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装里的多彩贵州

盛装里的多彩贵州

1星价 ¥38.0 (5.5折)
2星价¥38.0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8883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06888356 ; 978-7-5068-8835-6

本书特色

贵州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记录大部分依托妇女手中的针线,染织绣成各种特定的图案,留在可以轻易转移的衣物上,让这些本民族的历史,化成一种文化符号,穿在身上,世代相传,永不丢失。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贵州“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2016年开馆以来的展陈品为载体,按照贵州九个市州代表性服饰为章节,展现了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了“五彩黔艺”近五年展览的时代记录。在展馆即将搬迁的遗憾中,以纸媒为介,唤起人们对这批藏品的珍贵回忆。在新馆展陈中,会陈列更多未展出的藏品,犹如翻书,一页一章,一展一题,把沉睡在库房里的藏品逐步唤醒。

目录


**章 贵阳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001

第二章 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013

第三章 安顺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11

第四章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35

第五章 毕节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63

第六章 六盘水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97

第七章 铜仁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13

第八章 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21

第九章 遵义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227


展开全部

节选

名称:贵阳乌当下坝苗族旗子领式贯首女套装 时代:约1980年 馆藏:W.1732 主要流行于贵阳、清镇、龙里、修文等地,以贵阳乌当下坝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围腰、头帕组成。妇女发式为绾髻于顶,用约十八米长的青布头帕呈人字形交叉缠成盘状。盛装时上衣为青布旗子领式贯首衣,后背、双袖挑花,布贴方块纹、卷草纹等图案,图案间钉梅花银泡,并以醒目的蓝色镶边突出双袖、胸襟花块。下装为青布贴布绣缀花拼接成百褶裙,另有蜡染和彩布混合的围腰。苗族贯首服是人类早期服饰款式的遗风,穿着时从头往下套,因而得名,分为无领式、翻领式和旗子领式三种,此款为旗子领式。相传该支系苗族女子双袖、胸襟上的方块图案象征祖先蚩尤九黎的符号。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为了避免战乱,易于识别,以苗族祖先蚩尤九黎作为民族标志,既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又起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名称:贵阳花溪苗族无领挑花贯首女套装 时代:约1990年 馆藏:W.1731 主要流行于贵阳市花溪区、平坝马场等地,以贵阳花溪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前围腰、后围腰、背牌、头帕组成。上衣为家织平纹青布无领贯首服,双袖、前胸、后背及后衣下摆挑绣几何纹屋架花和麦穗花。其形制是将一整块布折成衣胸、衣背两大片,然后在对折处剪开为领口,再将两块布边连缀成了衣身,下装为青布百褶裙,裙前系挑花几何纹和花纹前围腰,裙后系挑花飘带围腰,头帕为织锦宽花带。另有方形挑花背牌,背牌花带交叉于胸前。苗族贯首服是人类早期服饰款式的遗风,分为无领型、翻领型和旗子领型三种,贵阳花溪苗族女套装多为翻领型,此款为无领型。盛装时,头插七八根银簪子,并戴银头花。 