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六安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336901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320页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533690144 ; 978-7-5336-9014-4
本书特色
革命老根据地的皖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所辖境内的霍山、霍邱、舒城、六安市区(不与金寨县内容重复)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境内和西南边区相继成立多处县级革命政权。本书主要围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六霍起义以及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建立、抗战时期对敌斗争、刘邓大军在六安大别山战斗等重要事件,分专题,综合所辖霍山霍邱等县区(不与金寨县内容重复)革命历史作撰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章, 以时间顺序为主线, 记述了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目录
**章 五四惊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皖西党组织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皖西党组织的创立和发展
三、皖西地区国共两党的**次合作
第二章 红土狂飙——六霍烽火燃遍皖西
一、六霍起义的准备
二、六霍起义全面爆发
三、红三十三师的创建
四、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三章 红色中心——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鼎盛
一、红一军东征与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三、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曲折发展
四、苏家埠战役与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及红四方面军的西撤
第四章 苏区典范——党在皖西地区执政的成功实践
一、苏区的政治建设
二、苏区的武装建设
三、土地革命的开展
四、苏区的经济建设
五、苏区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五章 浴血前行——为保卫皖西苏区而斗争
一、红二十七军东线转战
二、红二十八军的组建与打破划区“清剿”
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开展
第六章 艰苦卓绝——皖西北三年游击战争
一、主力红军的重建与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二、便衣队的组建和游击根据地的扩大
三、敌后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
第七章 同仇敌忾——皖西军民抗战始末
一、鄂豫皖边区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二、安徽省动委会的成立与皖西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三、皖西军民奋起抗击入侵日军
四、桂系破坏统一战线与党组织、新四军的转移
五、克服困难争取抗战胜利
第八章 千里跃进——刘邓大军经略皖西
一、解放战争初期皖西革命斗争形势
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皖西根据地的重建
四、坚持斗争迎来*终胜利
结语
节选
**章 五四惊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皖西党组织的建立 六安不仅风光秀丽,资源富饶,而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实。几千年来,六安人民辛勤开拓了这片沃土,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页。但长期沉重的封建剥削,尤其是近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使六安人民长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不甘屈服的六安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反抗。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六安人民参加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光明与希望。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六安传播,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六安三农的创办 在辛亥革命和反军阀的斗争中,新文化运动逐渐影响六安。早在1908年,高语罕、朱蕴山就主办了《安徽通俗公报》,宣传自由与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六安青年学生,除一部分到安庆、芜湖等地求学或出国留学外,大部分在本地与进步知识分子一起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7年2月初,在芜湖从事教育工作的高语罕、刘希平、朱蕴山等人磋商,从改革教育、培养青年人手,通过普及国民知识,提倡新文化,竭力而慎重地介绍新思潮,增强青年们的社会责任感。11月,朱蕴山和刘希平去安庆同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光明甫等人筹划,决定由朱蕴山回六安筹建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1918年9月,朱蕴山邀请六安教育界知名人士桂月峰来到六安,筹集5000元的开办费,借赓飚书院旧址为校址。1919年春,三农正式开学,由时任安徽省教育会总干事的沈子修任校长,桂月峰任学监,朱蕴山任文牍兼修身教员,其他教员也多是思想进步的教育界名流。在治校上,三农发扬民主,废除封建教规,实行师生平等,成立教职工联合会和学生自治会,参与决定学校的大事;在生活上,校长和教员以身作则,不用雇员,外出不坐轿子,自背行李,与学生同桌共餐,一起过简朴生活;在教学上,取消尊孔读经,侧重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授,不学文言文,教以白话文,还开辟100亩田地,作为学生实习的农、林场所;在社会活动上,成立爱国剧社,指导学生上街演出《不平鸣》《新家庭》等文明新戏,并在六安城内举办工人、职员和失学青年夜校,宣传革命。 当时,六安以清朝翰林王畹香为代表的地方封建势力,仍然顽固地坚持尊孔读经的封建考试制度。对此,三农师生联合校外学生,冲破一切阻挠,派代表团到省里告状,终于将此制度废除。三农学生在学习和斗争中逐步觉醒,翟其善、黄人祥、桂伯炎、刘淠西、吴干才、吴岱新、陈绍禹(王明)等成了当时六安新文化运动的坚强骨干。 六安青年中的进步分子为了探求救国之路,先后出国学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1903年至1918年,仅东渡日本留学的就有寿县高语罕、舒城陶环中和六安刘希平、高一涵、王肖山、高可鸣等10多人。他们学成回国后,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1906年春,刘希平同朱蕴山、王肖山等在六安毛坦厂召集群众,宣传民主思想,遭到当地封建势力的反对。因此,刘希平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开民智,而开民智又必自兴学始”。但兴学必须有合格的师资,刘希平自己亦深以学业未成为恨,乃于当年东渡日本,先后人东京弘文学院和明治大学攻读法律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1912年民国初建,他拒绝担任安徽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及高等检察厅厅长,却应聘到江淮大学任教,决心以教育为终生事业。 新思想的宣传是由学校进而发展到社会的。1917年,舒城第二高小校长王蔼如通过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弟弟王天羽,获得《新青年》《改造》《解放》等进步刊物供师生阅读。全校200多名师生在学习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文章后逐步觉醒,不久即创办了校刊《桃溪浪》。1918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高君曼,与丈夫陈独秀回家乡霍邱探亲,随身带回一些进步书刊。陈独秀应邀在霍邱讲学,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号召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革新教育和政治。 六安的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无疑是一次空前的冲击,不仅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也为马克思主义在皖西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P7-10
作者简介
苏明波,六安市党史办征编科科长。长期研究六安红色历史文化。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