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5338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6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030533883 ; 978-7-03-053388-3
内容简介
《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第四版)》以全面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完善个人终身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所需技能为目标,培养查询获取、评价筛选、保存管理、交流共享、分析创新信息,以解决学习、生活信息问题的能力,帮助读者遵守合理使用信息资源的道德规范,优化信息行为,激发信息敏感度,以适应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需求和个人发展。
《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第四版)》由意识观念篇、渠道工具篇、应用方法篇、创新利用篇四部分构成,从观念、知识、工具、方法、利用五个层面夯实查询获取信息、评价筛选信息、保存管理信息、交流共享信息、分析创新信息五类能力培养,形成面向公共普识教与学的科学方法体系。
目录
意识观念篇
第1章 揭开信息的面纱 1
1.1 什么是信息 1
1.1.1 信息的内涵 1
1.1.2 信息观念 2
1.2 信息长啥样 5
1.2.1 多样传播的信息源 5
1.2.2 千姿百态的文献 7
1.3 我们应该怎么做 15
1.3.1 泛在学习与信息素养 15
1.3.2 信息意识与信息行为 17
1.3.3 个人知识管理 20
1.3.4 信息权利与信息义务 23
思考题 26
互动题 26
渠道工具篇
第2章 查询获取信息 27
2.1 利用图书馆获取 27
2.1.1 图书馆职能与服务 27
2.1.2 图书馆资源及特藏 29
2.1.3 获取方式及典型应用 30
2.1.4 学科信息门户 33
2.2 利用注册账号获取 37
2.2.1 获取文库网站资源 37
2.2.2 获取数据库的个性化服务 39
2.2.3 创建个人数字图书馆 39
2.3 利用开放获取 42
2.3.1 什么是开放获取 42
2.3.2 OA期刊 43
2.3.3 OA仓储 47
2.3.4 预印本 49
2.3.5 网络课程资源 51
2.3.6 学会协会及信息服务商资源 56
2.4 利用咨询问答获取 56
2.4.1 虚拟咨询服务 57
2.4.2 问答网站 59
2.5 利用政府网站获取 62
2.5.1 政府网站的特点 63
2.5.2 利用政府网站可获取的信息 63
2.6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 67
2.6.1 搜索引擎的类型 68
2.6.2 典型资源:百度 71
2.6.3 典型资源:搜狗 74
2.6.4 典型资源:百度学术搜索 76
2.6.5 典型资源:MetaCrawler 79
2.7 利用数据库获取 80
2.7.1 数据库的类型 80
2.7.2 数据库的功能及特点 83
2.7.3 典型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88
2.7.4 典型资源:CNKI中国知网 92
思考题 99
互动题 100
应用方法篇
第3章 评价筛选信息 101
3.1 评价优化获取过程 101
3.1.1 分析需求提取检索词 101
3.1.2 检索工具的选取 106
3.1.3 检索途径的选择 108
3.1.4 检索技术的选用 110
3.1.5 限定条件的选取 117
3.1.6 让检索结果随需改变 118
3.1.7 检索获取的共性技巧 120
3.2 评价筛选信息 121
3.2.1 相关性评价筛选 122
3.2.2 可靠性评价筛选 126
3.2.3 先进性评价筛选 127
3.2.4 适用性评价筛选 129
3.2.5 时效性评价筛选 130
思考题 132
互动题 132
创新利用篇
第4章 保存管理信息 133
4.1 保存信息 133
4.1.1 保存信息的工具类型 133
4.1.2 云存储 135
4.1.3 网盘 136
4.1.4 典型应用 136
4.2 整理信息 137
4.2.1 整理信息的类型 137
4.2.2 整理信息的方法及应用 138
4.3 信息管理工具 146
4.3.1 文献管理工具 146
4.3.2 典型应用:CNKI E-Study 146
4.3.3 典型应用:NoteExpress 149
4.3.4 笔记类管理工具 151
4.3.5 EverNote印象笔记 152
4.3.6 为知笔记 154
4.3.7 知识管理工具与平台 154
思考题 156
互动题 156
第5章 交流共享信息 157
5.1 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157
5.1.1 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含义 157
5.1.2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交流 158
5.1.3 基于社交媒体的信息交流共享 160
5.2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与共享 164
5.2.1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变革 164
5.2.2 网络学术信息交流共享的途径 166
5.2.3 典型资源:网络学术社区、论坛 169
5.2.4 典型资源:微博学术信息与学术博客 172
5.2.5 典型资源:学术类微信、客户端 174
5.2.6 典型资源:网络出版 177
思考题 183
互动题 183
第6章 分析创新信息 185
6.1 文献信息分析 185
6.1.1 比较分析方法 185
vi 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
6.1.2 归纳分析方法 186
6.1.3 引文分析方法 187
6.1.4 文献计量法 189
6.1.5 数据库分析:CNKI与万方 189
6.1.6 搜索引擎分析:百度学术 199
6.1.7 文献管理软件分析:NoteExpress和EndNote 199
6.2 互联网数据分析 202
6.2.1 搜索分析:百度指数 203
6.2.2 微博分析:微指数 205
6.2.3 微信分析:微信指数 207
6.2.4 电商分析:阿里指数 208
6.2.5 咨询公司分析:艾瑞咨询 209
6.2.6 舆情分析:新浪微舆情 212
6.2.7 网站分析:百度统计 214
6.3 创新信息 215
6.3.1 创新思维方法 215
6.3.2 奥斯本检核表法 216
6.3.3 思维导图 219
思考题 226
互动题 226
参考文献 227
节选
意识观念篇 第1章 揭开信息的面纱 【学习目标】 了解信息的内涵及作用; 了解不同传播形式的信息源; 熟悉不同加工程度的文献类型及特点; 掌握不同出版形式的文献类型及特点; 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及其与泛在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关系; 掌握基于查询信息的问题解决行为的特点; 熟悉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权利及应履行的信息义务。 1.1 什么是信息 1.1.1 信息的内涵 1. 信息的定义 信息广泛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万象纷呈的现代信息海洋中,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信息财富,提升社会素质,推动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深入了解信息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利用信息。 对于信息这个具有多重属性的重要概念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对信息内涵的不同界定。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从通信系统理论的角度把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东西,控制论专家N 维纳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信息是事物本质、特征、运动规律的反映。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信息理解为人类社会中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并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多种形式出现。 