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25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108072573 ; 978-7-108-07257-3

本书特色

德国思想巨擘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发现了欧洲文明进程中宗教信仰对近代资本主义诞生做出的特殊贡献,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文化、社会和宗教学问题。从作者的导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深切的现实关怀。韦伯的新教研究对于当下的我们还可能有什么意义。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或许预示着我们自身深陷的问题。即在全球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中理解中华文明,并且要在全球化的框架中规划和憧憬中华文明的未来。

内容简介

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20世纪社会学、哲学、宗教学领域中一部无法绕过的著作,然而对其偏见和误解之深,也是少见。本书力图正本清源,引导读者深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证脉络,对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初步的了解,进而深入思考文化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关系,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和培养独立思维精神。本书在系统介绍韦伯其人、其时代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让读者直接、深入阅读文本本身,同时补充一些欧洲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启蒙运动、资本主义兴起),并穿插一些韦伯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念(例如理想型、价值中立、选择亲缘性等),使得读者深入思考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关系。此外,本书还有所扩展,涉及韦伯的其他著作,如《儒教与道教》《经济与社会》等,着力拓展读者的世界视野和独立思考能力。很终,本书还将引导读者来反思个人的生活选择,例如对时间、金钱和职业的态度。

目录

序言: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韦伯? ... 一 现时代的精神状况和伦理危机 ... 1. 何为反思? ... 2. 为何反思? ... 3. 如何反思? ... 二 韦伯其人 ... 1. 韦伯的光晕与传奇 ... 2. 韦伯精神世界的基本特征 ... 3. 家庭: 严父慈母 ... 4. 过山车般的人生轨迹 ... 5. 学术与政治对立 ... 三 韦伯的时代和祖国 ... 1. 从“贱民”到“大杂烩” ... 2.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 ... 3.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内外状况:“跛足的巨人” ... 4. 德国的“特殊道路论” ... 5. “一战”和韦伯的悲观主义 ... 四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宗教-信仰状况 ... 1. 德国宗教的一般状况 ... 2. 新教 ... 3. 天主教 ... 4. 世俗国家和宗教争端:“文化斗争” ... 5. 神学铺垫 ... 五 文本的冒险 ... 1. 大师的“诞生” ... 2. 韦伯作品的全貌 ... 3. 韦伯的思想演进以及新教伦理的位置 ... 4. 大师的“重生”: 韦伯的接受史 ... 5. 阐释韦伯的总命题 ... 六 韦伯和理解社会学 ... 1. 理解社会学的定义 ... 2. 理解社会学的学术背景 ... 3. 新康德主义的关联 ... 4. 理解社会学要点 ... 七 写作缘起和韦伯面对的问题 ... 1. 新教伦理的写作缘起 ... 2. 提出问题: 欧芬巴赫的发现 ... 3. 一种定式化的二元对立 ... 4. “苦行”的观念 ... 八 资本主义“精神” ... 1. 什么是“资本主义”? ... 2. 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举例说明 ... 3. 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界定 ... 4. 韦伯的担忧:“巨大宇宙”之桎梏 ... 5. 资本主义vs前资本主义 ... 九 路德的职业观 ... 1. “天职”(Beruf/Calling)概念 ... 2. 西方职业观的演变 ... 3. “未曾想见的结果” ... 4. 卷中韦伯的论证线索小结 ... 十 入世苦行与合理化 ... 1. 宗教与合理性的关系 ... 2. 加尔文派的神学特征 ... 3. 预定论的神学基础 ... 4. 预定论的神学后果 ... 5. 合理化与苦行 ... 十一 苦行和资本主义精神 ... 1. 清教徒的时间观和财富观 ... 2. “断根”的资本主义 ... 3. 引而未发的批判: 钢铁牢笼 ... 十二 韦伯与中国 ... 1. 从欧洲到世界: 跨文化比较的视角 ... 2. 韦伯的中国研究: 《儒教与道教》 ... 3. 儒家伦理与东亚文明 ... 十三 误读的类型学分析 ... 1. 《新教伦理》的设问依据: 神学还是社会学? ... 2. 《新教伦理》的涉及范围: 资本主义,特指还是泛指? ... 3. 《新教伦理》的效力: 是否可以证否,以及如何加以证否? ... 4. 儒家伦理: 超越《新教伦理》? ... 5. 小结 ... 十四 北美新教教派研究的宗教学意义 ... 1. 韦伯的“教派-教会”二分 ... 2. 特洛尔奇的阐释 ... 3. 尼布尔的“宗派主义” ... 4. “二战”之后美国学界的发展 ... 5. 小结 ... 十五 韦伯命题及其批评 ... 1. 批评与反批评 ... 2. 何谓“韦伯命题”? ... 3. 历史学的讨论 ... 4. 多元现代性的讨论 ... 5. 心理学的检验 ... 6. 新论证: 人力资本理论 ... 7. 发展经济学的质疑 ... 8. 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考察 ... 9. 问题永存: 双重嵌套结构 ... 十六 回顾与总结 ... 1. 韦伯的论证结构 ... 2. 韦伯带来的宏观启示 ... 3. 韦伯提出的微观问题 ... 参考书目 ... 中文 ... 西文 ... 网络资源和电子文献 ... 后记 ...
展开全部

