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个人的十年
读者评分
4.9分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

1星价 ¥30.4 (6.1折)
2星价¥30.4 定价¥49.8
商品评论(23条)
ztw***(三星用户)

文革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历史,是许许多多人噩梦的开始,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这是一个时代的扭曲。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2024-11-07 10:21:10
0 0
ztw***(二星用户)

看见别人推荐买的,评分高

2024-04-24 19:48:5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94688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9
  • 出版时间:2014-06-01
  • 条形码:9787503946882 ; 978-7-5039-4688-2

本书特色

终结“” 今年,我们面对着两个纪念日:一个是“” 发端的三十周年,一个是“”崩溃的二十周年。 这两个纪念日给我们的感受迥然不同。前一个纪念日有如死亡,沉重、压抑、苦涩,充满着哀悼的气息;后一个纪念日如同再生,然而它并不轻松。前一个纪念日是理性的、警觉的、反省的和追究的;后一个纪念日则是情感的,但这又是一种百感交集。在这两个纪念日之间,中国人走过了一条比蜀道还要艰难百倍的心灵历程。

内容简介

”已经过去,它对众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什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到底对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百个人的十年》为我们似乎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冯骥才试图以一百个各不相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经历十年、全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通过记录普通人的经历,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一百个人的十年》将使“”的受难者们感受到某种东西以使内心获得宁静,使那些“”的制造者们从中受到人类良知的提醒而引起终生不安。

目录

终结“文革”
拾纸救夫
崇拜的代价
我们,陷阱中的千军万马
死脸
唯一没有贴封条的嘴巴
我到底有没有罪?
鬼剃头
搞原子弹的科学家
一个八岁的死刑陪绑者
我这三十年呀
绝顶聪明的人
一对夫妻的三千六百五十天
笑的故事
我不是右派,是左派。
失踪的少女
我变了一个人
牛司令
一个老红卫兵的自白
硬汉子
三个人的苦中作乐
复仇主义者
说不清楚
苦难意识流
“文革”进行了两千年
六十三号两个女人
没有情节的人
我不愿意承认是牺牲品
走出疯狂
忏悔录
附录一
非“文革”经历者的“文革”概念
附录二
关于冯骥才先生谈《一百个人的十年》
文学工程的采访录
关于本书写作的缘起
决不放弃使命
关于“文革”博物馆
附言
展开全部