一般地,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信息是指发生源发出的各种被接收体所接收、吸取、利用的信号及其所表示的具体内容的统称,不仅包括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消息交流,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组织与社会间的各种交流,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信号交换和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之间的交流作用。狭义上的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目的收集起来的经过加工整理后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文字、公式、方法、图形、数据等知识元素的总称。 现代信息的重要属性及发展方向是数字化与可数字化,信息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则产生了知识。 2. 信息的特征 信息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变化及其特征的反映,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表征。一般而言,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普遍性。信息伴随着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人类思维而普遍存在,并随事物的运动而运动,即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无信息的真空存在。 (2)可传递性。信息一方面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借助于一定的信道进行传递;另一方面人们要获得、感受或接收信息,必须依赖于信息的传递。 (3)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载体才能存在、存储和传递,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4)可共享性。信息通过传递扩散后可供人们共同享用。 (5)可转换性。信息可以由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6)时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信息既然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映,对于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信息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信息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才有存在的价值。 1.1.2 信息观念 信息用户科学地认识信息的内涵、作用,明确信息利用价值与意义,维护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观念称为信息观念。根据信息利用过程实施所应具备的信息观念,可将信息观念分为信息资源观、信息财富观、信息伦理道德观和信息交流观等。 1. 信息资源观 信息资源观指认识信息、物质、能量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资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树立信息多源的观点,明确信息作为资源对信息利用和服务主体的要求,明确信息作为资源其价值有待挖掘的观念,而信息技术是信息资源开发的推动力。从狭义角度理解,信息资源由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三部分组成,三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显示价值。进入21世纪,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以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不仅表现为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且表现在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向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以及政治领域渗透,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拓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生存方式。*重要的是,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将这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称为知识经济,知识开发能力成为企业甚至国家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财富拥有的保障。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同属于经济资源范畴,它们共同拥有资源的一般特性,同时,信息资源本身又具有一些与物质和能量资源不同的特点。 (1)共享性。信息资源可供多人同时使用,且共享可使其价值增值。 (2)非稀缺性。信息资源可反复为不同消费者使用而其信息量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成本的降低而得到提升,信息可被无穷地创造出来,而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 (3)对象的选择性。不同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对象具有不同的价值,同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使用对象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信息资源的利用一定要选择对象,使特定信息资源与特定对象相联系。 (4)驾驭性。信息资源具有驾驭物质和能量资源的能力。尽管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但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赖于信息资源,三类资源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信息资源。 2. 信息财富观 信息财富观是指信息利用与服务主体要树立“知识=财富”的信息分配观、价值观,并主动地成为高知识、新知识资源的拥有者与开发者。 人类财富观在三个经济时期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时期,以土地为核心形成了农业价值观和货币财富观;工业经济时期,以股份和股票的拥有量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亚当 斯密的物质劳动观、西斯蒙的福利财富观和李斯特的生产力财富观;知识经济时期,信息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信息社会价值的增长通过知识实现的特点促使人类财富观由“信息财富观”取代“物质劳动财富观”。 信息资源成为财富的象征,首先表现在信息资源可优化生产力要素(科技成为**生产力,其通过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生产工具的更新和对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宽使科技对生产力的渗透呈指数级增长),同时,生产中信息资源的投入可促进其他资源增值,并且通过生产信息产品,提供信息服务能直接创造财富。 知识经济培育着新一代巨富,孕育了“知识=财富”新分配观念的诞生,同时社会不仅给无知识者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给低知识者和旧知识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的竞争,而高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即更加激烈的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人与各种自然的竞争,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一种素质,一种个人获取、学习、创新知识的能力与素质,即信息素养。 3. 信息伦理道德观 信息伦理是指在信息活动中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和伦理规约,是信息主体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和伦理规范。从主观上讲要遵循个人信息道德,客观上讲要遵循社会信息道德。