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可望——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三辑)

包邮春山可望——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三辑)

¥82.6 (7.0折) ?
1星价 ¥82.6
2星价¥82.6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320124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6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73201249 ; 978-7-5732-0124-9

本书特色

 本书为“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文集。该论坛由王煜、陈晓露、赵俊杰三位青年学者发起,旨在举办国内历史时期考古领域青年学者研讨的高端平台。第三届由吉林大学主办,遴选了全国高校中各考古学重镇的多位优秀青年学者作为报告人,并邀请考古学界顶*学者作为评议人。文集共收录论文16篇,时代从汉代直至清代,包含整个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范畴,内容涵盖丧葬与礼制、□□与艺术、交通与交流、□□与人群、空间与建筑五个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为“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 (第三届) ”会议文集。共收录论文16篇, 时代从汉代直至清代, 包含整个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范畴, 内容涵盖丧葬与礼制、宗教与艺术、交通与交流、民族与人群、空间与建筑五个方面。

前言

 序

  □019年11月1日至11月4日,第三届历史考古青年论坛在吉林大学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9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古代史□□□的□4位青年学者代表参加了论坛,有□1位在大会发表了论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白云翔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张建林研究员和吉林大学的滕铭予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对与会代表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指导。现在摆在各位面前的这本文集,即是在第三届历史考古青年论坛发表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调整后编辑出版的。

  这本文集共有16篇文章,虽然数量并不算多,但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色。

  一、研究选题和内容的多样性。文集包括“丧葬与礼制”、“□□与艺术”、“交通与交流”、“□□与人群”和“空间与建筑”五个主题,研究对象包括了墓葬、城址、建筑、石窟寺、出土文献等,涵盖了历史时期考古的大部分领域。□□□涉及的年代自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到宋辽金元,有些讨论还涉及明清时期。从地理空间看,包括当时中原政权所辖疆域,也包括边疆地区和邻近地区,甚至还涉及中亚和北亚地区。研究的材料,有来自考古田野工作□□线的□新发现,也有属于“老问题、新研究”的对已有材料的反复咀嚼,从而提出新的认识。从研究的层次看,有些是很微观的个案分析,还有一些则是高屋建瓴式的宏观把握,更有一些研究是进行了理论的思考。

  具体到每一个研究课题,也体现出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以墓葬和城址、建筑为例。在以墓葬或墓葬出土材料为主的研究中,墓主人包括了社会普通成员和社会精英,以及高级统治者,其中既有建立一个地区某一历史阶段墓葬的编年框架的基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郭东珺: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年代分析》,四川大学索德浩:《四川“汉代土墩墓”研究》),也有通过与墓葬有关的遗存或重要墓葬的发现,对当时的埋葬制度与皇陵制度进行的思考(四川大学齐广:《汉代“神道”补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沈丽华等:《磁县北齐周超墓的发现与研究》)。对城址和建筑的研究中,有结合文献记载对古代城址进行的实地调查报告,为了解宋代平原地区城址的格□提供了新线索(中国人民大学王子奇:《山西省文水县城址调查札记》),也有根据画像中的建筑形象、建筑模型,以及发掘的建筑遗存,研究汉代的庭院建筑(吉林大学李亚利:《汉代庭院建筑信息解读》)。还有的研究是对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建筑构件——脊兽的名称、形制与源流进行了甄别和探讨(北京大学彭明浩:《走兽与蹲兽: 文献、图像与实物的矛盾与辨析》)。也有专注于石窟寺院的营造模式,进而讨论9至14世纪西州回鹘佛教石窟寺在营造方式上的发展与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夏立栋: 《西州回鹘佛教石窟寺院的营造》)。这些丰富多彩的研究,亦是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真实反映。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很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同认识。如对墓葬的随葬器物按类别进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通过各类器物在不同阶段数量的□化,揭示出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发展□化的规律(上引郭东珺文)。在对清代官式造鼓制度的研究中,不仅对文献记载、现存文物进行了收集和梳理,还引进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地方的传统造鼓工艺进行田野调查,从而阐明清代的官式造鼓制度(北京大学张剑葳等:《清官式造鼓制度初探》)。对汉代“式盘”类遗存的研究,一改过去主要偏重于术数方面的解读,通过对不同载体上的同类图像进行图像学研究,探讨汉代社会对宇宙观的表达(四川大学王煜等:《抽象宇宙:汉代式盘类图像的图式观察》)。对漠北出土的黠戛斯玉册残简不是拘泥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对其进行重新排列和解读,进而描绘出文献记载中阙如的9世纪黠戛斯与唐王朝关系的□化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孙昊:《宗藩玉册:9世纪唐与黠戛斯交通的一个侧面》)。还有的研究根据近年发现的金世宗年间皇家修建的祭祀长白山的神庙遗址,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记载的梳理与对比,对历史研究中尚无定论的长白山封祀行程路线,提出了重要的证据(吉林大学赵偌楠等:《金代长白山封祀补考》)。相类的研究还有通过对一个河流流域发现城址的位置、规模等进行综合考察,确认文献记载中的金代移里闵斡鲁浑猛安地望所在(吉林大学赵里萌等: 《金代移里闵斡鲁浑猛安地望考》)。如果进行换位思考的话,这类的研究似也可以称作是历史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新视角。

