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医护理(第5版)(中职护理)

中医护理(第5版)(中职护理)

1星价 ¥22.3 (5.6折)
2星价¥22.3 定价¥3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48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0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030704894 ; 978-7-03-070489-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使用,也可作为临床技能培训教材使用。涵盖**护考考点,内容全面升级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创新教材之一,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与腧穴、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中药与方剂、中医养生与防治(护理)原则、中医护理常识、中医适宜技术、常见病的护理及实训指导。语言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在编写体例方面,以案例问题为导引,以医者仁心模块树德,以链接为拓展,考点标注明确,每章有自测题(配有答案),方便教与学。 本教材可供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使用,也可作为临床技能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1节 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1
第2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4
第1章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1节 阴阳学说 7
第2节 五行学说 10
第2章 藏象学说 15
第1节 脏腑 15
第2节 精、气、血、津液 26
第3章 经络与腧穴 33
第1节 经络 33
第2节 腧穴 41
第4章 病因病机 49
第1节 病因 49
第2节 病机 56
第5章 诊法与辨证 60
第1节 诊法 60
第2节 辨证 72
第6章 中药与方剂 80
第1节 中药基础知识 80
第2节 方剂基础知识 94
第7章 中医养生与防治(护理)原则 102
第1节 中医养生 102
第2节 防治(护理)原则 104
第8章 中医护理常识 110
第1节 生活起居护理 110
第2节 情志护理 113
第3节 饮食护理 115
第4节 康复护理 119
第9章 中医适宜技术 122
第1节 针刺护理 122
第2节 灸法护理 127
第3节 推拿护理 130
第4节 拔罐护理 134
第5节 刮痧护理 136
第10章 常见病的护理 140
第1节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 140
第2节 中医外科常见病护理 145
第3节 中医妇科常见病护理 147
第4节 中医儿科常见病护理 151
实训指导 155
实训1 诊法训练 155
实训2 常用中药识别与中药煎煮法 156
实训3 针刺、艾灸、拔罐操作方法 157
实训4 推拿、刮痧操作方法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61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162
展开全部