节选

韦伯带来的宏观启示 韦伯对新教伦理的研究堪称学术史上的一个典范,但是其结论是可以质疑、可以补充和可以推翻的。无论如何“韦伯命题”带来的启示不止于它本身,而已经引发了很多有益的宏观发问。 **,韦伯提出了文化与经济、器物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在寻求富强。需要承认的是,这种渴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列强刺激造成的反应。但是我们也可以顺着韦伯的思路考虑一下本国实现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与阻碍。心怀富强梦想的国人,从19世纪以来也完成了曲折的渐进反思——*初直观比较多源于器物层面,例如西方的船坚炮利。于是晚清出现了洋务运动,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口号;甲午战争的溃败使得国人看到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晚清新政和国民革命,亚洲**个共和国随之成立。不过如鲁迅所说,革命之后“白盔白甲”又回来了。暴力革命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政治体制的外部结构,但却很难改变组成这一结构的人。在随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才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文化层面。但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激进批判,又导致了严重的精神断裂……器物与文化的亲和性绝非外在的和偶然的。 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文化有没有优劣之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可以各美其美的。米洛斯的断臂维纳斯和颜真卿的《祭侄帖》代表了人类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结晶。但是如果从经济和军事等器物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器物在功能上是有明显优劣之分的。当枪骑兵面对坦克吐出的火舌冲锋的时候,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比较难处理的是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这些领域包含了大量的价值预设,因为存在第二阶的困境——对好坏优劣进行评价的尺度出现了分歧。因而,现代性的一种突出症状表现为,一个文化固有的价值尺度受到了持续挑战和冲击。坚守所谓的文化本位固然可以捍卫尊严感,但也可能受到相应器物功能上的碾压。 第二,韦伯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化——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多元现代化理论可以视为对一元现代化的反省。但是,当我们给出一个否定性的回答——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之后,我们还必须要回答那么对我们来说,什么才是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经出现过“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口号。以如今中国国力和国情来看,这四个现代化均已基本实现。但韦伯所言的现代化远不止这些,还涉及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即伦理、道德、政治和生活方式。甚至后面这些领域中的现代化要比器物的现代化来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们才涉及现代人的塑造。一个手持iphone的人,可能其价值、世界观和生活方式都是前现代的。现代化并非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目标,而是涉及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当今社会在很多问题上无法直接给出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回答,也许恰是因为缺失了现代化的目标。例如,现代化应当让妇女参与劳动、获得经济独立,还是让女性回归家庭? 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和未来的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了用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应付这个问题。但是何谓精华,何谓糟粕,我们却无法一一厘清。传统文化无疑可以用来抵御西化,但反过来,传统是否也会成为现代化的重负呢? 第三,韦伯以其研究对文化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中心主义受到了多元文化主义(westerncentrism/multiculturalism)的质疑,但近年来这一趋势却面临逆全球化的挑战。韦伯在新教伦理以及随后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的,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西方中心论者。韦伯之所以*终认为西方文化是*优越的,在于其给出了一套现代化的标准。中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域差异问题)被放置到古今的框架中处理。所以任何指责韦伯或者拒绝接受韦伯结论的人,都需要给出另一套现代化标准来。我们要看到,不仅是西方,几乎每种文化在历史上均有其“中心主义”。所谓中国原本的意思就是“天下之中”。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以及相应的朝贡体制,也继承了夷夏之辨的思路,带有强烈的中华中心主义。在当今世界如何避免古人天朝大国心态,又不重蹈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覆辙,值得国人深思。 第四,韦伯对人类未来的悲观论点也值得玩味。当今世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甚至针对性强的极端立场: 一种立场认为人类未来是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和国家彼此不可能相互理解,将走向对立乃至战争。这个立场类似《圣经》中描绘的巴别塔。另一种立场则认为人类终将克服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终实现人类大同。那么究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还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呢?按照韦伯的看法,人类历史不存在什么铁律,而取决于历史进程中人采取的行动。 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和理解“他者”?我们能否采用鸵鸟策略,反复地重申本文化的优越性,从而不断地孤芳自赏?还是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成为文化的使者,尝试去理解不同文化的优秀、美好之处?后者要求我们能够宽容差异,接受多元,才能各美其美——既要能吃得了法国蓝纹奶酪,也要能品味长沙臭豆腐……

作者简介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宗教学。长期关注宗教社会学理论、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理论,著有《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014 年,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著作类二等奖)等,翻译了哈贝马斯的作品《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和《对于缺失的意识——一场与哈贝马斯的讨论》(商务印书馆,2013 年)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