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交响曲的声音
读者评分
5分

交响曲的声音

¥28.6 (3.3折) ?
1星价 ¥57.2
2星价¥57.2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4629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59462916 ; 978-7-5594-6291-6

本书特色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交响曲则是其中*宏伟的殿堂。 零基础,渐进式,领略音乐的交响之美。 古典到现代,十四位作曲家交响曲全解析。

内容简介

《交响曲的声音》是一本古典音乐入门通识读物,旨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交响曲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乐章结构、乐队组成、乐器种类等基本常识,并具体提供了包括赏乐礼仪、唱片挑选等在内的欣赏交响曲的基本路径。 全书以乐章形式划分为五个部分,从“交响曲从听开始”“不可或缺的管弦乐团”“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管弦乐团大家庭”“交响曲为什么多为四个乐章”等细节出发,逐步引导读者走进交响曲的世界;同时,详细介绍了从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乐圣”贝多芬,到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柏辽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再到现代时期的马勒、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一系列交响曲大师及其代表作。 由此,考据严谨而又浅显易懂地向读者提供了欣赏交响曲、爱上交响曲的基本知识、路径和曲目,解决了大众对于交响曲如何听与如何欣赏的问题。

目录

交响曲:历史演变中的声音 / 佘江涛

听交响曲的声音

**乐章 快板

一、交响曲从听开始

(一)进音乐厅

1. 无处不在的混响

2. 赏乐要遵守礼仪

(二)听录音

1. 追求“发烧”

2. 保真的音响器材

3. 纷繁的唱片世界

4. 不肯灌录音像制品的指挥家

二、不可或缺的管弦乐团

三、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

四、管弦乐团大家庭

(一)弓弦乐家族为什么都在乐队的前面?

1. 小提琴的首席为何重要

2. 弓弦乐器的声音能显示些什么

3. 鹤立鸡群的拨弦乐器——竖琴

(二)木管乐器家族是用木料做的吗?

1. 纯净灿烂的长笛族

2. 柔情似水的簧管族

(三)铜管乐器

(四)打击乐器

1. 有调打击乐器

2. 无调打击乐器

(五)键盘乐器

1. 为什么交响曲中鲜有钢琴声部

2. 管风琴怎么进入交响曲

(六)《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七)混合音色的怦然心动

第二乐章 柔板

一、交响曲不等于交响乐

(一)交响曲是一盘“杂烩”

(二)你喜欢有标题的交响曲?

(三)交响曲为何鲜见标题

(四)用心欣赏交响曲

(五)大调与小调能表示什么

(六)不协和音为何不悦耳

二、交响曲为什么多为四个乐章

(一)交响曲如此多的“板”

(二)丰富多彩的曲式

1. 奏鸣曲与奏鸣曲式

2. 音乐如何划分段落

3. 并非为舞蹈而作的小步舞曲

4. 解谜游戏似的变奏曲式

5. 兜圈子的回旋曲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古典)

一、“交响曲之父”海顿

1. 早期交响曲

2. 狂飙时期

3. 戏剧歌剧化时期

4. 巴黎交响曲

5. 牛津交响曲

6. 伦敦交响曲之大众风格

7. “A”和“B”交响曲

二、音乐天才莫扎特

1. 孩提时代(1764—1771)

2. 萨尔茨堡时期(1771—1777)

3. 成熟期(1778—1788)

4. *后三部交响曲

三、乐圣贝多芬

1. 早期(**、第二交响曲)

2. 中期(第三—第八交响曲)

3. 晚期(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谐谑曲(浪漫)

一、“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二、“标题作曲家”柏辽兹

三、“贝圣传统继承人”勃拉姆斯

四、“虔诚的作曲家”布鲁克纳

五、“悲怆大师”柴可夫斯基

六、“乡愁音乐家”德沃夏克

七、“民族音乐代表”西贝柳斯

八、“忧郁大师”拉赫玛尼诺夫


第五乐章 甚急板(现代)

