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思考

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思考

1星价 ¥96.8 (7.5折)
2星价¥96.8 定价¥1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25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87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20392587 ; 978-7-5203-9258-7

内容简介

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发展起来后的阶段。建设美丽中国是时代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把“美丽”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本书的核心主线是新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本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即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是其现实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其现实基础,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性趋向是其时代坐标;在优选生态治理的视域中,揭示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特征,进而厘定“美丽”中国之意蕴。“美丽”既是指称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和谐之美、人文化成之美、国民身心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等在内的的多维度综合。要言之,“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对象化,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对象化活动。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史-人类史”的系统性思想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渊源作出辨析和考察,理清其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论证其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合理性。在揭示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基础之上,提炼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原则,即遵循真善美相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应然逻辑。以此回到现实中提出构建美丽中国的基本路径,从而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融合。本书希冀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丽”作出哲学视角的回答,并为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强国提供有益的启示。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的学术起点
三 研究目的及方法

**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方位
**节 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之维
一 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依据
二 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基础
三 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性趋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坐标
第二节 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之维
一 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
二 坚持“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的义利观
三 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第三节 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存发展之维
一 时代性与过程性的统
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
三 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

第二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内涵
**节 “美”的语义学与语用学分析
一 关于“美”与“美丽”的语义学分析
二 中西方关于“美”的语用学分析
第二节 美丽中国的学理研究与概念形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的论述
二 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美丽中国概念的本质规定
一 定义美丽中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哲学视域中的美丽中国

第三章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本体论与整体观
二 “道法自然”的自然观
三 “仁爱万物”的伦理观
四 “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 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和谐自然观
二 社会与自然互动生成的历史观
三 未来新社会实现两大和解
……

第四章 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形成历程
第五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基础
第六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美丽中国建设的哲学思考》:  四 “两山”理论:彰显时代意义和全球价值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制度安排。以绿色为导向,推动生产消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改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风向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破解社会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实践指向,为破解全球生态难题提供中国样板。  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新的需求产生了,人的幸福已经不能单纯靠物质财富的增加来获得,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健康等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来了,对于绿水青山与环境友好等生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成为客观事实。于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高效、公平公正与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是历史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绿色化、生态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将生态化融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人民美好生活客观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生态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这是在当前世界高质量竞争环境中的必由之路,也唯有实现绿色高质量的发展,才更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比如说,在城乡建设上,建设具有绿色底色的海绵城市和独特文化元素的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以吸纳留住人才;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产业的兴旺,特别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正是城乡居民的需求方向;打造乡村旅游业,为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减压;留住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才能充分挖掘农村的产业发展潜力;城乡按照各自的特点发展起来,互补共济,才能*终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高质量提档升级的双赢。  “两山”理论要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破解世界生态环境难题提供了中国样板。“两山”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从全人类的广阔视野来看,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内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维系地球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各国的共同课题和责任。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的湮灭,*根本的原因是支撑文明的生态基础的丧失。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等在远古时代都曾经是水草丰茂、富庶美丽的宜居之地所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文明,但是由于水源匮乏、沙漠化等自然环境作用机制的变化,这些文明终将衰落甚至消失。从全球化趋势看,世界越来越紧密,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各国的依存程度在不断加深,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全球问题面前独善其身。从世界发展阶段看,西方工业文明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其所倡导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将手段异化为目的,忽视自然价值和生态成本,对工人和自然进行双重盘剥,埋下了社会危机和自然危机的种子,形成了20世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西方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本国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改善实质是以其他国家的环境与生态的恶化为代价的,其国内治理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外部治理模式。西方社会失去了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的机会。中国的发展,有西方的前车之鉴,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万物”“众生平等”“重义轻利”“兼相爱、交相利”等文化基因,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文明之道,中华民族有条件也有可能率先走上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中国不但不会重蹈西方的覆辙,而且在发展中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中国必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新的选择和发展方案,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新的伟大贡献。因此说,“两山”理论与实践,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具有世界范围的共性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无疑会给全世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

作者简介

  王艳峰,1980年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博士,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新华文摘》《科学社会主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承担中青班、市厅班、思想理论研修班等多个主体班次的授课任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