  三、对考古学“透物见人,以物论史”这一学术目标的追求。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终是要解释历史问题。文集中的很多文章并没有停留在对考古材料的基础研究上,而是努力地透过物而见人,由人而见社会,进一步看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如对汉代庭院的研究,作者就指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庭院,实际都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上引李亚利文)。有些研究通过对墓葬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人群的流动(上引索德浩文)。关于墓葬的分区研究,有文章提出对于汉墓的区域划分,不仅与墓葬本身所在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有关,而且还与汉初政治□□下的郡国分治,中央集权下州、郡、县等行政区划的设置密切相关(郑州大学朱津:《关于区域性汉墓研究的几点思考》)。通过对与南越国饮食文化有关的考古遗存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当时南越国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讨论了当地的生业模式、饮食文化,以及由其所反映的中原王朝与岭南的□□政权之间的政治关系等(中山大学周繁文:《考古学视角下的南越国饮食文化》)。可以说,考古学要追求“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学术目标,已经深深融入了青年学者的研究理念中。

  四、 对古代人们精神世界的探索。俞伟超先生曾提出考古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资料的分析层面上,更应该揭示这些物质文化创造者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在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青年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比较典型的是对汉代式盘类图像的研究,作者基于对可视化图像的解读,认为这类图像是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用抽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当时人们在观念中对宇宙模式的认识(上引王煜文)。这样的研究远远超出物质文化的层次,已涉及抽象、观念等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可以称之为考古学研究中的高端领域。

  五、全球化的视野。在全球史观日渐风行的当下,考古学研究要□□□□和地区的界限,在更广大的区域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是当前很多学者的共识。关于西州回鹘佛教石窟寺院营造问题的研究,虽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发现于高昌地区的相关遗存,但是作者在理清西州回鹘佛教石窟寺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后,将其放在9至14世纪中亚和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观察,指出其与当时中亚和北亚地区各个政权间关系的□化相关联(上引夏立栋文)。在关于佛教中大佛像的发生、发展,与王权政治的关系,以及从境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中,作者对中亚地区与佛教相关资料的娴熟运用和分析,不仅表现出作者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也表明出其所具有的国际化视野(中国人民大学陈晓露:《大像有形:从中亚到中国》)。对于在漠北发现的与黠戛斯有关玉册的研究,作者不仅讨论了9世纪时中原唐王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同时将这一问题放在欧亚东部大陆这一更大的范围内,去探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势力的消长与相互的制衡(上引孙昊文)。这些研究都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者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必将在世界考古学中逐渐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建立中国考古学者的学术地位,而这些也是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重要表现。

  由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大学几位8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者创办的历史考古青年论坛,其初心就是要为全国从事历史考古的青年学者们提供一个开拓视野、促进交流、检视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自□015年在四川大学、□01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到□019年在吉林大学举办,已经是第三届了,论坛已走过了□初的起步阶段,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机制和学术传统。在这个论坛上,可以看到青年学者积极地分享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是如此精彩纷呈,其中既有尊重学术传统、向前辈致敬之作,也有不循规蹈矩、向□□发出的勇敢挑战。同时也可以看到,青年学者们在与点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以及与会代表之间的互动中,也不断地碰撞出新的火花,触发新的灵感,得到新的思想和升华。由于这个论坛的主角是来自全国从事历史考古的青年学者,所以这个论坛总是带着青春的印记,洋溢着满满的朝气,我们衷心希望历史考古青年论坛能够坚持举办下去,希望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继续踊跃参加,因为在这个论坛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考古学的未来——正是春山可望,青年可期!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滕铭予

  □0□1年9月9日

目录

序 滕铭予(1)

丧葬与礼制

汉代“神道”补释 齐广(7)

四川“汉代土墩墓”研究 索德浩(15)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年代分析 郭东珺(36)

磁县北齐周超墓的发现与研究 沈丽华 李江(77)

清官式造鼓制度初探 张剑葳 高勇 马青龙(97)

□□与艺术

抽象宇宙:汉代式盘类图像的图式观察 王煜 康轶琼(133)

大像有形:从中亚到中国

——关于大佛像的几个问题 陈晓露(160)

交通与交流

宗藩玉册:9世纪唐与黠戛斯交通的一个侧面 孙昊(185)

金代长白山封祀补考

——以王寂诗《张子固奉命封册长白山回以诗送之》为中心 赵偌楠 赵俊杰(199)

□□与人□

关于区域性汉墓研究的几点思考

——以三河地区为例 朱津(□09)

考古学视角下的南越国饮食文化 周繁文(□17)

空间与建筑

汉代庭院建筑信息解读 李亚利(□35)

西州回鹘佛教石窟寺院的营造 夏立栋(□49)

山西省文水县城址调查札记 王子奇(□77)

金代移里闵斡鲁浑猛安地望考 赵里萌 文璋(□87)

走兽与蹲兽:文献、图像与实物的矛盾与辨析 彭明浩(□9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俊杰,1999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00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历史考古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与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宋元考古。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担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首席专家,承担吉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考古》考古与文物》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