信息伦理道德观是指信息利用与服务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循相应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如不得剽窃他人成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自觉抵御违背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健康的个人信息道德促进健康的社会信息道德伦理的建设。 从信息伦理构成要素上看,作为一种道德现象的信息伦理主要包括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和信息道德活动三个基本要素。信息伦理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 (1)信息道德意识是信息伦理结构内容的**个层次,它是信息道德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与信息活动相关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是该层次所涵盖的内容。 (2)信息伦理的调整对象是围绕信息活动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关系。信息道德关系是其第二层次,这种关系建立在一定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是以一定信息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包括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它通过大家认同的信息道德规范和准则来维系。 (3)信息伦理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信息道德活动即是信息伦理的第三个层次,主要包括信息道德行为、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评价和信息道德修养等。信息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信息交流中所采取的有意识的、经过选择的行动。引导信息道德行为的信息道德意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首先是通过信息道德教育获得的,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伦理社会运行的实际过程,是信息伦理建设和社会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道德教育实施效果的状况会直接影响信息道德行为的优劣。根据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对人们的信息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即为信息道德评价。而信息道德修养则是人们对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 总之,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信息道德活动是信息伦理一个相对活跃的层次,它主要体现在信息道德的实践。对信息道德现象来说,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和信息道德活动三者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规定、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 网络环境下常常有违反道德的情况发生,一类是犯罪,包括破坏他人网上信息安全、独享,如计算机“黑客”入侵,或是有组织的犯罪、工业间谍,或是对国家产生威胁;一类是影响他人网上生活,影响网络整体使用效率,如个人隐私权被侵犯,不道德的信息垄断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发送网络垃圾邮件,或在网络世界中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滥用自己的权利,形成网络无政府状态。 因此,信息的伦理建设对其构成的三个方面均提出了要求:信息创造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造健康的信息内容,使信息能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信息服务者应对信息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有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对所提供的信息要保证其准确无误,在工作中注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用户提供二次、三次信息;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要加强信息法律、信息工作原则、信息政策等方面的学习,给自己增强约束力,抵制信息污染,杜绝信息传递的不正当渠道,使信息活动合法化、规范化。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信息伦理道德原则有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互动阅读1-1】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思考及讨论:网络信息利用中我们应遵循哪些信息伦理道德? 4. 信息交流观 信息交流观是指树立信息交流无所不在的观念,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观,就是要认识到有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借助通信工具与传统媒介的信息交流存在,更有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交流存在。 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流观要求,在遵循交流真实性的原则下,在客观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促进交流的高自由度、高时效性和多元化,让网络和非网络相互补充,使信息交流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换句话说,就是信息交流的主体,无论是在网络还是非网络环境中均应当自觉以道德自律,以公众立场和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行为。 树立良好的网络信息交流观要在网络学术信息交流中对科学交流行为起指导作用,既要遵守网络学术资源利用的规则,坚守信息道德合理利用资源,又要尽个人能力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原创作品,把信息和观念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受众,主动分享个人经验和促进隐性知识的利用,能够通过通信技术与同行、同事、同学、同伴、专家、教师,甚至是其他不知名的网友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并对开放获取的推广应用起积极作用。 网络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E-mail)、即时消息(如QQ、MSN)、个人网页、博客(Weblog、BLOG)、聊天室、电子公告板(BBS)、讨论组、邮件列表、视频会议等。 1.2 信息长啥样 1.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3.6¥48.0 -
落洼物语
¥8.7¥28.0 -
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读
¥19.1¥53.0 -
中医基础理论
¥50.7¥59.0 -
北大人文课(平装)
¥13.9¥45.0 -
宪法-第二版
¥12.2¥29.0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二版
¥57.8¥68.0 -
EPLAN电气设计
¥29.9¥39.8 -
闯进数学世界――探秘历史名题
¥21.3¥32.8 -
企业法务教程
¥34.8¥49.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8.2¥26.0 -
金融学
¥29.9¥49.0 -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
¥31.9¥49.0 -
三国史
¥27.5¥50.0 -
陶瓷坯釉料制备技术/高职高专材料工程技术专业
¥37.4¥45.0 -
陶瓷工艺技术
¥41.7¥49.0 -
飞机总体设计
¥46.8¥78.0 -
陶瓷工艺学/焦宝祥
¥41.7¥49.0 -
古代汉语(第四册)
¥16.1¥35.0 -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
¥35.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