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1

1星价 ¥54.6 (7.0折)
2星价¥54.6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60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1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30706096 ; 978-7-03-070609-6

内容简介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及其实施方案的指引下,中国科协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开展“科普中国”品牌建设,取得了5年阶段性成果。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创建了科普互联网数据分析研究方向,开展系列专题跟踪研究,旨在向公众呈现互联网科普现状,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一份可参考的科普数据分析报告。 本书适合科普工作者、科学传播研究者,以及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阅读。

目录

目录
前言/i
**章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001
**节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内容框架/002
一、确定科普领域主题、种子词及监测媒介范围/002
二、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内容结构分析/003
三、数据分析方法/004
第二节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月报分析/004
一、排名前三位的媒介传播平台分别是微信、网络新闻和APP新闻/004
二、排名前三位的科普领域主题分别是前沿科技、应急避险、健康舆情/005
三、“科普中国”排名前三位的媒介传播平台分别是微信、网络新闻和APP新闻/005
四、月度科普传播表现*突出的三个热区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和湖北省/006
五、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月报案例分析/007
第三节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季报分析/012
一、综合四个季度,排名前两位的媒介传播平台分别是微信和网络新闻/012
二、四个季度排名前三位的科普主题分别是前沿科技、应急避险、健康舆情/013
三、四个季度排名前三位的地方科普传播热区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和湖北省/014
四、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季报案例分析/014
第四节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年报分析/021
一、分平台传播数据对比情况:2020年科普舆情信息总量远超过2019年/021
二、前沿科技、应急避险、健康舆情三大科普主题连续两年位列前三/022
三、排名前两位的地方科普传播热区分别是北京市和广东省/022
四、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年报案例分析/022
第二章“科普中国”内容生产及传播数据报告/027
**节“科普中国”数据报告内容说明/028
一、2020年科普信息化工程概况/028
二、本报告科普内容主题分类及其他说明/029
第二节“科普中国”内容制作和发布数据报告/031
一、“科普中国”服务云全年汇集的科普内容总量/031
二、科普中国网和“科普中国”APP发布科普内容数量/035
第三节“科普中国”内容传播数据报告/036
一、“科普中国”各栏目(频道)全年传播总量/037
二、典型传播路径(渠道)的传播贡献量/038
三、“科普中国”活跃用户数据/039
第四节重点主题内容科普解读的公众关注/039
一、重点主题的科普解读/040
二、“科学辟谣”用真相战胜流言/042
第五节“科普中国”品牌的社会影响力/046
一、聚焦权威抗疫科普,新媒体影响力凸显/046
二、广泛开展机构联动,推出优质品牌产品/047
三、精准对接资源需求,支持地方应急科普/047
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全球科学抗疫/048
第三章“科普中国”信息员发展数据报告/049
**节“科普中国”信息员数据报告2020/050
一、“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注册情况/050
二、“科普中国”信息员画像/052
三、“科普中国”信息员的分享传播和评论数据/054
第二节“科普中国”信息员发展报告2017~2020/056
一、“科普中国”信息员发展情况/056
二、“科普中国”信息员各地发展情况/061
三、“科普中国”信息员城市分级发展情况/066
四、“科普中国”信息员特征分析/076
第四章“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测评报告/081
**节“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测评2020/082
一、公众满意度测评指标/082
二、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083
三、公众满意度人群画像/087
四、问卷数据说明/094
第二节“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测评2017~2020/097
一、公众满意度测评结果/097
二、公众满意度时序分析/102
三、问卷数据说明/106
附录一互联网科普舆情月报/109
科普网络舆情1月月报/110
科普网络舆情2月月报/113
科普网络舆情3月月报/116
科普网络舆情4月月报/119
科普网络舆情5月月报/122
科普网络舆情6月月报/125
科普网络舆情7月月报/128
科普网络舆情8月月报/132
科普网络舆情9月月报/135
科普网络舆情12月月报/139
附录二“科普中国”网络舆情季报/143
“科普中国”2020年第二季度网络舆情报告/144
“科普中国”2020年第三季度网络舆情报告/147
“科普中国”2020年第四季度网络舆情报告/150
附录三“科普中国”信息员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注册量(2017~2019年)/153
附录四“科普中国”公众满意度调查题目/159
后记/163
展开全部

