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创业史》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创业史》

1星价 ¥69.5 (5.7折)
2星价¥69.5 定价¥12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57829
  • 装帧:70g雅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10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15357829 ; 978-7-5153-5782-9

本书特色

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经典。 我们致力“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的使命任务,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同时,倡导精品阅读,引领和推动未来的中国文学原创出版。“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集中体现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真实体现,反映了新中国在各个历史阶段奋斗、建设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凝重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这是一个有深度、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目录

题叙

**部 上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部 下卷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部的结局
……

第二部 上卷
第二部 下卷
展开全部

节选

  《创业史/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一九二九年,就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阴历十月间,下了**场雪。这时,从渭北高原漫下来拖儿带女的饥民,已经充满了下堡村的街道。村里的庙宇、祠堂、碾房、磨棚,全被那些操着外乡口音的逃难者,不分男女塞满了。雪后的几天,下堡村的人,每天早晨都带着镢头和铁锹,去掩埋夜间倒毙在路上的无名尸首。  庄稼人啊!在那个年头遇到灾荒,就如同百草遇到黑霜一样,哪里有一点抵抗的能力呢?  这下堡村倒好!在渭河以南,是沿着秦岭山脚几百里产稻区的一个村庄。面对着黑压压的终南山,下堡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崖底下。大约八百户人家的草棚和瓦房,节节排排地摆在四季绿水的汤河北岸上。住在那些草棚和瓦房里的庄稼人,从北原上的旱地里,也没捞到什么收获。不过,他们夏天在汤河南岸的稻地里,收割过青稞;秋天,他们又从汤河上上下下的许多独木桥上,一担一担挑过来沉甸甸的稻捆子。人们说:就是这点收成,吸引来无数的受难者。  每天从早到晚,衣衫褴褛的饥民们,冻得缩着肩膀,守候在庄稼院的街门口。他们不知在什么地方路旁折下来树枝,夹在胳膊底下,防着恶狗。他们诉述着大体上类似的不幸,哀告救命。有的说着说着,大滴大滴的热泪,就从那枯黄的瘦脸上滚下来了,询问:有愿意收养小孩的人吗?这情景,看了令人心酸。多少人,一见他们就躲开走了。听了那些话,庄稼人难受地回到家里,怎么能吃得下去饭呢?  但是前佃户、汤河南岸稻地里的梁三,为人特别心硬。他见天从早到晚,手里捏着只有一巴掌长、买不起嘴子的烟锅,在饥民里找人似的满村奔跑。这梁三,四十岁上下,高大汉子,穿着多年没拆洗过的棉袄,袖口上,吊着破布条和烂棉花絮子。他头上包的一块头巾,那个肮脏,也像从煤灰里拣出来的。外表虽然这样,人们从他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下堡村的人对梁三在饥民群里钻来钻去,越来越发生了怀疑。  几天以后,人们终于看出梁三活动的规律了:他总是紧追着饥民里头带小孩的或不带小孩的中年妇女跑。有人推测:熬光棍熬急了的梁三,恐怕要做出缺德的事情吧?但是,梁三不管旁人怎样看,他只管他一本正经地听着逃荒女人们在庄稼院门口诉述不幸,并且在脑子里思量着那些话,独自点着头,显得异常认真、严肃。  有一天,梁三从汤河南岸过来时,竟变成了另一个人:剃了头,刮了有胡楂的脸;在他的头上,他哥梁大借给他走亲戚时戴的瓜皮帽,代替了烂脏头巾。他的旧棉袄也似乎补缀过了。啊!原来梁三竞在人不知鬼不觉中重新成家了——看吧!他喜得闭不上嘴,伸开两只又长又壮的胳膊,轻轻地抱起一个穿着亡父丢下的破棉袄、站在雪地上的四岁男孩。一个浑身上下满是补丁和烂棉絮的中年寡妇,竟跟他到汤河南岸的草棚屋里过日子去了。  梁三的草棚屋,坐落在下堡村对岸靠河沿那几家草棚户的东头。稻地里没有村庄,这边三家那边五家,住着一些在邻近各村丧失尽生存条件以后搬来租种稻地的人。也有一些幸运儿,后来发达起来,创立起家业,盖起了庄稼院。整个稻地——从汤河出终南山到它和北原那边的漉河合流处,这约莫三十里长、二三里宽的沿河地带——统统被人叫做“蛤蟆滩”,因为暖季的夜间,稻地里蛤蟆的叫声,震天价响,响声达到平原上十几里远的地方。梁三小时候,他爷从西梁村用担笼把他挑到这个蛤蟆世界来。他爹是下堡村地主杨大财东的*讲“信用”的佃户,一个和现在的梁三一样有力气的庄稼汉。老汉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边,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过了媳妇。老汉使尽了*后的一点点力气以后,抱着儿子梁三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心满意足地辞别了人间。但是梁三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他不仅再租不到地了,就连他爹和他千辛万苦盖起的那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了’,自己仍然独独地住在他爷留下的草棚屋里。这时,在那三间房的地基上,拆房的第二年出生的榆树,长得比那残缺的土围墙还高了,已经有梁三的大拇指头那么粗了。  自从死了前妻,草棚院变得多么荒凉啊!多么冷落啊!那个向西的稻草棚屋,好像一个东歪西倒的老人,蹲在那里。土围墙有的地方在秋天的霪雨中垮了,光棍主人没心思去修补它;反正院里既没有猪羊,又没有鸡鸭,哪怕山狼和黄鼠狼子夜里来访问呢?!院里茂草一直长到和窗台一般高低,梁三也懒得铲锄它;锄它做什么呢?除了他自己,谁又进他的街门呢?好!现在,梁三领了个女人回来了,他的草棚院就有了生气。几家姓任的邻居,男人们早帮他铲净院里的枯草,女人们也帮他打扫了那低矮而狭窄的草棚屋。大伙笑说:嘿嘿!从今往后,梁三的案板上和小柜上,再也不会总是盖着一层灰尘了。  四十岁的梁三竟像小孩一样,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热情地给外乡女人找出一些前妻遗留下的旧衣服,要她换上。他还要她马上给可怜的孤儿,改修一条棉裤呢!看娃那麻秆儿一样瘦的光腿,在那件不合身的破棉袄下边,冷得颤抖呀!梁三甚至当着邻居男女们的面,对外乡女人夸起海口来了:说他是有力气的人,他将要尽他的力气跑终南山扛椽、背板、担炭、砍柴;说他将要重新买牛、租地、立庄稼;说他将要把孤儿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模一样抚养成人,创立家业哩……  ……

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6年在旅大地委分管出版工作;1951年后任《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主编;1952年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为了潜心创作《创业史》,落户长安县皇甫村。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集《皇甫村三年》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