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5044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22504421 ; 978-7-5225-0442-1

本书特色

“热带地区不可能出现高效率经济体。” “没有经济腹地的城邦在充满敌意的地缘政治中必然萎缩。” “威权体系与市场经济无法共存。” 新加坡用崛起的奇迹,打破了上述经济学预言。 毫无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邻国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情况,新加坡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不可思议的崛起? 作者抓住的关键词是海洋与人才。新加坡紧临全球海运要冲马六甲海峡,但地理优势本身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舞台。在高度实用主义与生存至上的原则指导下,新加坡人致力于人才培养,打造本土精英群体,他们利用海洋优势,使新加坡沿着贸易—制造业—服务业的经济价值链向上攀爬,成为全球商业中心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目录

引? 言

**章? 起? 源?

海? 人?

*早的“新加坡”?

欧亚大陆的枢纽?

华人、海洋和东南亚?

中国航海文化的英雄?

第二章? 以帆为翼?

北欧追随大西洋诸国?

英国在亚洲海域的胜利?

新加坡*初的创痛?

第三章? “远东女王”?

新加坡的魅力?

“牛车水” ?

华人与英国人?

鸦片与帝国?

“退潮”时期的中国?

脉动的港口?

第四章? 巅峰时期的大英帝国?

“肮脏的沟渠” ?

修建克拉运河? ?

连线世界?

新加坡的优势?

港口的回应?

锡矿和锡罐?

橡胶震撼世界?

沿岸航行?

海洋高速路?

环球旅行者?

苦? 力?

都市文化?

“巨大的可能性”?

第五章? 乌云、雷电、暴风雨(1918—1942)?

石油崛起?

高高在上的殖民者?

日本人登场?

越来越不安?

“无底的战舰”?

“战争中*糟糕的一天”?

盟友间暗流涌动?

“在家是绵羊,在外是恶狼”?

“内塔吉”的远行?

朝阳暮落?

第六章? “走在剃刀边缘”(1945—1965)?

痛苦的复苏与自由的追求?

新加坡的“白衣人”取代殖民统治者?

为新秩序奋斗?

创造经济?

“动手划船”?

第七章? “被赶出来”?

吴庆瑞建设裕廊?

“战略实用主义”?

新式学堂?

狮城之狮?

拥抱海洋革命?

与大不列颠告别?

一座新城市的诞生?

第八章? 来到当下?

环境保护?

造水中心?

隐患? ?

“头脑服务”?

美化社会?

“亚洲”价值观?

新加坡控制?

言论界限?

互联网的声音?

第九章? 全球枢纽? ?