名称:贵州台江苗族破线绣对襟女套装 时代:约1980年 馆藏:W.1749 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镇远、施秉等地,以台江施洞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 围腰、头帕等组成。上衣用亮布制作,双袖、肩部、前襟主要是刺绣和织锦工艺,施洞地 区盛装以红色和蓝紫色为主,绣法以破线绣和数纱绣居多。图案以当地流传的苗族古歌中 传唱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还有各种变形的鸟、蝴蝶、龙、象等,其中破线绣绣工精 湛,被誉为苗绣中*精美的刺绣之一,下装为用亮布制作的百褶裙。不穿戴银饰时,配织 锦围腰和织锦头帕。该套装多为未婚女子的盛装,配双龙抢宝银头饰、银头花、绞丝银项 圈、龙项圈、银手镯,衣服饰银衣片,脚穿绣花鞋,冬天时还有袖笼。 名称:雷山西江苗族绉绣对襟女套装 时代:约1980年 馆藏:W.2160 主要流行于贵州雷山、台江、凯里等地,以雷山西江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飘带裙等组成。上衣为家织青布对襟衣,双袖、门襟、肩部红底蓝、绿绉绣关于久保的故事及花草纹,并饰亮片。下装为青布百褶长裙,长裙外还有刺绣飘带裙,共27根飘带,飘带一般为单数,可根据人体胖瘦决定飘带数量,每根飘带又由五个部分连接而成,使用双针绣、打籽绣等工艺绣的各种动物纹、花纹,所有图案不重复,甚是精致。双袖上用辫绣工艺绣有龙纹和人纹,图案是苗族古歌里清水江一带龙船节的来历,即久保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清 水江里有条恶龙,它吃掉了保公的儿子久保,保公愤而杀死恶龙,为民除了害。恶龙灵魂幡然悔悟,托梦给人们依龙形制舟,每年五月举行竞渡,以保风调雨顺。从此清水江边的苗族都会过每年一度的传统龙舟节。女子盛装参加龙舟节,头戴大银角、银头花、银帽、银梳、银项圈、银锁牌、银手镯,衣服上饰银衣片。该上衣制作时间大约在1970年,飘带裙制作时间大约在2000年。 名称:凯里舟溪苗族板丝绣对襟女套装 时代:约1990年 馆藏:W.1738 主要流行于贵州凯里、丹寨、麻江等地,以凯里舟溪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围腰、头套、袖笼等组成。上衣为褐色缎面大袖对襟衣,双袖红、绿相间板丝绣象征宇宙天体的神秘图案。下装为青布两片式百褶短裙,围腰与上衣花式相同,下摆饰蚕丝绸彩条流苏。另有插针绣月季花黑绒布作底的头套和蓝色纯棉底的袖笼,饰银泡的背饰带。两肩和围腰,多用红色丝绸为底,以染成黄、蓝、绿等平面茧为原料剪成各种图案,再以马尾绣为框钉缝成边,形成太阳纹、牛角纹、铜鼓纹、十字纹等。盛装时,女子戴银抹额、银头花、银梳、银项圈,衣上饰银衣片、银腰带等。 名称:台江革一苗族三角堆绣交襟女套装 时代:约1980年 馆藏:W.1763 主要流行于贵州台江、凯里等地,以台江革一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绸缎头帕等组成。妇女穿着常服时,头包藏青土布头帕,帕上常绣花饰,上衣为红色绸缎交襟服,衣领、前襟、双袖布堆绣鱼纹、鸟纹、方块纹,后背上方布堆绣八鱼合欢图,下方三角堆绣两只栩栩如生的锦鸡,衣左右及下摆锦缎饰之。下装为红、黑、青、蓝绸缎相间的百褶裙,裙下摆饰锦缎。台江革一的堆绣是苗族刺绣中极其复杂且耗工耗时的技艺之一。制作前要先将绸缎染成各种颜色,剪成小长条,再折成带尾三角形,大图案的可以先剪纸,将剪纸贴在绣布上,根据纸花图案由里向外堆叠,每堆一个三角形就要在三角形的**缝钉一针,在三角形底部堆叠处再缝钉一针,固定成型后不断堆叠拼成各种几何纹或动物图案,然后再将绣片缝钉在衣服特定的位置上。盛装时,女子戴银项圈、银胸饰、银花帽、大银角,衣服饰银衣片。 名称:黄平重安江亻革家蜡染对襟女套装 时代:约2000年 馆藏:W.1735 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县境内,以黄平重安江沿岸的村寨为代表。该套装由上衣、百褶裙、围腰、头帕、绑腿等组成。上衣为蜡染对襟衣,双袖、后衣下摆彩线挑绣几何纹,左右门襟及后背蜡染铜鼓纹和卷云纹。下装为青布百褶短裙,裙子的二分之一处缀蜡染镶红色织锦彩带褶皱裙边。另应配有蜡染围腰、蜡染红缨帽、绑腿和织锦带。妇女绾髻于顶,外戴红缨帽。亻革家自称是上古传说中射日英雄后羿的后代。黄平重安江亻革家蜡染因其线条流畅、表现手法细腻,在贵州蜡染中颇具代表性,图案以变形的蝴蝶纹、鸟纹、缠枝纹和铜鼓纹居多,表现了亻革家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繁衍子孙的殷切希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