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

¥14.5 (3.0折) ?
1星价 ¥28.9
2星价¥28.9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8010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9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32180103 ; 978-7-5321-8010-3

本书特色

《内陆岛屿》之后,青年作家宋阿曼成长之作! 继**部小说集《内陆岛屿》后,青年作家宋阿曼的全新成长之作。收录宋阿曼近三年来创作的五部中短篇小说:《李垂青,2001》《西皮流水》《堤岸之间》《白噪音》《啊朋友再见》。 ★ 世纪末文学青年的盛大精神漫游 小说《李垂青,2001》刻画出了追求理想与自由的青年学子群像,他们不断认识自己和世界,*后消逝于平凡生活,宛如“水在水中遁形,一切都无比自然”。他们是世纪之交的创作者,不断学习爱,并练习告别。大时代的烟花燃尽,罗曼史终被世俗生活消解,每个人都有崭新的去路。一场世纪末文学青年的盛大精神漫游,在志同道合的人眼中,未来越发清晰与明亮。 ★ 用诗意语言自我审视 宋阿曼标志性的诗意语言中流淌着的,并不是温吞的自我宽慰,而是严肃的自我审视。她以平整、开阔的叙事方式,赋予故事宽度,而非速度。《堤岸之间》通过两个老人的平凡视角,向我们展现出时间的开阔与魅力。 ★ 以非对抗的方式,关注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宋阿曼的叙事语调舒缓,她以一种直觉的、非对抗性的、更为平静的方式,关注个体生命,也关注个体生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啊朋友再见》写了两个漂亮女孩,一个意识到美貌能带来的便利,而另一个想极力摆脱美貌带来的影响,不同的成长路径,呈现出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 传统与现代,想象与习得,虚拟与真实 小说是虚构的,但存在于宋阿曼小说里的对生活、对美、对情感的反思是真实的。《西皮流水》写了程派戏曲演员石青“破戒”的故事,旋律的幻动,旧式的美感,笔触摇曳于新旧、中西之间,一切让人陶醉。《白噪音》写了一对年轻情侣,生活在当代生活前沿,却对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产生疑问:知识的习得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想象力的。

内容简介

《啊朋友再见》由短篇小说《西皮流水》《堤岸之间》《白噪音》和中篇小说《李垂青,2001》《啊朋友再见》组成。在无形无声的生活之战中,个人就像散落各处的游击队员,有微小的英勇,微小的失败与克服,这亦是普通人生活巨大的闪光。小说集延续了宋阿曼作品鲜明的美学风格,清澈透明的质地,巨大的耐心,语言智性、谨慎、绵密,从出其不意的角度切入生活,她笔下的人物、场景颗粒分明,时间也被赋形,极具个人风格。

