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持久战到双循环 : 适应和引领百年大变局的中国方略

包邮从持久战到双循环 : 适应和引领百年大变局的中国方略

¥74.8 (5.5折) ?
1星价 ¥74.8
2星价¥74.8 定价¥1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7121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6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17712145 ; 978-7-5177-1214-5

本书特色

短期与长期、中国与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关键是战略上坚持持久战,稳中求进;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键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赵昌文博士的部分政策研究报告或政策导向型学术研究,主要聚焦持久战和双循环两个领域。本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为持久战专题,探讨的是中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第二部分为新工业革命专题,探讨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创新动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为国企改革专题和金融改革专题,探讨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改革动力。

目录

**部分 中长期经济增长


**章 后发优势、体制可改革性与政治—经济生态 ——关于持久战的一个分析框架


第二章 论稳中求进


第三章 增速预期目标设定宜采用“留有余地”原则


第四章 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第五章 GDP总量近100万亿元和人均超过1万美元意味着什么


第六章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主动战


第七章 深刻认识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 新工业革命


第八章 一定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


第九章 如何建立一个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


第十章 平台经济:一种新经济形态


第十一章 正确认识和应对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章 在全面贯彻新发展格局理论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四章 如何理解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


第十五章 以高质量能源支撑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能源革命的目标、思路和建议


第三部分 国资国企改革


第十六章 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所有权”政策体系


第十七章 法国、芬兰国资体制和国企分类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十八章 设计国企改革方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十九章 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要抓主要矛盾


第二十章 对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四部分 金融改革与发展


第二十一章 从攫取到共容:一个新的金融改革分析框架


第二十二章 中国金融业:发展不足还是发展过度


第二十三章 “攫取性”金融体系及其危害 ——基于金融竞合观的分析


第二十四章 关于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第二十五章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展开全部

节选

短期与长期、中国与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这是由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和我国作为追赶型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属性所决定的。在经济领域,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关键是战略上坚持持久战,稳中求进,“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应对短期挑战中积蓄力量,维护经济长期向好趋势。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键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把握发展主动权。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就明确提出“战略上坚持持久战”。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全面理解持久战的战略内涵,有必要回溯到持久战的理论源头——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必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和发展挑战的实际出发。基于此,笔者认为持久战有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两个方面的内涵。把握其内涵,需要关注三个基本点。 一是时间上的持久性。在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持久战与速胜论”这种对抗日战争前景过度乐观的看法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层面的持久战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相一致,言持久必反冒进。中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强调的就是时间上的持久性,要求保持战略耐心,久久为功,避免出现冒进思想或急躁情绪。 二是持久的可行性和合意性。在《论持久战》中,持久战也与“亡国论”这种对抗日战争前景过度悲观的看法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持久战与经济领域各种形式的“崩溃论”相反,言持久必意味着*终目标的达成,言持久必有“时与势必有利于我”的有利条件和赢得“持久”的经济基础。我国是勇于改革且善于改革的体制革新型、 超大规模经济体,既有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有效应对短期冲击的经济基础,也有依靠改革和发展解决短期和中长期问题的制度优势,有能力实现并赢得“持久战”。 三是实现持久的战略战术安排。如果说时间上的持久性、持久的可行性及合意性主要是持久战认识层面或“怎么看”方面的内涵,那么实现持久的战略战术安排则是实践层面或“怎么办”方面的内涵。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后胜利”a。在这个意义上,持久战不是简单地持之以恒,不是“等”“熬”“忍”,更不是静待形势自动向好或挑战自动消除,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克服当前困难、争取形势长期向好的战略战术安排。其中,*为关键的是推动从短期严峻向长期向好转换的战略。短期严峻与长期向好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若仅仅将长期作为每一个短期的简单相加,就不可能*终实现从短期严峻向长期向好的转化。要实现两者的统一,除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更需要坚持阶段论和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所谓阶段论,就是将“长期”进行阶段划分和区别对待,对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战略任务。所谓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短期内面临的问题,积小胜为大胜。需要强调的是,本书所用的持久战不意味着军事意义上的“战争”,主要是解决经济问题、实现目标的一种战略。从2015年到现在,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持久战的适用范围明显拓宽。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渐趋增强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坚持持久战战略,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并深刻塑造着我国发展环境、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与此同时,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参与方,有条件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施加决定性影响。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意味着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增强适应和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能力,而通过适应和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从经济层面看,统筹两个全局的关键,在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推进科技、经济自立自强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过程中,形成以建设性、安全性和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我国已经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具有内部可循环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形成和维护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一是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在全球坐标系中看待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问题短板,实现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以更深层次改革打通一切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淤点堵点,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在各项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项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微观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二项改革的关键是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再平衡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新工业革命的能力。 二是要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对标国际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 放,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实现发展与安全的统一。开放的关键在于以开放促改革和以开放促融合。以开放促改革,重点是增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主动性,推动有助于国内改革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融合,重点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积极扩大进口、加快双边和区域自贸协定谈判等建设世界开放型经济,在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并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过程中,营造和维护我国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 三是要推进更大力度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是实现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这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更大空间内推动比较优势的转换,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创新放在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依靠创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安全。从长周期视角看,创新浪潮汇聚成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取得良好创新成果取决于是否能够抓住机遇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推进创新的核心在于营造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结构。

作者简介

赵昌文,自 2021 年 5 月起担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2011 年至2021 年 4 月,先后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2005 年至 2011 年担任四川大学副校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