鸣? 谢

注? 释


展开全部

节选

引? 言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新加坡? 英国人常说,对于新加坡独立后取得的成就,英国功不可没,并以此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己在这里遭遇灾难性溃败的痛苦记忆。尽管大多数美国人不知道新加坡位于世界何处,但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领域,美国的利益皆与新加坡紧密相关。美国对这个小国的投资竟是对中国的两倍。在这层商业联系下,新加坡对美国而言兼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美国很早便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海域的守卫者,维持马六甲海峡畅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国人应当感激新加坡提供的战略性资产。现在美国海军不再拥有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基地,而新加坡则成为一个极佳的替代。新加坡港得天独厚,足以容纳美国*大的航空母舰,几艘新的濒海战斗舰即部署于此。新加坡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提供了唯一的支持。在美国声称要“重返亚洲”的形势下,其中的意义尤为重大。 随着民族国家执政效率的下降,新加坡证明城市可能是人类的救星。一些人以新加坡的繁荣为例,指出“小规模”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新潮流,而在某些国际事务中(譬如环境保护),城市扮演的角色将比国家更重要。城市历来就是诞生思想和生产产品的中心。在美国,大城市即在国民经济领域占有很大权重。 1995 年 5 月,时任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的杨荣文在东京发表了一次极有先见之明的演讲。谈到城市的未来,他说:“下个世纪,城市将成为衡量经济生产、社会组织和知识生成的*有效的单位……这个发展方向类似于‘民族国家’概念兴起之前的欧洲。” 4 他应该再补充一句,那时也正是威尼斯、热那亚、阿姆斯特丹等海运城市显著繁荣的时代。新加坡现在正积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化都市,不只作为区域商务中心,更要作为世界海运之都,一个“新时代的伦敦”。 世上没有乌托邦,但新加坡在当代的成就却如乌托邦一般鼓舞人心。我们钦佩它逆流而上、克服逆境的勇气。许多人一边批评新加坡在政治上实行威权主义,一边钦佩其领导人的实质性成就,包括促进人民福祉,向社会开放新思想、创造新机遇,消除威胁社会和谐的因素等等。正如古老的雅典城邦,新加坡政府认为社会福祉必须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现在,许多局外人也赞同这一立场。 新加坡的阶段性危机 早在 700 年前,新加坡便频频面临来自敌对邻国的骚扰,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并失去了其作为枢纽港口的重要身份。 1819 年,英国人首次抵达新加坡,迎接他们的是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热带环境的生存条件极差;如何在一个顽固守旧又充满敌意的丛林中定居,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新加坡的开发眼看就要胎死腹中。 出于欧洲地缘政治的考量,伦敦扬言要与新加坡的创始人们断绝关系,当新加坡形成一定规模,方才迟迟接受这一发展迅速的帝国新前哨。一代人过后,英国于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击败中国,战利品之一是贫瘠的香港岛。这里迅速成为英国的一个主要港口。此前被誉为“通向中国之门户”的新加坡已是名不副实,其在对华贸易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毕竟,开发新加坡的主要原因和这里未来繁荣发展的首要希望,都被寄托在对华贸易身上。 19 世纪初,全球商品贸易的波动,尤其是橡胶(新加坡主要转运商品之一)的市场需求震荡,显示出新加坡经济严重依赖自己无法控制的国际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毁灭性创伤及日本的野蛮占领再次惨痛地表明,面对外部世界的打击,新加坡一直以来都脆弱不堪。 1965 年,独立的命运出乎意料地降临在新加坡身上。之前两年,新加坡曾与马来西亚短暂联盟,但期间充满混乱,*终宣告瓦解。许多人认为这个新国家无法生存下来。在国内,失业率飙升,社会陷入混乱,罢工中断生产,暴徒涌上街道,很多人开始对共产主义产生兴趣;在国外,新加坡还面对一个咄咄逼人的邻居——印度尼西亚。 需要养活的人口很多,但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对这个脆弱的新兴政治体而言,首当其冲的挑战是如何为一个种族、宗教和语言多元的城市,创造出一种国家意识和一套稳定的经济体系。 时任总理的李光耀也曾将“现代海洋城市国家”视为笑话,而构建国家认同成为始终困扰着新加坡的难题。李光耀对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期许甚高。建国初期,他巧妙地将“自由”作为一种心理激励,为民众注入活力,同时逐渐建立起政治控制,部分延续了英国殖民政府的威权统治机制。经济增长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然而, 1971 年英国撤军,对新加坡的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当时,英国的军事基地带来近五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每 10 名新加坡工人中就有一名受雇于英军。 如今,新加坡是世界上贸易依存度*高的国家,极易受制于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由政府精心打造的生存至上的心态,促使新加坡继续追求教育成就、提高军事实力、树立勤俭的生活理念、寻找富有竞争优势的经济领域,并期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大的角色。 以“雄心”和“焦虑”这两个词概括新加坡的努力,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新加坡领导人一直利用焦虑引导国民接受政府寻求的变革及采用的策略。正如前总理吴作栋所言:“新加坡的成功不是一种必然。若要维持发展现状,人民必须团结如一,丰富自身的竞争力与相关价值,在面对大海汹涌浪涛时方可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约翰·佩里(John Curtis Perry),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海洋史教授、全球海事研究中心主任、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专家。 译者简介 黄丽玲,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际关系双学位。之后获颁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修读东亚研究硕士。现为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华人移民史、文化研究、城市空间、影视文学与当代政治。 吕家铭,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赴剑桥大学修读亚洲及中东研究硕士。现为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