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46406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81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19464066 ; 978-7-5194-6406-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读者本书资料专业,观点鲜明,论述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文字精炼,可读性强。可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辅导读物,把党史学习教育继续推向深入。 全景展示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全面回顾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昂扬唱响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 深刻感悟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 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大决策 深入挖掘“每个历史坐标的当代回响”,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内容简介

" 《奋斗之路:1921-2021》是光明日报社按照中宣部部署,推出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120期大型系列报道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述评文章结集。本书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昂扬唱响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赞歌。系列报道通过行进式采访、文学化表达、知识分子视角,深入挖掘“每个历史坐标的当代回响”,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记者深入实地探访党目前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广泛采访老战士、老同志和党史专家,采访知识分子党员代表和青年学子,聚焦党目前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大决策等,报道刊出后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党史,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目录

**章

003 从开天辟地到百年风华

007 红船映初心 精神铸丰碑

011 **部党章的诞生

016 寻访红色史迹 感悟红色文化

020 威武“铁军” 北伐中坚

024 八一风雷 激扬时空

027 八七会议:历史在江城转折

031 秋收起义:拨正革命的航向

035 井冈星火 光耀神州

039 探访莫斯科“五一村”

042 在百色,感受红色基因孕育新发展力量

046 古田会议:军旗跟着党旗走

050 “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055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闪烁真理光芒的论断在这里诞生

059 回望“九一八”:民族危亡时,擎起抗战大旗

064 江西瑞金:从共和国执政预演到全面小康

068 西北革命根据地:用热血和生命写就史诗

073 湘江畔,敬仰向死而生的精神伟力

078 改变历史的三天——遵义会议在生死关头挽救中国革命

082 瓦窑堡:“人民共和国”的名字从这里响起

086 会宁会师:团结一致走向新的胜利

090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

094 平型关大捷:胜利号角从这里吹响

099 百团大战:“抗战中流砥柱”的有力注脚

103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

108 宋公堤岿然而立 新四军精神不朽

112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

117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凝聚全党共识的重要纲领

121 中共七大:把党的指导思想写在旗帜上

126 大别山,见证历史的转折

131 西柏坡:“赶考”出发地

135 三大战役:敢于决战敢于胜利的底气何在

139 香山岁月:为新中国擘画蓝图

144 渡江战役:将革命进行到底

148 南下干部: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15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中国民主政治揭开崭新一页

第二章

159 开国大典:新生的共和国 站起来的人民

163 从“狱中八条”看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168 解放海南岛:开我军渡海作战胜利先河

174 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78 成渝铁路:新中国建设史上**个奇迹

183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88 和平解放:掀开西藏历史新篇章

192 **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扬帆起航

197 “五四宪法”:新中国首部具有基石意义的宪法

201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人民当家作主落地生根

206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与时偕行

211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216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0 北大荒开发建设:铺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

225 十大建筑:汇聚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民力量

229 全运会:见证中国体育腾飞

233 大庆油田: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

239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244 “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249 “两弹一星”照亮民族自强路

254 三线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259 南京长江大桥:“天堑飞虹”见证自主创新伟力

264 重返联合国: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胜利

269 小球推动大球:汲取相向而行的智慧和力量

274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杂交水稻背后的粮食安全故事

279 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

283 科学的春风吹遍神州

第三章

289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时代变革的思想先声

294 “大包干”开启农村改革序幕

29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开启历史新时期

305 兴办经济特区:唱响“春天的故事”

309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从第二个历史决议汲取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智慧

315 走自己的道路 把建设引向胜利

320 一串明珠点亮改革开放前沿

325 “863”,中国高技术奋起发展的标志

330 把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36 海南建省:更大的特区 更大的“试验田”

340 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声锣响,中国资本市场大幕拉开

344 秦山核电站:奏响我国核电事业的报春曲

349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 泽被千秋

355 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36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子落而满盘活

365 从“211 工程”“985 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369 为大国复兴插上科教“双翼”

374 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379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84 抗洪抢险: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

389 西部大开发:新世纪的决策,新时代的格局

394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拥抱世界经济 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399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

404 南水北调,惠泽亿万人民

409 抗击“非典”:打赢同心抗疫人民战争

413 “神五”圆梦:翻开中国载人航天崭新一页

417 哲学社会科学:展现蓬勃气象,激扬时代精神

422 《反分裂国家法》:反“独”促统的重要遵循

4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大公约数” 画出“*大同心圆”

432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437 抗震救灾:万众一心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

442 京津城际铁路:开启中国“高铁时代”

447 从百年奥运梦到体育强国梦

452 新农保:让亿万农民老有所养

457 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奏响华彩乐章

第四章

465 伟大梦想引领团结奋斗

471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答案

477 八项规定: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作风建设

482 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引跑者

487 吹响全面深化改革号角

492 京津冀协同发展:瓣瓣同心 共绽华彩

497 长江经济带: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502 铭记英烈 砥砺前行

506 文艺工作座谈会:为新时代文艺创作锚定航向

51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

517 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522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障