节选

绪 论 中医学,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 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及疾病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对人体辨证,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实施护理,以预防疾病、促进健 康、减轻痛苦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1节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医考仁心 人民英雄——张伯礼 2020年1月下旬,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国家医疗与防控高级别专家组赶赴武汉实地考察,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72岁的张伯礼院士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的中医医疗团 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这是由中医医疗团队整体接管的**家方 舱医院。张伯礼院士深入病区察看病患,亲自拟方,指导临床一线合理用药,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2020年8月11日,张伯礼院士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中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 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古代医护同源,即医、药、护一体,中医护理虽未形成独立 的专业,但中医护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一、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古代医药学家积累了丰富的 医药学知识,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这四部著作被后世称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基本确立,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成书于春秋战国 时期,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该书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 关系,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还记载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 护理、饮食护理、养生康复护理、预防护理(治未病),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等护理技术。 《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形成,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相传系战国秦越人(扁鹊)所撰。该书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 和治法等,尤其是在脉诊、经络、命门和三焦等方面的论述。 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是我国**部 临床医学著作,*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在服药护理方面,对煎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 服药后观察反应及饮食禁忌都有具体的介绍,还记载了多种用药护理的方法、急救护理的措 施及饮食宜忌。该书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 的药性理论;并根据药物的养生、治病及有无毒性等特点,分为上、中、下三品;还提出单 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药物七情配伍理论;另外,明确了 “治寒以热 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书中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水银治 疥疮等,均是世界药物学史上*早的记载。 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二、魏晋隋唐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涌现出众多名医、名著, 治疗疾病的方法逐渐形成以针药为主、以护理为辅的局面。 1.《脉经》为晋代王叔和所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诊脉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脉学理 论发展的基础,是我国**部脉学专著。 2.《肘后备急方》为晋代葛洪所撰,对各种急证、传染病及内、外、妇、五官、精神 和骨伤各科病证都有论述。书中*创了口对口吹气法抢救猝死患者的复苏术,对创伤大出血 的患者提出了禁食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活动与情绪波动等护理内容。 3.《针灸甲乙经》为晋代皇甫谧所撰,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第 一部针灸学专著。 4.《诸病源候论》为隋代巢元方等所撰,是我国**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5.《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唐代孙思邈所撰,详细记录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 床各科的理、法、方、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书中*创了 “葱管导尿术”,这是世界上 *早的导尿术,标志着护理技术日渐成熟;该书还记载了蜡疗法、热熨法和换药术等中医护 理操作技术。 大医精诚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医德“诚”和医术“精”,开创了 中国医学伦理学先河,弘扬了中医医德风范和医学学术思想,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德规范。“凡 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 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 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 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中医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小儿药证直诀》由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所撰,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从生活起居、饮食、用药及喂养等方面论述小儿的护理方法。 2.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学术争鸣,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等医家 所创学派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后世尊为“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提倡“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2)李杲:创立了 “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善温补 脾胃,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3)张从正:主张治病应当*先以驱邪为要务,认为“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 三法,故后世称之为“攻邪派”。 (4)朱震亨:创立了“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 方药,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金元四大家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 善,临床各科辨证技术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说理论迅速发展。 1.《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珍所撰,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共载药1892种,丰富了 世界科学宝库。该书对药物做了详细记载,也对人体生理、病理、症状、卫生预防及疾病护 理方法等都做了正确的叙述。 2.《景岳全书》由明代张景岳所撰。张景岳在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等方面的学术观点 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3.《温疫论》由明代吴又可所撰,是一部传染性热病专著。吴又可提出了传染病的病 因是一种称为“戾气”的致病物质,创“戾气”学说,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人。 4.《温热论》由清代叶天士所撰,他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 了“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做出重大贡献。 5.《温病条辨》由清代吴鞠通所撰,他创立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 证一纵一横,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五、近代及现代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中西方文化出现碰撞与交融,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 现新旧并存的趋势。由于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不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中西医双方在学术上 逐渐沟通。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倡中西汇通,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成为中西医汇通派 的代表人物。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医理、临床各科病证及治疗用药各方面,均 大胆地引用中西医理互相印证,创造性地将中西药物并用,对后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各地成立了 中医学校、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上任 何时期。 第2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临床实践 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施护)。 一、整体观念 案例绪-1 张某,女,23岁。舌肿胀疼痛2天。患者近期工作压力较大,近2日舌尖起芒刺、溃疡,纳食差、 眠差,心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查体:舌红绛,舌尖芒刺、溃疡各一处,苔薄黄,脉细数。 问题:患者的各种症状是否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为什么? 中医学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 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 认为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贯穿于中医学的 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中,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 导思想。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结构上不可分割。 生理上,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及四肢百 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结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的统一体, 并通过气、血、精、津液的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一小肠一面一舌一血脉一汗 液,构成心系统。 病理上,机体脏腑之间、气血精津液之间相互影响。脏腑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应 于体表、组织或官窍;体表、组织或官窍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脏腑之间亦可以 相互影响。如心火旺盛,则舌尖红,甚至舌体生疮、口腔糜烂,心火下移于小肠可见尿赤、尿急和尿痛等。 诊断上,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做出 正确的诊断。中医采用“察外知内”的方法,也是基于整体观念的思想。如见舌尖起芒刺、 小便短赤,多见于心火亢盛。 治疗上,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在其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如清泻心火,可以用导赤散,使心火从小便而出。 (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生活 在自然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寒暑及昼夜 晨昏的交替及地域的差异等。 自然界的生物会随着四季更替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适应性变化。如人体的 脉象会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病理上,如慢性咳嗽多在冬季加重,哮喘多 在季节交替时期发作,关节疼痛等常在寒冷或阴雨天气时加重。 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人体阳气随之有着生、长、衰、人的规律,白天趋于体表,夜间 潜于体内。如一般病症多为白天较轻,傍晚加重,夜间*重。 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及生活习惯各异,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从而形成不同区域 人的体质差异。如东南易湿热,西北易燥寒。 因此,中医治疗学中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在养生学中,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四 时气候变化,以达到避邪防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三)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处于社会环境中,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婚 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可以弓丨起人体功能的变化。 社会安定、人际关系融洽,利于怡悦精神,身心健康;反之,社会动荡、家庭纠纷、 亲人亡故、邻里不和或同事间关系紧张等,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