古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体现了严于律己的精神。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足见曾子之言影响深远。孔子说:“主忠信。”(1.8)(12.10)在孔子道德教育中,“忠”和“信”是主要的内容。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1〕,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 【注释】〔1〕道:治理。千乘(shènɡ)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乘,指用四匹马拉的兵车。〔2〕时:季节,农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国事并且讲求诚信,节省用度并且爱护国人,役使老百姓要按农时(只在农闲之时才让他们服役)。” 【点评】孔子认为,君臣治国,应当敬业和爱民。《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古代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共识。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悌〔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3〕,则以学文〔4〕。” 【注释】〔1〕弟子:通常指学生,这里指年轻人。〔2〕入则孝,出则悌:这两句互文见义,指出入起居都要讲孝悌。〔3〕行:实践仁德。〔4〕文:道艺,这里指诗书等文献典籍。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出入起居都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慎言而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仁德之人。在恭谨地实践仁德之后,有剩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文献典籍。” 【点评】重视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孝悌”是对亲人的爱,“泛爱众”是对广大民众的爱。孔子的道德教育,以“仁爱”为中心。清人根据此章编撰而成的《弟子规》,在引导少年儿童知书识礼、孝敬长辈、培养爱心、文明做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数百年来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佳读物。 《学而》赏析 朱熹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四书集注》) “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孝悌”。“本立而道生”,这个“道”就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孔子的人生观、伦理观。“仁”字不是孔子所发明,但孔子却极为重视“仁”,并赋予它许多新的含义。据知名学者杨伯峻统计,《论语》一书,“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在许多场合谈到了“仁”。概括起来,“仁”字的含义有二: 一、“修己”为仁。这是从个人修身的角度来说的。按照古人理解,“仁”就是“人”。所以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礼记·中庸》也说:“仁者,人也。”但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修己”。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君子”。而“人”或“君子”的道德修养,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孝、悌、忠、恕、礼、义、恭、敬、德、惠、和、善、让、逊、耻、直、知、信、刚、勇、宽、敏,都涵盖在“仁”德之中。 二、“爱人”为仁。这是从对待他人的角度来说的。《说文》说:“仁,亲也,从人二。”“从人二”,意思是两个人。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一定的关系。无论是什么人什么关系,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都应当相亲相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自己便直接地用“爱人”来解释“仁”。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所以讲“仁”,就要有仁爱之心,爱他人,爱大众,无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贫富、贵贱,都应相亲相爱。 在孔子看来,培养“仁德”,培养“爱心”,完全可以从小做起,因为“孝悌”就是“为仁之本”。每个人都有父母,从小就生活在家庭之中,如果从孩童时代开始就培养起对父母兄弟的爱心,就能为将来成就“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仁”并不只停留在“孝悌”上。在家(事父母)固然要“竭其力”,成人之后走向社会(事君)更要“致其身”,尤其要爱民众,“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泛爱众,而亲仁”,这才是“仁”的*高境界。 要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有道德修养的人,*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次是群居交友,与朋友互相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外,还要注重修身,严于律己(“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 重“礼”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礼”反映的是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制的本质和功用在“和”。他希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能和谐相处,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他希望社会上对立的双方都讲礼,都能谦让,所谓“贫而无谄,贵而无骄”,“贫而乐,富而好礼”。在孔子的时代,这种理想显然近乎空想,不可能实现,但却反映了饱经动乱之苦后人们所产生的一种良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简介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前校长,2002年退休。后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今已转设为桂林学院)终身教授,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桂林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或主编)有《诗话和词话》、《宋代诗话选释》(与周满江共同主编)、《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老子道德经译解》、《大学中庸译解》、《周易选译》、《先秦诸子菁华》、《历代诗话选注》、《文选译注》等著作多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