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52193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45219340 ; 978-7-5452-1934-0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1.从荷兰人在大西洋沿岸建立的贸易港口,到全球金融中心、创意中心和时尚之都,回顾全球顶*城市纽约300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2.陷入经济萧条、城市衰败、街头混乱的危机、一度濒临破产的美国首位城市纽约,如何通过经济和空间转型,摆脱持续衰败的困境?从产业转型、城市更新、联邦政策,透视纽约的转型与复兴之路。 3.从衰败到复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经历,纽约更是典型中的典型,城市如何摆脱困境、成功转型、重现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分析纽约的发展历程、从衰败到复兴的转型无疑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参照,也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作为美国的首位城市,纽约经历了从衰败到复兴的复杂历程,才逐渐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本书以时间为序,从美国城市化历程的大背景出发,聚焦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市如何应对去工业化的影响,分析和探讨纽约如何一步步走出经济萧条、人口流失和基础设施破败等困境,并扭转其恶劣的城市形象。本书横向上将纽约置于20世纪美国城市经济—空间双重转型的框架中,从中心城市产业转型与空间变迁入手;纵向上关注美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发展举措,关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对纽约成为全球城市之历史进程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 20 世纪美国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型/1
一、中心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转型/2
二、双重转型下的中心城市及其衰败与复苏/19
三、中心城市的适应与面临的挑战/31
四、本书学术史回顾/44
**章 城市美国的崛起/60
**节 19 世纪美国经济地理的变迁与城市崛起/61
第二节 经济结构:工业时代的工业城市/78
第三节 空间结构:从步行城市到郊区化浪潮/88
本章小结/97
第二章 “大纽约”的形成及其城市空间的塑造/100
**节 随梁启超走进“大纽 约”/101
第二节 兴建公共休闲娱乐设施/109
第三节 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124
第四节 治理贫民窟/142
第五节 区域整合的初步尝试/178
本章小结/186
第三章 纽约城市更新及其影响/189
**节 《1949 年住房 法》/190
第二节 纽约城市更新/209
本章小结/249
第四章 纽约经济—空间转型的继续与城市更新的终结/257
**节 持续中的城市衰败/258
第二节 空间改造新理念的浮现/285
第三节 联邦城市再开发政策的调整/295
第四节 走向公民参与:纽约城市再开发的新路径/313
本章小结/332
第五章 纽约城市治理机制的转型与复兴/335
**节 理查德·尼克松及其后的联邦城市政策/336
第二节 纽约市财政危机与治理机制的转型/342
第三节 绅士化:市场导向下的城市开发新路径/360
本章小结/387
结语 纽约的经济转型与空间转型/391
参考文献/401
节选
(二) 绅士化与苏荷的复兴 绅士化的**个阶段往往是绅士化者入住衰败社区,他们充当拓荒者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资金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中产阶 级和富有居民入住。在苏荷,并不富裕的艺术家充当了绅士化 者。 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由于低廉的房租,纽约许多艺术家纷纷搬入苏荷,住在19 世纪留下来的统楼房中。这一类型的住房 大多有四到六层,由砖瓦和铸铁建造,结实牢固,面积大并且隔断少,**层常常用作办事大厅或商店,楼上的几层天花板较高,可 以用作仓库或厂房。a 随着苏荷区的萧条,特别是曼哈顿下城快速路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后,这些统楼房逐渐空置,租金很低甚至已 被人抛弃,因而得到并不富裕的艺术家的青睐。同时,格林尼治村曾是纽约文化艺术的中心,但随着城市更新运动的展开,那里原有 的艺术氛围和街头景观被推土机铲平,新建的高层公寓租金不菲,许多艺术家不得不到一街之隔的苏荷另寻出路。一些富有的艺术 家也愿意搬进这里,以便获得艺术灵感。根据纽约区划条例,苏荷区是工业区,因此,艺术家们是以非法身份在此居住的。为了保住 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在苏荷区继续生活下去,他们从一开始便卷入到与城市更新运动的斗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取将苏荷区变为 可居住区。1961 年,苏荷艺术家们组织起艺术家租户协会(Artist Tenants Association),呼吁政府允许在此定居。他们向纽约市市长罗伯特·瓦格纳请愿,要求市政府保护苏荷区艺术家的居住权。1961年,纽约州劳工部部长发表演说,呼吁全社会支持艺术活动,a 次年,他再次敦促各界为艺术家提供帮助。b1964 年,为抗议政府的驱逐行动,约1000 名艺术家在纽约市政厅前示威,有80 多家画廊自动关门歇业表示对他们的支持,终于促使纽约州议会在同年准许艺术家们在苏荷区居住和工 作。 为了免于被拆除的命运,艺术家们行动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苏荷区的复兴可以依靠艺术活动,而不必兴建快速路。1968年,苏荷区艺术家们又发起成立了“艺术家反对曼哈顿下城快速路协会”,极力反对建设快速路。与此同时,艺术家凭借自己的鉴赏力和创造性,着手改变这里破败的城市景观。少数富有的艺术家不惜一掷千金,画家德布拉·雷明顿耗资三万美元装修自己的住房,而大部分艺术家居民虽然无此财力,但也投入了时间和创意改造破旧的统楼房。这种建筑由铸铁和砖瓦建造,原本就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有些建筑甚至装饰有精美的廊柱,更显古典特色。经过艺术家的装修后,这些统楼房重新焕发了鼎盛时期的光彩,并借由报纸和宣传手册广为人知,美国学者莎伦·祖金(Sharon Zukin)认为这类改造不仅展现了苏荷区艺术家的创造力,对吸引居民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些中高收入者正是在了解了苏荷区的变化后选择迁入的,他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苏荷区衰败的命运。