目录

001 /李垂青,2001

075 /西皮流水

115 /堤岸之间

135 /白噪音

157 /啊朋友再见


展开全部

节选

西皮流水 石砚青改名时,刚满六岁。师傅说要学戏,不能自个儿没了分寸,得避开祖师爷的一个“砚”字。又说这姓名里藏两顶石头,命嫌太重。打那时起,石砚青就改名叫石青了。自从改了名,果真卸重一般,石青的日子的确轻快了,连着嗓音也越发灵动了。 师傅姓于,从天津到北京来的青衣。她不苟言笑,对石青要求极严,一个多余的眼神、体态不能有,声音要从容,要慢,要再慢。她的精髓都在这个“慢”字上了。石青一个小腔唱不足都会得她一通怒色。她从不解释,只说一句,“我师傅就是这么教的”。于师傅说话不多,但多年过去石青总能忆起她说话的神态。她常端坐条凳上,穿件浅灰羊绒针织衫,说话时面部表情极小,嘴巴都不启开似的。跟于师傅学戏的几年,石青只在台上看过她的一场戏。有一阵子,剧院连上几场《锁麟囊》,于师傅唱薛湘灵,但只唱一场,剩下的由别人唱去了。 石青十五岁考上戏校,拜别于师傅。临别前她让石青记住,唱戏的女人千万别自我感动,台子下戏多会害了自己,“唱不了的,别硬唱”。等到了戏校,石青才发现,于师傅行事虽老派,人情味儿淡些,但教给她的可都是真东西。她会的戏不多,但唱一段是一段的模样。戏校老师们也常说,几届学生里数石青功底*扎实,唱腔婉转低幽,是个好苗子。读了梦寐的戏曲学院,石青越发勤奋,逢寒暑假她南上北下拜访些前辈,这些人多是红极一时的名角儿。闭门羹没少吃,但也总算有几位愿意教她的。就这样,酷暑寒冬间,她又比别的同学多学出来几本戏来。 石青已经占了地利与人和,能不能唱红只待天时了。所有一切在她遇见老肖前都合情合理,她是老师同学心目中*可能成角儿的人。她的美,古典,规矩,和她的名字一样,内外都是将雨未雨时分天边绸缪着的烟青。她重视自己的戏超过一切。早一年,有位旧友将她的排练视频发到了网上,她便与其断了往来。无非是冬季常服厚重,视频里的石青穿着毛衣腰间显得臃肿了一寸,身段不似往日利索。她不能容忍一位观众瞧见自己不完美的戏。毕业考进剧院后,她在城市里略显寡淡。同行都说她是一个“守得住”的人,里面多是揶揄,因为她旧得太彻底了,像是一点儿没明白自己身处在一个众人严肃讨论外太空移民可行性的时代。她是一个停顿,一次呼吸的骤止。 她跟着张春子**次踏上庚街时,被道旁的法桐吸引了注意。结着密实果球的树底下挂着张薄木牌子,上面写着行字:裂叶悬铃木,又名鸠摩罗什树。庚街太热闹,在城市中心*繁华的街区除了石青不会再有人对街边的树大惊小怪了。石青琢磨着“鸠摩罗什树”这个名字,将自己的丝巾整理明白,喊张春子给自己在树林子前拍了张照片。“在这个道儿上,眼皮子这么浅的可就您一人儿了。” 张春子是报社的文化记者,是石青为数不多的朋友中*要好的。她常跑戏曲艺术类的新闻,一回生二回熟,报道了几场石青参演的戏后便和她交上了朋友。蹿胡同长大的张春子将石青视作“古文物”,她常跟人说,*喜欢石青身上一股子真劲儿,城市里少见了。张春子是看不出家底儿的人,她穿衣打扮十分朴素,但一只手腕上戴着的东西就能抵别人一辆小车—大牌手镯叠着戴,*喜欢吃的却是街边重油重辣的铁板烧豆腐。 石青跟着张春子拐进庚街后半段的一个巷子里,越往里越狭窄。巷子里飘着一股桂花香,石青还闻到了别的什么味儿。几步走来,换了天地,庚街的时尚与熙攘像突然灭灯的影,骤地不复存在了。这条巷子*窄的地方因常年照不见太阳,两旁各生一层绿苔藓,走上去双脚直打滑。走过*窄一段,往北一转,空间瞬间开阔了。石青再回头看庚街,林立的商贸大楼成了一道面子,这块地方被严严实实遮掩起来,成了一座城市背后的城市。视野开阔了,草木和小道也雅致了。石青又闻到那股萦回不散的味儿,越往里走,这股甜丝丝的酸味儿就越浓。她的嗅觉和她的心情一样,舒适极了。三位头发雪白、戴着眼镜的老妇人坐成一排,被影影绰绰的太阳光惹得昏睡,正发出轻微的鼾声。 “这什么味儿呀,谁家烧醋呢吧?” “不像是烧醋,感觉里面添了杏皮。” “杏皮?这都能闻出来,厉害了啊石老板。” 路尽头有一座院落,围墙不高,大门开在左边,不太显眼。张春子要带她“随便吃个饭”的地方正是在那儿。大门左侧挂着一个不大的木刻,上面刻着“半浓”两个字。看得出来,字是执刀之人随意刻成的。 在门口等她们的是一个六十岁往上的女人,她的右脸颊到耳根长着一片褐色胎记,皮肤很白,和院子里的静物一样,挪步走在前院也成一道景观。 “顾阿姨,老肖呢?”张春子问着,伸手往水仙嫩叶子上掐了一指。花架上一排黄水仙开得正好。旁边卧着一只橘猫,身体肥硕,撑起眼皮往行人方向瞧了一眼,又睡去了。这是座两进院落,又不似四合院的古板,东西厢房被改为明亮的开放空间。石取一角,树取一枝,倒颇有苏州园林的韵味。再往前走,一扇墙壁上开了口扇形空窗,远处正对着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绢卡,上写一个“梦”字,望过去,“梦”字恰好透视到这空扇面上。阳光透过竹枝照亮字的一角,石青以为绝妙,立在窗前仔细瞧了一阵子。 “说是突然接到一个电影配乐录音,一大早就背着家伙什儿出去了,看去还像是蛮重要的呢。茶食都备下了,老肖让我跟你说声对不住,说下次来他保准在。”听着顾阿姨说话,站在这别致院落里,倒真让石青有种身处苏州或南京的感觉。 “顾阿姨是苏州人吗?”石青问道。 “苏州啊,原算是旧乡了,十二三岁就出来了,在北京转眼五十年,不知还算不算得上苏州人。”顾阿姨说话带着淡淡的京腔,却是徐徐温婉之感,再芜杂的心情听她说上几句都能静下来。“春子,你还没有介绍你这位朋友。” 张春子慢走两步,顺势揽着石青的肩膀,和张春子一比,石青显得单薄瘦小。 “这是石老板,石青,著名青年戏曲演员,主攻程派青衣。” “哪有著名。”石青紧补一句。 “著名是迟早的事。甭管您信不信,我看人可准。”说罢,张春子又挽起顾阿姨的胳膊介绍道,“这位是顾阿姨,了不起的顾阿姨,据说十二三岁就是*出挑的绣娘了,另加一手好厨艺。石老板,您等会儿就知道了,算是有口福咯。”顾阿姨笑着拍张春子的手,“还和小时候一样,鬼机灵劲儿。” 石青跟着二人进了一间玻璃墙面的屋子,室内陈列简单,正墙上挂着一幅水墨画,下面的木柜上摆着只青黄色琉璃瓶,插着一枝茱萸和一朵白月季。除此外,只有一张餐桌四把椅子。坐在桌前,院子里的一切尽收眼底。桌子中央摆着四道茶点,缀着一撮桂花的山楂糕、铺着几瓣干桃花的奶羮、一片荷花花瓣托着三只糯米糍,还有刻出鱼鳞与水波的冰皮点心。石青喜欢甜食,北京和天津做糕点的老字号她都尝遍了,从未见过如此细致的。 “快尝尝这个山楂糕,昨个夜里就开始熬,一直到今儿早上才做成。朋友寄来些今年的新杏干,我也添了进去,味道竟然很好。” “顾阿姨您手可真巧,可我吃不了甜食,让石青尝尝。”张春子摆弄着窗口的一盆没开花的剑兰。“老肖开这私厨,得亏有你,开在这偏僻地方竟然现在都得排队预定。” 石青一听,果然有杏干,小时候母亲每年夏天都会把家里吃不完的杏晒成杏干,等到秋冬熬杏皮水给大家喝,加上冰糖,真是人间美味。她对这味道太熟悉。她夹了一块山楂糕放进嘴里,果然甘甜生津,十分可口。张春子让顾阿姨不用太麻烦,什么方便做点儿就好了。 吃过饭,张春子带石青在前后每间屋子里都转了转。 “说老肖这个人不靠谱吧,审美倒是靠谱,这院子经过他这么一折腾,倒真是可以多了。” “老肖?” “一个老朋友,穿开裆裤就一起玩儿了,现在还能想起他流着鼻涕的样子。”说着,张春子笑了起来,她的笑声在院子里听起来有些晃荡。“下次我们过来,你就见着了。他跟你算同行也不算,搞音乐的,但乱七八糟没搞个正形儿,不知道在干什么。”石青听张春子这么说,还真有些期待。老肖,像一个影子人,连同这满院子审美意趣,在石青眼底潜下了。有间屋子墙上挂着幅明代文人山水画,上题“研山图”三个字。石青不是很懂字画,但这幅画确实缜密秀雅,有种隐身世外的潇洒,给她留下极深的印象。她想,如果将程派青衣的唱腔绘成画,大约就是这种恬淡又清隽的山水了。 她和张春子离开时,顾阿姨往两人手里各塞一盒椰奶糕,“老肖现在独得厉害,不出门,整天就知道鼓捣他那些个乐器,你们多来,这儿也热闹些。”她们原路返回,没几步就到了庚街。太阳已西缀在高楼垒起的城市天际线上。建筑反射出的光让人睁不开眼睛,行人整个儿地被光吞噬了,一个个透明了似的。 石青的日子照旧,四功五法,勤勤勉勉。剧团上下开始筹备“戏曲文化双年展”的演出曲目,共演出九场大戏,石青唱一场《玉堂春》。担纲女主角唱苏三,这是石青期待了太久的事。剧院已经许多年没让她这个年龄的演员担纲重头戏了。为了能让石青上戏也为向资深演员略表谦逊,九场戏里仅这一场缀着“青年版”三字。那段时期,石青将所有时间都用在练习上,虽然这部戏她两年前就已经唱得熟稔。可无论多忙,只有她自己知道,一些东西正微妙地发生变化。学戏以来,无论谁和她搭戏,在默戏的时候她都只将对方想象成一副衣冠,无论是谁穿着了,戏都是一样的唱。但这次,她在唱苏三的时候,眼前总会迸出一个人的模样来。 这天,排练回来已是深夜,石青陷进沙发靠垫的缝隙中。她睡眠不佳已有三四年,试过许多方法,只有花雕酒让人不在愉悦过后立即陷入低沉。这酒温身,行气,体内涌动的温热让人感觉像被外婆的双臂怀抱着。她比往日喝得多了些,像蚀骨一样,排练一整日的疲惫都化成软乎乎的绵力。她眼前的一切模糊了去,只有一些片段重复着出现。独枝茱萸,石隙腊梅,鹅黄色的蕊子,一撮桂花,西山的云雾飘入山中弯曲的小径……蓄着胡须,消瘦的下颌,老肖拉着胡琴,自己站在台子中央,只勾了半张脸,挥水袖的手臂越来越疲软……于师傅,于师傅坐在排练厅,起身前留出一个眼神……她起身刹那,天地旋转起来,眼前的一切眩晕成莫测的星丛,她感觉自己也在按轨道旋转着。一种幽深不知名的魅力指引着她的意识。

作者简介

宋阿曼,1991年生于甘肃,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十月》等文学期刊,已出版小说集《内陆岛屿》。现居北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