一、“*长交响曲大师”马勒

二、“放肆孩童”普罗科菲耶夫

三、“20世纪交响曲大师”肖斯塔科维奇


展开全部

节选

交响曲为什么多为四个乐章 交响曲像文学中多章节的中长篇小说一样,通常以多个乐章形式出现。大家熟知的J.S.巴赫没写过交响曲,而他儿子C.P.E.巴赫却比较早地开始使用四乐章结构,但当时的乐队编制极小。 现在我们熟悉的交响曲大多为四个乐章,但早期的交响曲却是三个乐章。交响曲演变自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那时的序曲是以“快—慢—快”三段形式呈现的,这就为后来交响曲形成“快板—慢板—快板”三个乐章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乐章的出现不难理解。试想一本长篇小说,如果从头到尾没有章节,读者肯定是读得不耐烦的。交响曲也是这样,半个小时的作品不分乐章,没有速度变化,听众也很难将曲子坚持听到底。其实不仅交响曲,音乐中还有不少体裁也是四个乐章,如弦乐四重奏等,都拥有四个乐章。其实这是作曲家们遵循的约定俗成之定式。 海顿是公认的“交响曲之父”,他在18世纪,承继前人创作实践,规范了古典时期的交响曲曲式。海顿一生写了104部交响曲,在形式上对交响曲进行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他早期创作的交响曲(《**交响曲》至《第30交响曲》)断断续续地保持着前人的三个乐章结构,也尝试了四个乐章,甚至《第七交响曲》还写出了五个乐章;直到《第31交响曲》后才逐步确立了四个乐章的地位。可以说,海顿创作交响曲的历程,几乎就是交响曲从创立到探索再到成熟的系列过程,给交响曲作为一种曲式流芳后代,为后来的作曲家创作交响曲,奠定了基础,也指明了方向。勃拉姆斯曾赞誉:海顿之后,写交响曲已不再是件轻松的事了。 交响曲的乐章通常以不同的演奏速度与表情来显示其各自的特征。古典派和早期浪漫派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结构通常一开始是快板,接着是个慢乐章,然后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后是另一首快板或回旋曲。当然这个顺序,作曲家视内容表现的需要,也会进行一些微调,甚至颠覆性的调整。 通常情况下,**乐章速度快,采用奏鸣曲式。与写文章一样,**乐章是整部作品导引的核心。音乐走向活泼或欢快,充满戏剧性,由两个性格鲜明而又形成对比的主题进行着呈示(Exposition)、展开(Development)和再现(Recapitulation),有时还会附有一小段结尾(Coda),如哲学观念,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对立和暂时的统一。 就像文学作品的开头,在主题的呈示中,有时通过小段引言,有时直接开门见山;只不过文学是通过文字,而音乐是通过音符呈现。呈示部分是将音乐主题呈现,确立音乐形象,并通过调的变化桥段,与主副题的对比,将乐思持续。 展开部分进入到乐思的发展变化与升华阶段,将呈示部的主题作富于动力的发展,利用音乐创作手段与风格进行各种组合和发挥,形式多样,以期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旋律、节奏与和声更加性格化。 再现部分即是呈示部分的再现,但绝不是之前的简单重复,其无论从强度和力度上都有所不同。 简单的结尾乐段有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散发出光彩与能量。 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段式、三段式或变奏曲等,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通常主题优美婉转,富于深情;装饰也更加华丽,妩媚动人。是交响曲抒发感情的中心段落。 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也有称诙谐曲的),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交响曲之父”海顿在其庞大数量的交响曲中,几乎都使用了小步舞曲,尽管有的不在第三乐章上。但毕竟小步舞曲速度缓慢,多少呈现出宫廷式的媚俗与平庸,贝多芬在此基础上推出谐谑曲体裁。应该说“小步舞曲”和“谐谑曲”在形式上是相同的,无论是强弱对比还是情绪变化,谐谑曲要比小步舞曲来得更为活跃而奔放,更加活泼、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 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起着与**乐章遥相呼应、相互平衡的作用。