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风俗史

1星价 ¥66.6 (5.2折)
2星价¥66.6 定价¥128.0
商品评论(24条)
ztw***(三星用户)

很大的一本书,内容很丰富,留着慢慢看

2024-11-26 17:40:15
0 0
ztw***(三星用户)

非常厚实而且内容详细有彩图!!!

2024-11-20 09:16:5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827505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0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16827505 ; 978-7-5168-2750-5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台海出版社出版

社会风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社会风俗史》是“文化传统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配套教材之一

全书在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着重介绍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兼具简要性与系统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依据史实,有理有据:本书严格遵守言之有据的撰述原则,每一风俗物象、事象及语言、情节都取材于正史、经书、子书

深层解析,特色鲜明:各章节之间互相参照,宁肯挂一漏万,而不面面俱到,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不提则已,提则说深说透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进行介绍,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风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目录

**章 服饰风俗

**节 人类服饰探源 / 001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 002

    一、头衣:冠、弁、冕、巾 / 002

    二、上衣 / 011

    三、下衣 / 016

    四、足衣 / 018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 022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 022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 022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 027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 033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 037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 042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 042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 046

第五节 妇女缠足 / 053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 053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 055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 056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 057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

      等级观念和角色心态 / 058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 060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 063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 064

第二章 饮食风俗

**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 066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 068

    一、主食 / 068

    二、副食 / 073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 079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 085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 085

    二、中国的茶道 / 087

    三、古今名茶 / 089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 091

    一、酒的流程 / 091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 095

第五节 饮食器具 / 103

    一、古代的炊具 / 103

    二、古代的饮食器 / 106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 111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 114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 115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 117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 119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 121

第三章 居住风俗

**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 123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 126

    一、四合院 / 126

    二、堂、室、火炕 / 127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 128

    四、墙和影壁 / 131

    五、卜宅 / 133

第三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 133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

      ——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 133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 135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 / 139

    四、床、帐、屏风、户帘 / 140

第四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 / 142

    一、庭院树果 / 142

    二、六畜 / 145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 / 150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 153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 / 153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 / 154