节选

《一百个人的十年》:  很快我七岁了,上了学,成了学生,但同时又成为班上唯一的“狗崽子”。  我不愿意上学,我*怕上学和下学那一段路。在路上,我随时随地会受到屈辱,我又成了同学们的攻击对象,恶作剧的对象,有时干脆是一种玩物。每到上课时,我总希望老师在我身边多站一站,因为老师一走远,威胁便会出现,身边或身后的同学会拿铅笔头狠狠扎我一下。有一次,邻座一个同学面对老师,神情像在听课,桌子下边却用手使劲掐我的腿。我只要向老师告他,他就会说我陷害,说我是“阶级报复”。那时的政治用语有着强大的威力,我只能忍着,同时我也忍着眼泪。因为我心里已经有一种反抗的东西,我懂得,眼泪只是输的表现。  我内心已经灌满仇恨,恨邻居的孩子、恨同学、恨他们的家长!我实在克制不了时,就和他们对打。但吃亏的总是我,老师自然要偏向那些出身好的同学。爸爸只要知道我和他们打架,还要再狠打我一顿。爸爸怕我惹祸,但是我有逆反心理!只要他们欺负我,我就和他们死拼,常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谁问也不说。当时学生们合唱一支很出名的歌《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您一定知道,我暗中把歌词改了,唱成“文化大革命就不好”!这在当时是有死罪的,幸亏大家唱的声音很大,没人发现。您想我多么恨“文革”。  我躲避社会,逃避一切人,尤其是我的同龄人。我感觉大人对我没有太多的敌意,但同龄人都与我为敌。我活得非常紧张,只有夜间自己躺在床上,才感到安全。夜晚的空间属于我,我常常幻想着自己神通广大,把那些欺侮我的人统统打倒在地,他们全部跪着向我求饶。但到了白天一走进社会,那种很强很强的恐惧感就来了。我是那样的孤单、冰冷、无助。只有一个同班学生,他是工人出身,他妈妈对他说:“你就跟×××(我的名字)玩吧,他人聪明,念书又好,将来准有出息!”我有生以来**次听到有人说我这样的话。一段时间里,我一想到这话就浑身感到温暖,我真想去向这同学的妈妈说点什么,但我又怕见到她,我早已经不习惯向别人表达感情了。  四年级的下半学期,我因为学习成绩好,全班考**,老师暗示我争取加入红小兵。我着实地高兴了一阵子,那感觉真像要飞上天了,可是突然出了一件事。在学校的操场上出现了一条反动标语,写着“打倒毛主席”,是用白粉笔写在操场的红砖墙上的,这是个了不得的事件!公安局来人鉴定,认定写“反标”的人肯定在我们学生中间。一下子,我感到全班的同学对我的神情全变了,全不理我了,只用眼角看我,背后总在嘀咕我。上课时我举手提问,老师也不理我。我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写“反标”的坏人,因为我是反动阶级的“狗崽子”。  可是*后调查出写“反标”的是五年级一个男生,他出身于苦大仇深的三代红家庭。他写了“反标”,然后自己再去报告。他说这样做是想当“英雄”。事情过去了,但我牢牢记住那些眼神,那些微妙的举动,那些背后嘀嘀咕咕的声音。  我渐渐变得非常敏感、脆弱、多疑。只要同学们说什么,我就认为是针对我,立即做出强烈的反应来。  我哪里知道一种后来叫我非常头疼的性格渐渐形成了。  我考入中学后,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已经没人知道“狗崽子”的背景了。照理说,我的心理问题应该消除了,不,恰恰相反!这时,我的性格问题才完完全全暴露了出来,原来我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不合群。不喜欢与人接近,防备心理特别重。同年级一个同学有个小毛病,喜欢动手动脚地与人打逗,他每次从我身边走过时,我都下意识地抬起胳膊挡一挡。同学们笑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胆小和敏感,对,我就是这样过敏,总疑惑别人害我。特别是当我与别人说话时,只要对方一走神,我就认为他故意不理我,歧视我,或者有意侮辱我。我会突然暴怒。这样,我与同学们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渐渐发展成真正的对立。我感到他们在联合起来,故意拿我找乐,和我作对。尽管我和他们的矛盾已经不存在政治因素了,但这种矛盾常常会触动我旧日那些伤痛。*后,我和他们的关系发展到几乎一说话就吵嘴,一吵嘴就动手。同学们暗地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叫“死脸”。他们背着我叫这个外号,怕我听到。可是当我听到了这个纯属侮辱性的外号时却没有发怒,而是陷入很深的痛苦。我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脸,差点把镜子砸了。难道我天生就是这样一张毫无生气、从无笑容的脸吗?  我试图改变自己,但是改变性格比什么都难。尤其令我头疼的事,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和同龄人交往,我好像与生俱来地害怕他们。  我在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到一家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工作。一次,一位中学同学来我公司办事,他惊奇地对我说:“没想到你这么健谈,记得你当初整天一言不发。”  我大约是二十七岁以后,那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心理才渐渐退去。原因很多,比如年龄大了,社会接触多了,在单位受信任了,但*主要的原因是政治环境变了,今天的社会已经没有政治歧视,人们不会感受到政治歧视的绝情与可怕。  政治歧视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记得我看过一本杂志,上边说“古时候人民是跪着喊万岁,‘文革’时人民是站着喊万岁”,这话说得既形象又深刻!五四时代反封建,提倡新文化;但“文革”把封建腐朽的文化又折腾出来了。什么忠君啊、文字狱啊、愚民政策啊、个人迷信啊、血统论啊……不都是封建社会的那套吗?但封建这东西,单是上边搞是搞不成的,它需要下边配合。您不认为中国的土壤是封建主义的?尽管我也相信“文革”很难重演。但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文革”不会重演只是因为没人肯当导演,但中国不缺乏“文革”演员。因为“文革”时所有人都上了舞台。如果都是受害者,哪来那么大的悲剧?  ……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近十多年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