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民国巴蜀学术研究

¥38.4 (4.4折) ?
1星价 ¥70.4
2星价¥70.4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497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69049756 ; 978-7-5690-4975-6

本书特色

本书对民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学者群体进行了系统考察,对巴蜀学术的传承、流变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对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巴蜀学者与南迁学者、教会学者间的学术互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体例合理,文笔流畅,写作水平较高,可读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术著作,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巴蜀学术研究”的很终成果。书稿正文共分七章,从旧学与新知、地方到全国、西化到融汇等方面分析了近代四川地方文化的发展演变;同时,书稿对民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学者群体进行了系统考察,对巴蜀学术的传承、流变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对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巴蜀学者与南迁学者、教会学者间的学术互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书稿体例合理,文笔流畅,写作水平较高,可读性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目录

引言
一、关于近代四川的基本情况
二、影响民国巴蜀学术的因素
三、关于本书的交代与说明
**章 旧学与新知:由近代转型到走向繁荣
一、新学与教育
二、学会与学刊
三、报刊与出版
四、学科与成果
第二章 由地方而走向全国:以四川大学为例
一、由地方逐渐走向全国
二、机构与学刊
三、学科与学人
第三章 由西化到融汇: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例
一、由西化到融汇的历程与特色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第四章 战时高校内迁:助力巴蜀教育与学术
一、战时高校内迁四川综览
二、战时内迁四川著名高校
三、对高校内迁的几点评价
第五章 李庄:抗战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
一、中央研究院
二、中央博物院
三、中国营造学社
四、同济大学
五、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六、其他机构
第六章 莲花重光:近代佛教的复兴
一、佛教院校的创建
二、佛教社团的组建
三、佛教报刊的创办
四、文化交流的进行
五、重要人物与著述
第七章 蜀学人物论:以宋育仁、谢无量等人为例
一、宋育仁的经世之功与蜀学情怀
二、谢无量的学术成就与蜀学情缘
结语近代巴蜀学术的特色
一、经史为基,国学为本
二、熔铸古今,会通中西
三、但开风气,经世致用
附录一 巴蜀学术编年(1911—1950)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华,字印川,1969年生,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参编著作5部,主编著作3部。 著有《燕国八百年》《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中国文化探秘·先秦篇:“北京人”的头盖骨去了哪里?》《印川集:蜀学散论》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