526 “一带一路”倡议:时代之约 共赢之路 中国之诺

531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53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绘出美丽中国新画卷

541 乡村振兴: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546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551 一桥架伶仃 三地变通途

555 抗击疫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

560 嫦娥五号: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565 民法典:伟大时代的法治荣光

570 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恢宏篇章

附录

575 旗帜领航 再启新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述评


展开全部

节选

从开天辟地到百年风华 颜维琦 曹继军 1921年7月23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了——中国共产党**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进上海,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红色因子,探寻我们党如何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 潮涌 历史终将走到百年前那个夏日 1920年的上海,风云涌动。 这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头版登出了一条“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此白。” 100来字的广告,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所培养革命青年干部的学校,在党史上意义非凡。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都是外国语学社的学员。 也是在这一年5月,历经25天的辗转,毛泽东抵达上海,寓居哈同路民厚南里29 号(今安义路63号)。其间,他经历了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 毛泽东曾去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拜访当时正在与共产国际代表酝酿建党的陈独秀。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多年以后,毛泽东回忆:“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也是在这一年,29岁的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这年8月,《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印刷,首印1000册,很快售罄。9月旋即再版,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悄然蔓延。 次年盛夏6月起,包括毛泽东在内,来自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陆续来到上海,住进白尔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据史料记载,一大会议的多项筹备工作在这里完成。从博文女校步行至一大会址,不过100多米。 1921年7月23 日晚,望志路106号的石库门民居里,13 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在楼下厅堂围坐。灯光摇曳,中共一大在这里召开了。7月30日晚,会场闯进不速之客,*后一天的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7月23日只是一个寻常的夏日,会议没有见诸报章新闻,连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个纲领和决议的原始中文版百年来也始终未曾找到,目前我们看到的均译自俄文版和英文版。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微澜既起,大浪将成。一艘承载着信念、道路和梦想的大船即将从这里起航。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复比较、鉴别,*终找到和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同样是历史的必然。上海是中国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为集中的城市,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集中地,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的会集地。此外,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 80% 的印刷品在上海印刷,上海成为各种思潮的集中地。上海还有独特的城市资源,汇聚了现代政党领导社会运动的所有资源和条件。” 2021年,当我们穿行在上海,透过百年前的阳光,从遍布这座城市的红色遗迹,从浩瀚的文物文献,从党史专家、文博工作者的讲述中,寻访那个伟大的发端如何开始时,一个个年轻的身影越过斑驳的图片和文字抵达眼前,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也在身边蜿蜒汇聚。 如今,这个*初只有 50 多名成员的小党,已走过100年辉煌历程,发展成为世界上*大的政党;领航中国,走出积贫积弱,稳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也在用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精神,接续奋斗,持续创造着发展的传奇。 一大会址前的兴业路,浓缩了百年征程、百年跨越,从一条小马路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的道路。 根脉 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红色因子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他动情地说,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无数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触摸红色根脉,完成人生历程中的重大仪式,抑或只为完成一次近乎神圣的探望。 站在兴业路东望,隔着当年的贝勒路(今黄陂南路),是中共一大纪念馆。为迎接建党百年,2019年8月31日,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11月 17 日,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也暂停对外开放,启动百年来*为彻底的修缮。 2021年1月,记者探访了解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项目已完成结构封顶,进入装修阶段,将于4月底实现项目竣工,5月起试运行,7月1日前正式开馆。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告诉记者,按照新馆建设与旧址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纪念馆建成后,新老建筑将横跨兴业路两侧,形成开放式、街区式博物馆。“届时,更多的人能感受融入城市肌理的红色因子。”徐明说,中共一大纪念馆将以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馆展厅为主要展览展示空间,全面系统展示建党历史、讲述建党故事、阐释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 记者探访了位于淮海中路1834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文博工作者们正在为新馆的展陈忙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王长流把这份工作看得很重:“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每天都怀着敬畏之心,每一次打开、查看,都非常小心。这段历史太厚重了,一定要在我们的手上保护好、传承好。” 1989 年出生的赵嫣一,从复旦大学文博系毕业后就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枯燥,这位爱笑的姑娘却乐此不疲:“和这些红色文物近距离接触,时常会被一些微小的细节打动。哪怕是一个印章的位置变化,里面也有不一样的动人故事。” “其实,我们都是这座‘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宋依璇说。她思考的是,超过 12 万件的馆藏已开发和挖掘的还太少,让红色历史“活”起来,还能做些什么。她希望用“微小”的红色文创来推动“宏大”的红色文化传播。 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现共存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它们是连接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的时代印记。 “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自 2016 年 7 月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一大批革命文物焕发新生,一大批文艺作品深入人心,上海“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2021年1月4日,新年的**个工作日,上海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6 项民心工程部署推进。上海市委将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纳入民心工程之列,要让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作为初心始发地的上海深知,红色,是这座城市*鲜亮的底色。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红色传统,是一座城市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也是这座城市保持蓬勃朝气的强劲动力源。 (2021 年 1 月 19 日)

作者简介

本书由光明日报社编写。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作为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光明日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和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光明日报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在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推动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