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新书)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

新书)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

1星价 ¥37.4 (5.5折)
2星价¥37.4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223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20722391 ; 978-7-5207-2239-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工作者,对乡村振兴感性趣的读者作者结合了自己几十年的实地考察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同时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研究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就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未来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布局、新任务进行的系统而具有前瞻性的解读。 书稿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方面内容,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深刻阐述、理性分析了乡村是中国的国情,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对我们全面了解“三农”问题、读懂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有很大帮助。对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实现我国“三农”工作的历史性转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序 我的乡村文明研究之路

**章 乡村是中国*大的国情

一、困扰中国现代化的悖论和难题

二、近代以来,我们一直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

四、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五、要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乡村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新视野、新思维

一、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历史视野中的乡村

二、“两山理论”:寄情山水的美丽乡村建设

三、从“农村”到“乡村”:文明复兴的新时代乡村

四、从“统筹”到“融合”:工农新联盟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三位一体”:复合治理新模式的乡村

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亲情思维建设乡村

第三章 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

一、谨防乡村建设盲目西方化

二、重新认识土地与村庄的价值

三、有限的市场化、资本化之路

四、集体发展、社会互助、亲情合作

五、疫情再度证明中国乡村与农民的价值

第四章 前世乡村我们知多少

一、乡村是中华民族信仰的圣地

二、乡村是民族文化的生发之地

三、乡村是古代礼仪教化之所

四、乡村是财富经营总部

五、乡村是归根休养生息之地

第五章 建设美丽乡村

一、乡村是美丽的生态家园

二、乡村的空灵之美

三、乡村不能失去本色

四、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第六章 乡村产业是艺术产业、智慧经济

一、农业是智慧经济,工业是知识经济

二、乡村是艺术产业,城市是技术产业

三、乡村产业是小而美、小而优的产业

四、乡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乡村生活

五、农家乐:发展乡村经济的新创造

六、乡村产业是一棵有生命的大树

第七章 进入新时代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从乡村起航

二、三大龙头科技:让乡村首先进入新时代

三、乡村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四、乡村九类生态产业:乡村是绿色发展的福地

五、乡村环境治理之路:分布式、再造循环的零污染乡村

六、乡村生态文化:医治工业文明病的耕读文化

第八章 有机农业:迈向生命友好型农业的革命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环境安全

二、生命敌对型农业是造成生命危机的深层根源

三、有机农业是基于新生命观的科技革命

四、重新认识有机农业:有机农业可以不减产

五、大力推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

第九章 回归熟人社会的乡村复合治理

一、熟人社会与生人社会

二、乡村治理失灵的深层原因

三、孝道治村是乡村德治之道

四、党的领导是核心,乡贤治理是中坚

五、无为而治的县域治理之道

六、关于县域治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第十章 让教育回村,振兴乡村教育

一、乡村振兴不能缺少乡村教育

二、撤点并校不能一并了之

三、乡村教育折射出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

四、开启新时代教育从乡村教育改革开始

五、让乡村连接未来的“三亲教育”实验

六、“三亲教育”是成本*低、收益*大的教育

七、乡村教育改革构想

第十一章 未来乡村是多层次多结构的现代化乡村

一、认识乡村的未来需要智慧和自信

二、乡村携带着未来新文明基因

三、城镇化要兼顾乡村

四、中国乡村振兴,开启文明新纪元

五、乡村振兴之道在于人口回归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历史视野中的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其特有的乡村工作经历所形成的乡土情怀,以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战略思维,用农民能听懂的语言,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关于乡村本位的重要论述。 (一)从治国安邦看乡村: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农,天下之大业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用古语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在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来强调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反复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问题?其原因有二。 **,针对依然存在的淡化农本认识,提出警示,进行矫正。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乡村本位意识开始淡薄和动摇。更多的人从纯经济视角、用“GDP 主义”,站在城市立场认识农业与乡村,认为乡村不能像城市一样承载工业经济,不能有效发展市场经济,创造GDP,其命运就是*终被城镇化所替代,走向终结;认为中国现代化的 出路就是走工业强国、城镇化发展之路,因此即使能够保留的乡村也应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改造。许多地方在城镇化规划中,把解决中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问题统统寄希望于城镇化的一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作用下,失去信心和失去希望的乡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大的障碍。 第二,以史为鉴,强调农业、农村在治国安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论现代化的工业经济,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和福利,工业经济都永远不能替代农业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经济学来看,工业经济属于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而农业经济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经济。没有工业,我们生活质量无法提升,但如果没有农业,我们的生存就会出问题。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看,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一定要区分农业和工业的两重关系,从创造物质财富的角度看,工业是基础,农业是附属产业。无工不富的原因,不仅适用于现代,也适用于古代。古代中国为农耕文明的大国,为国家快速积累和创造财富的不是农业,而是手工业。那时中国不仅是高度成熟的农业国家,也是世界上发达的手工业国家。长达1500 年之久的丝绸之路上人们交换的物品,不是粮食,而是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中国古代乡村的大地主、大庄园主的财富也主要来自手工业和商业、金融等产业。从财富生产的角度看,农业无足轻重,但是从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的角度看,农业所具有的功能是工业无法替代的。 对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早在4000 年前尧舜治国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借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个古训来自《尚书》。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规律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把农业、农村看得如此重要,它们却是世界上富裕的强国。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一个人口大国的农业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在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讲: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农业所具有的这个“压舱石”的作用,对于大国中国必不可少。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有限的国家。世界上除了美国、日本之外,其他发达国家都属于人口小国。一个人口小国的粮食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贸易来解决,但人口大国中国无法走这条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促进会 副会长、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乡村文明发展研究。张孝德教授是国内*早研究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学者之一。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20多年。出版专著5部,发布文章200多篇。主持完成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30多项。代表专著有:《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复兴》的专著,《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主体意识》、《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等。 长期以来受邀为各级政府和大学做有关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讲座600多场。2016受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邀请,在浙江安吉举行第三十八场活动中,作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明复兴》的讲座。2018年3月在13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受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的邀请,做了《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读懂乡村?》的讲座。2019年10月13日受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的大地讲堂邀请做了《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讲座。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