    三、睦邻择邻与中国人的邻里观念 / 155

    四、墨子、庄子的思想与中国人的

      家园保护意识 / 156

第四章 行旅风俗

**节 古代行旅之程 / 157

第二节 旅游的类型 / 162

    一、帝王巡游 / 162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 / 165

    三、商旅之游 / 170

    四、宗教之游 / 171

    五、民俗节日游 / 173

第三节 出行礼俗 / 175

    一、“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卜行、择吉 / 176

    二、祖道 / 178

    三、饯饮送别 / 180

    四、折柳送别 / 182

    五、赠别 / 183

    六、洗尘 / 184

第四节 徒行和行旅工具 / 185

    一、徒行 / 186

    二、行缠 / 187

    三、车 / 187

    四、步辇、肩舆、轿子 / 195

    五、船 / 198

    六、马、驴、骡、骆驼 / 201

    七、火车、汽车、电车、自行车、轮船 / 205

第五节 道路、旅店、长亭 / 206

    一、道路 / 206

    二、旅店 / 208

    三、长亭 / 210

第六节 中国行旅风俗观览 / 211

    一、停留在“国内”“海内”的旅行范围 / 212

    二、层次鲜明的旅游主体 / 213

    三、重收获和“天人合一”的旅游价值观 / 214

    四、行旅中感悟出的智慧 / 215

第五章(上)岁时风俗

**节 年、月、季和古代的历法 / 219

    一、年、月、季 / 219

    二、农历和阳历 / 222

第二节 一日之内的计时 / 224

    一、六十甲子 / 224

    二、日晷和漏刻 / 225

    三、十二时辰 / 227

    四、更和鼓 / 228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 / 230

    一、少昊氏以鸟名官 / 230

    二、七十二候 / 231

    三、二十四节气歌 / 233

    四、二十四节气与置闰 / 234

    五、二十四节气与三伏、九九 / 235

第四节 节气向节日的演变 / 238

    一、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239

    二、二至:夏至和冬至 / 253

    三、中国岁时风俗探析 / 263

第五章(下)节日风俗

**节 节日的由来和演变 / 266

第二节 除夕和元旦 / 269

    一、由元旦到春节的流变 / 269

    二、除夕 / 270

    三、元旦 / 277

第三节 元宵节 / 287

    一、元宵节的起源 / 287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 / 289

    三、吃元宵 / 292

第四节 清明节 / 293

    一、清明节探源 / 293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 / 296

第五节 端午节 / 304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 / 304

    二、天师符、五时图、五色丝、艾草、菖蒲酒、

      石榴花、雄黄 / 305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屈原 / 307

    四、角黍 / 309

第六节 七夕节 / 311

    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 / 311

    二、乞巧与看牛女相会 / 312

    三、曝衣晒书 / 314

第七节 中秋节 / 315

    一、中秋节的起源 / 316

    二、月宫的传说 / 318

    三、中秋月饼 / 321

第八节 重阳节 / 322

    一、重阳节的起源 / 322

    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 / 323

    三、重阳节的传说 / 330

第九节 传统节日点评 / 331

    一、教化万民的工具 / 332

    二、农业文化的印记 / 333

    三、阖家团圆的旋律 / 334

    四、自强不息的精神 / 336

    五、传统技艺的载体 / 336

    六、个体品格的陶冶 / 337

第六章 婚姻风俗

**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 / 339

第二节 婚姻媒介 / 344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 / 344

    二、指腹婚和童养媳 / 347

    三、收继婚 / 349

    四、入赘婚和典卖婚 / 350

    五、冥婚 / 353

    六、自由婚 / 354

第三节 婚 礼 / 355

    一、六礼 / 357

    二、合卺、拜舅姑、庙见 / 361

    三、两汉婚礼的变异 / 365

    四、催妆、餪女、拜堂

       ——婚礼的进一步演变 / 368

第四节 婚姻禁忌 / 370

    一、同姓不婚 / 370

    二、士庶不婚 / 372

    三、居丧不婚 / 374

    四、五不娶 / 374

    五、不露闺房之私 / 375

第五节 夫妇双方的地位 / 378

    一、夫妻比天地、君臣、父子 / 378

    二、夫为主人,妻为财产 / 379

    三、丈夫可纳媵妾 / 380

    四、夫可出妻、妇不得离婚 / 384

第六节 妇道和贞节 / 389

    一、贞节观念松弛的古代社会前期 / 389

    二、三从四德 / 394

    三、对烈妇的旌扬与贞节观念的树立 / 396

第七节 古今婚姻观念剖析 / 400

    一、生育型而非情爱型的婚姻价值选择 / 400

    二、社会型、家族型而非个人型的

      婚姻决定权 / 402

    三、道德、礼仪型而非法律、感情型的

      婚姻纽带 / 403

    四、终身型而非阶段型的婚姻存续观 / 405

第七章 生老风俗

**节 对新生命的呼唤 / 408

    一、祈子风俗 / 408

    二、胎教 / 414

第二节 幼有所长 / 417

    一、悬弧挂帨和弄璋弄瓦 / 417

    二、三日洗儿和满月 / 418

    三、百岁和周岁试儿 / 420

    四、十二生肖 / 421

    五、举子禁忌 / 423

第三节 踏上人生之路 / 425

    一、孩提、幼学、成童 / 425

    二、冠礼 / 427

    三、姓、氏、名、字、号 / 430

第四节 敬老养老 / 436

    一、暮年巡礼 / 436

    二、敬老养老 / 438

    三、生日和祝寿 / 440

第五节 养生和养性 / 444

    一、养生 / 444

    二、养性和座右铭、“忍” / 445

第六节 人生观念评析 / 447

    一、天地性,人为贵 / 447

    二、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沟通 / 448

    三、人生的乐和福 / 448

    四、君子以自强不息 / 450

第八章 丧葬分风俗

**节 灵魂不灭的迷惑 / 452

    一、丧葬礼仪的定型 / 452

    二、各民族葬法搜奇 / 453

第二节 丧葬礼仪 / 456

    一、初终、小殓、大殓、送葬 / 456

    二、讣告、奔丧、吊丧、赙赗、谥号 / 459

    三、棺椁、随葬品、坟墓、相墓 / 461

    四、祠堂、碑碣、石雕群 / 464

第三节 守 制 / 466

    一、虞祭、斋七、百日、周年、忌日 / 467

    二、孝服 / 469

    三、丁艰、丁忧和夺情 / 472

第四节 扫墓和祭祖 / 473

    一、扫墓 / 474

    二、祭祖 / 476

    三、焚黄 / 478

    四、神不歆非类与无后为大 / 478

第五节 丧葬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 479

    一、贵生恶死与中国人对死的忌讳 / 479

    二、厚葬久祀与祖先崇拜意识 / 480

    三、送终祭祀与对子女的投入 / 481

第九章 儒学风俗

**节 儒学的流程 / 484

    一、永恒的孔子、孔府与非宗教的儒学 / 484

    二、孔孟的儒学及其思想类型 / 488

    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天道系统 / 494

    四、宋明理学的宇宙天理 / 498

第二节 儒家的道德人格 / 499

    一、孔子的道德人格范式 / 499

    二、孟子对道德人格范式的完善 / 506

    三、孔、孟道德人格的价值特征 / 509

    四、君子与小人 / 512

第三节 儒家的孝道 / 524

    一、孝道的基本内容 / 525

    二、孔孟孝道的基本特征 / 536

    三、孝道的外延 / 541

    四、孝道的强化 / 544

    五、孝文化意识审视 / 559

后 记 / 561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秦永洲,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风俗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曾承担并完成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著有《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社会风俗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等20多部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