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人搬入苏荷,更多的统楼房被修葺一新,那些并非艺术家的普通居民为追求美感,往往雇用专业的装修公司来为其设计施工。在这一过程中,苏荷区的街头面貌也随之改善。在2007 年出版的一本介绍纽约市的旅游指南中,苏荷区已不再是那个衰败的萧条街区,而被列为“*佳购物场所”,是“富人区、游客青睐的景点,在这里可以找到**的艺术家”,足见30 多年间苏荷的巨大变 迁。 绅士化也带动了苏荷地区的经济复苏。尽管苏荷区艺术家的收入较低——1964 年,曼哈顿下城地区的艺术家平均收入为5200 美元,低于当年美国平均收入的6249 美元c——但他们通过开办艺术展和艺术节等活动吸引游客,间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荷区一片萧条,人口和就业外迁,商业活动渐趋凋零,甚至基本的生活服务也无法保障,消防、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陷于停顿。随着制造业搬离,苏荷区空置的楼房不断增多,租金随之下降,低廉的价格使得并不富裕艺术家得以开办画廊和工作室,同时也吸引了商业和服务业入驻。艺术家自己的活动对苏荷区复兴的影响更为明显也更为深远。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著作中提出了“创意阶层”的概念,认为这一新的人群正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促进经济发展,生产新的文化,而艺术家正是其中一员。苏荷的历史见证了“创新性阶级”的力量,艺术家们为苏荷创造了高额的经济效益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吸引了纽约市其他地区的人口,其中不乏郊区居民来此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是引发绅士化运动的催化剂。到了20 世纪70 年代初,《纽约时报》惊奇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餐馆、精品店和艺术工作室在苏荷开张。b1970 年5 月,首届苏荷区艺术节开幕,展出苏荷艺术家们的各种作品,供来自各地的游客参观。人们或许想象不到,一个个精美的画廊曾是轮旋齿转的工厂,也曾是人去楼空的老屋。此次艺术节成功地向纽约市展示了艺术的力量,市政府也彻底改变了对苏荷区艺术家的态度。1970 年9月,原本支持曼哈顿下城快速路的纽约市市长约翰·林赛在一次听证会上表达了对苏荷区艺术家的支持,他告诉听众和媒体,“苏荷艺术家社区的形成是纽约市成为全美乃至世界创造性中心的保障”。没有什么比市长的这句话更明确地揭示了艺术对城市发展和复兴的意义了。 除此之外,纽约市政府在保护苏荷区方面也做出了努力。1965 年,纽约市先于国会通过了《地标保护法》(Landmarks Preservation Law),随后成立了地标保护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作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自成立伊始,委员会便积极介入苏荷统楼房的保护中。1966 年,该委员会呼吁住房与再发展委员会(Housing and Redevelopment Board)保护统楼房,避免其丧身城市更新运动的铁铲之下,“大众普遍不了解统楼房所代表的重要文化传统,这些早期的铸铁建筑对铸铁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并为摩天大楼的建设铺平了道路”。 同年,国会通过了《国家历史遗迹保护法》(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授权市政府建立历史遗迹保护区,并鼓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保护历史遗迹上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b1973 年,苏荷区的26 个街区正式成为历史遗迹保护区,包括休斯敦街、运河街、西百老汇大道、百老汇大道以及霍华德街和克罗斯比街之内的区域,这里是全世界统楼房分布*为密集的地区,其中的大部分楼房建造于1860—1890 年间,见证了苏荷商业和制造业的繁华。成为历史保护区意味着市政府不得任意拆除这些建筑,除非获得地标保护委员会的许可。尽管《地标保护法》的通过与苏荷区艺术家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两者都是从文化层面出发对苏荷区进行了保 护。 成为历史遗迹保护区不但使得这一地区免除了被强行拆除的危险,同时提高了地产价值,吸引房地产商来此投资。由于遗迹保护法并没有约束统楼房内部的开发,这为开发商改造提供了便利条件。1975 年,纽约市市长亚伯拉罕·比姆签署法案,允许投资商将原本用作商业和制造业的统楼房改造为住宅楼,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在苏荷区定居就不再是非法活动了。此时正值纽约财政危机,统楼房的开发将使多方受益,既可以通过征收房地产税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又为统楼房进一步吸引居民扫除了障碍,银行也乐于为这样的项目提供贷款。随着苏荷区及其他地区统楼房向住宅楼的转变,其优美的建筑风格和多样化的街头文化吸引了更多中高收入者 留在城市中,苏荷区租金价格也一再上涨。
作者简介
李文硕,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上海市晨光学者,兼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城市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和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等多类课题,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5¥49.0 -
清朝穿越指南
¥21.6¥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2.5¥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31.3¥68.0 -
朱元璋传
¥25.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20.9¥5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8.9¥45.8 -
中国近代史
¥10.2¥20.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5.2¥29.8 -
中国通史
¥34.7¥45.0 -
吴晗-明朝三百年
¥13.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