一般为快板或急板,内容与矛盾对立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终乐章的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赋格等。 以上四个乐章安排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乐章的安置顺序有时根据作曲家自己的意思来确定。海顿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有的作品将速度徐缓的慢板放在**乐章,如《第49交响曲“受难”》和《第88交响曲》;有的作品又将小步舞曲置于第二乐章,如《第44交响曲“悲伤”》;有的将急板放在第二乐章,如《第22交响曲“哲学家”》。直至后期,他才逐步将乐章的安置顺序按上述的顺序稳定化。 (一)交响曲如此多的“板” 作曲家除非要在自己的交响曲上强调些特别的内容,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少看到乐章上有实质内容的标题。我们看到乐章上标注的基本都是这个“板”或者那个“板”的演奏速度(tempo)与表情,如快板、慢板、急板等等。这些标出的“板”是作曲家告诉或提示演奏者要用多快或多慢的速度以及表情来演奏,原文通常是意大利文。我们在交响曲节目单与碟片上躲不开的也是这些“板”。当然,这些“板”译成中文,还能有助于听众略知一二;如果全是外文,而且是意大利文,听众可是一头雾水了。那么这些“板”究竟对听众欣赏交响曲有什么帮助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音乐速度的快慢与表情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也是决定音乐形象的关键。 我们听一段慢速的乐曲,总有抒情、沉思,甚至忧郁悲伤的感觉;而这样的乐曲,如果加快速度来演奏,我们的感觉会焕然一新:喜悦、欢快,甚至奔放。人是有机的共振体,人体内在的振动频率经常会受到周围各种声音的影响。每种声音都有它们各自不同的频率,当它们进入我们的身体时,就会和人体内在的振动频率发生联系。音乐速度不同,声波的振动频率也不一样,作用于我们身体时,谐和与否,会产生正反截然不同的情绪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同一部交响曲时,不同的指挥和不同的管弦乐团演奏的效果不一样,给人的感悟也不一样。当然,一部完整且具有感染力的交响曲是由多种音乐要素构成的,如旋律、音色、力度、和声、调式、曲式、配器等等,但速度与表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其实,我们看到的乐章上的速度大多与表情息息相关。通常的四个乐章,快、慢、缓、急总关情。我们看到的“板”不仅是速度的体现,还有表情与情感的表达,如,“庄板”指的是沉重的、严肃的感觉;“急板”更多强调的是热烈且奔放的情绪。当然乐章有时不标速度,直接标上表情,演奏者和听众都可一目了然。 速度与表情似乎已成了音乐上的“潜规则”:表达热烈、欢快等等情感与情绪,速度通常是稍快的;抒发忧郁、沉痛、肃穆、沉思、柔情等,速度是稍慢的;彰显舒展、甜美、优雅、诙谐、赞颂等,是中速的;宣泄奔放、飞翔、活泼、辉煌和高兴,则是急速的。我们可以通过速度来了解情绪,感受速度对音乐的表现。 交响曲在演奏时存在着音乐的二度创作问题,指挥家对于作曲家创作的交响曲,从认识、理解与感悟的角度亦不尽相同;尽管交响曲的乐章上标明了速度与表情,指挥家对作品的演奏处理与表现意图也是不一样的。指挥家对每部交响曲的处理,在尊重原创或前人演奏经验的基础上,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代表了某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人群的审美需求和表现能力。尤其,本真演奏与现代演奏常常处于争议之中。不同指挥家采用不同的演奏速度,本意都是试图体现作曲家的精神和创作意图。同样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柔的柔板,卡拉扬指挥用时16分,而切利比达奇却漫长至19分,而提倡“本真”的加德纳只用时12分;而这些速度的施用,无不调动着听众的情绪,又无不决定着交响曲的音乐形象,其结果是一样出色。如果我们在参照已标明的速度的基础上,认真对比各指挥家的演奏版本,我们获得的音乐形象将会更有灵性,更有魅力,更有深度,且更有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锐,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古典音乐发烧友。在研究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发表于报刊,创作并翻译多部音乐欣赏专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