节选

**章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 互联网科普舆情研究通过对全网科普大数据的抓取与分析,了解网民关注的科普领域热点,通过对重点、热点科普事件发生时的科普舆情开展多维度分析,解读事件发酵的传播路径与公众态度,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本报告所使用的2016 ~ 2019 年数据由新华网与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博大数据)提供,对在其数据基础上产生的各类研究报告进行分析阐述。自2020 年起,本报告的数据源由清博大数据更换至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从数据与报告特征来看,新的数据源更加突出各个时间段的热点科普事件与辟谣事件。 **节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内容框架 为了获取数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了网络新闻 a、报刊、论坛博客、微信、微博、 APP新闻 b共六大来源的海量数据。本研究相关报告的数据抓取即以此为背景,根据提前选定的十大科普领域种子词,通过技术手段对全网六大来源的相关科普数据进行抓取,结合人工分析形成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的数据标准与清博大数据不同,因此在数量级上略有差异,但对传播数据的分析仍能反映出各个平台的传播状况。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共有三种呈现形式,分别是研究月报、研究季报和研究年报。 一、确定科普领域主题、种子词及监测媒介范围 在本次互联网科普舆情研究中,首先确定了十大科普领域主题及其种子词库,十大科普领域主题分别是健康舆情、信息科技、能源利用、生态环境、前沿科技、航空航天、应急避险、食品安全、科普活动和伪科学。每个科普领域主题下都有相应的种子词库,种子词库每月进行迭代更新。此外,根据互联网科普舆情研究的领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确定了监测媒介平台类别,通过技术手段为这些科普媒介平台打上科普标签,建立科普舆情监测的媒介平台范围,并定期进行迭代更新。通过技术手段对不同媒介平台科普信息的用户群体特征,科普信息量及用户阅览评价指标(“粉丝”数、文章数、阅读数、评论数、转发数、点赞数等),重点热点科普信息的传播路径等内容进行抓取分析,以文字、图示、趋势图等形式进行呈现,形成研究月报、研究季报和研究年报。 二、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内容结构分析 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报告主要通过“数据自动抓取 +人工阅览分析”的方式来形成。 (一)研究月报 研究月报主要包括 5个部分,分别是舆情数据、科普热点事件、科学辟谣热点、地方科普传播对比、舆情研判建议。 (1)舆情数据。主要通过对网络新闻、报刊、论坛博客、微信、微博、 APP新闻六大平台的相关科普信息进行抓取分析(头条新闻纳入 APP新闻),统计不同平台的科普信息数量和百分比情况。对六大平台不同数量的信息数量用柱状图来呈现,对其不同的百分比情况用饼图来呈现。 (2)科普热点事件。指对科普热点事件的陈述与分析,具体包括舆情概述、媒体报道内容解析。 (3)科学辟谣热点。指对科普辟谣事件进行解析,具体包括辟谣事件的传播情况、谣言与真相、真相来源。 (4)地方科普传播对比。每期研究月报都对当月的地方科普情况进行比较,以及对地方的突出科普行动进行解析。 (5)舆情研判建议。每期研究月报都对当月的舆情形式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季报 研究季报在研究月报的基础上撰写,同样包含月报的 5个部分,与研究月报的内容、呈现形式及逻辑起点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研究季报的数据比研究月报的数据量更大、数据收集的周期更长,数据百分比分布及排名结果等也略有不同。 (三)研究年报 研究年报在全年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数据量更大,时间周期更长,相关结论和研究月报、季报的也略有不同。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共包括 10份研究月报、 4份研究季报、 1份研究年报,研究首先对研究月报和研究季报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取样,参考 1份研究年报的相关内容,对样本中的相关数据结论进行分析,形成规律性认识。 第二节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月报分析 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月报主要包括 5个部分,分别是舆情数据、科普热点事件、科学辟谣热点、地方科普传播对比、舆情研判建议。纵观 2020年 10个月的科普舆情月报,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一、排名前三位的媒介传播平台分别是微信、网络新闻和APP新闻 在对 2020年 10个月的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月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与其他媒介传播平台相比,微信、网络新闻和 APP新闻的科普舆情信息量在六大媒介平台中位列前三位。微博的科普舆情信息总量偶尔会排进前三位,但从总的数量来看,排进前三名的媒介平台仍以微信、网络新闻和 APP新闻为主。 通过全年数据可以看出,在 10个月中,微信在其中 8个月的科普信息总量都排名在**位,其余两个月排名在第二位;网络新闻有 2个月的科普信息总量排名在**位, 8个月排名在第二位; APP新闻的科普信息总量有 9个月排名在第三位。从总的科普信息量来看,在 10个月中,微信科普信息总量为 2 243 228篇,网络新闻科普信息总量是 1 593 612篇,APP新闻科普信息总量为 717 828篇(图 1-1)。 图 1-1 分平台科普舆情信息量 二、排名前三位的科普领域主题分别是前沿科技、应急避险、健康舆情 通过对 2020年的 10份月报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十大科普主题中,热度指数综合排名前三位的是前沿科技、应急避险、健康舆情。综合全年的排名来看,在 10个月中,前沿科技主题因为涉及疫苗研究等相关技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始终排名在**位;应急避险主题在 10个月中始终稳定排名在第二位;健康舆情主题则排名在第三位。 三、“科普中国”排名前三位的媒介传播平台分别是微信、网络新闻和 APP新闻 对 2020年 10个月的互联网科普舆情数据月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与其他媒介传播平台相比,微信、网络新闻和 APP新闻的“科普中国”舆情信息量在六大媒介平台中主要排名在前三位。 通过全年数据可以看出,在 10个月中,微信的“科普中国”信息总量数据都排名在**位;网络新闻的“科普中国”信息总量排名在第二位; APP新闻的“科普中国”信息总量排名在第三位,各平台排位比较稳定。从总的“科普中国”信息量来看,在 10个月中,微信“科普中国”的信息总量为 703 450篇,网络新闻“科普中国”的信息总量是 429 055篇,APP的新闻“科普中国”信息总量为 184 516篇(图 1-2)。 图 1-2 分平台“科普中国”舆情信息量 四、月度科普传播表现*突出的三个热区分别是北京市、广东省和湖北省 通过对 2020年 10份研究月报中科普舆情信息地域发布热区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广东省和湖北省轮流占据**的位置。北京市 5个月排名

作者简介

钟琦,女,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研究员。从事科普研究14年,主要参与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研究、科普信息化研究等,2009-2014年创立并连续举办六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个人研究方向:科普场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围绕社会热点开展的科普活动及评估、媒体科技传播等。主要研究成果:2002-2008年出版共7本《中国科普报告》;2009-2013年出版共5本《(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2007-2010年出版共4本《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评估报告》;并出版了《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理论探索》《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文集》《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与新媒体》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