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063502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50635029 ; 978-7-5506-3502-9
内容简介
《汗室读书散记》为王子今先生的学术随笔,所谓“汗室”即先生的书斋名,意喻治学首先当辛苦劳作。本书记录了作者的治学思想与学术轨迹,分为“天则人事”“学海针经”“古 董新识”“读史蠡酌”“简端杂记”五个部分,涉及古代天人关系、学术史、书评、历史考证与随笔杂想五个方面。王子今先生涉猎广泛,不少文章趣味十足、可读性强,如从猫、鹤 等角度,剖析古代天人关系;书中也随处透露出历史学者的智慧、强大的洞察力与现实关怀,如对盗墓、近代劳工、古代路权等问题,均有精辟论断;还有文章讨论学术研究中的翻译 等问题,批评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指出做学问当挥汗如雨、脚踏实地。
目录
目录
**辑.天则人事
003.史前的生态形势
008.古代的“月令”
013.唐诗的绿色意境
018.猫的驯宠史
038.古代文人的“友鹤”情致
046.古人的“雪花”歌咏
053.天上人间的时间比
第二辑.学海针经
063.清代考据家的学术道德
068.民国学人的“国学”理念和“国学”实践
098.陈梦家与流落美国的中国青铜器
103.李学勤“四海寻珍”
109.史学的“工笔”
116.《缪钺全集》出版感言
120.史学论著的“燕瘦环肥”:说“读史札记”的意义
第三辑.古董新识
129.古董的“神韵”
141.《闽北古陶录》读记
147.青铜器研究新人新作
152.对诸子之学的一项重要贡献:《鹖冠子汇校集注》
158.面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读《王仲殊文集》
163.汉唐艺术的闳放气象
168.一部手绘的草原交通史料
177.古旧塔影,清新风铃:读徐进主编《陕西古塔全编》
183.从中国到朝鲜的“忠义”宣传
188.盗墓:文化史观察与道德史拷问
第四辑.读史蠡酌
201.称谓史与社会史
204.中国古代的路权问题
216.“劳工神圣”和“劳作神圣”
222.说“权”解“益”
225.迟速和缓急:中西文化节奏的比较
230.文化节奏的区域差别
235.文化节奏的时代差别
239.文明进步的加速度
245.读史可以益心
251.“史识”与电脑“利器”
260.竹枝词的文化品质
264.关于清代海外竹枝词
第五辑.简端杂记
271.说“智生于忧患”
274.大学*好的风景是书的园林
278.崔家的“豆瓣酱”
292.关于“仙人”“王子今”:海外汉学论著的“古文词”
.. 汉译
306.有书真富贵
309.个人读书史的*初页面
316.庚子读书岁末删拾
节选
**辑.天则人事 史前的生态形势 古代希腊的神话中,保留有关于史前史的片断记忆。其中说到一个被称作“黄金时代”的历史阶段。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描述当时人们无忧无虑地“享受盛宴的快乐”的情形:“他们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肥沃的土地自动慷慨地出产吃不完的果实。他们和平轻松地生活在富有的土地上。羊群随处可见,幸福的神灵眷爱着他们。”中国先秦两汉的思想家追述远古历史,也曾经描绘出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画面。据说当时社会生活节奏从容平和,人们的消费品直接取获于自然,可以得到基本的满足。《庄子·盗跖》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此至德之隆也”。《淮南子·览冥训》和《白虎通·号》也有类似的说法。《淮南子·本经训》也写道,“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天下和洽,人得其愿”。所谓“同气于天地”,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当和谐。 当然,对于所谓“黄金时代”的神话,必须用历史主义的眼光进行分析。我们知道,远古先民在取得自然的丰厚馈赐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严重禁制。原始人群无力抗御天灾,世界许多民族共有的洪水传说,显示原始社会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毁灭性的灾难。远古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很短。正如《韩非子·五蠧》所谓“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淮南子·修务训》所谓“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当时社会发展进程较为落后的江南地区的情形,也可以引为参考。司马迁写道:“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人们“果隋蠃蛤”,不需要较高层次的经济形式,消费需求就可以得以满足,由于自然条件“饶食”,所以“无饥馑之患”,以致民间“无积聚而多贫”,因此,“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没有物资的积累,当然也就谈不到文明发育的条件。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其实人类历史的*初进步,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宣战。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使得社会经济形式从以渔猎和采集为主转变到以农耕为主。于是,原有自然植被首先遭受破坏。 《吕氏春秋·荡兵》有“黄、炎故用水火”的说法,或许反映以黄帝为名号的部族联盟可能曾经以河滨作为早期发展的基地,而以炎帝为名号的部族联盟则如《帝王世纪》所说,“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起初比较重视山林的开发。 据《说文·火部》:“炎,火光上也。”“炎”字的本义,就是炽燃的“火”。炎帝部族联盟“以火德王天下”,“为火德之帝”(《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死为火神”(《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的传说,很可能体现了远古时代利用“火”垦荒农作的历史性进步。炎帝“火德”传说的发生,是农耕业发展必然经过的历史阶段的反映。这就是在茫茫山野原生林密集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基本的种植业开发。传说中的炎帝,或许可以看作发明和推广“刀耕火种”农业技术的先驱。炎帝时代,中国原始农耕技术发展呈示出**个高峰,于是炎帝有“神农”之号。 炎帝烧田火耕,可能是受到天火导致的森林火灾的启发。森林火灾,在远古时代是频繁发生的。作为非常的自然景观,森林火灾很容易被当时的人们看作神异之象。对于古代“烛龙”传说有多种解释,有人说是北极光,有人说是火山喷发,也有人解释为森林发生严重火灾时上腾的烟焰。《玄中记》卷上说:“南方有炎火山焉……四月而生火,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枝条。至四五月火然,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所谓“四月生火”,正暗示导致火灾的主要因素可能是雷电。而所谓“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枝条”,反映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林火之后地面得以廓清、土壤得到灰肥的条件进行作物栽培的知识和技术。 炎帝时代,可能是原始森林**次受到大规模人为破坏的历史阶段。 推想在这一历史阶段,起初人们可能尚未成功掌握限定烧荒范围的技术,又由于当时人们甚至没有对火势加以严格控制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烧荒过度的“火灾”的频繁发生,一些对于维持合理生态条件十分有益的林区于是往往无端地成为“委火炎风之野”(《淮南子·时则训》)。 《淮南子·氾论训》所谓“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暗示在农耕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原始“火种”的形式已经被跨越。同书《兵略训》说,“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或许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映。而当时相应人类活动的生态史影响,或许体现为大面积原生林区的过度破坏已经有所遏止。 远古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知能力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亲和关系,可能都是远远超乎现代人想象的。他们基于千万年来与自然相处的种种经验,初步形成了原始的生态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具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相距甚远,但是其中却体现出人类早期维护正常生态环境的某种朦胧的自觉,因而特别值得珍重。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于民间礼俗之中,后来有人把其中部分内容记录下来,于是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可以体现古人生态观的宝贵文献——“月令”。 原载于《学习时报》2002年10月21日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任西北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四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访问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 职教授。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出版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 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插图秦汉儿童史》《中国盗墓史》《中国女子从军史》等著作。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