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快速分级及超欠挖爆破智能控制研究
- ISBN:97870306983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030698315 ; 978-7-03-069831-5
内容简介
本书从工程实际的地质情况出发,结合现有的标准规范和研究成果,将不同围岩等级和围岩类别的工况进行区分,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类型的工况进行模拟和计算;利用VisualBasic开发环境,开发了一套隧道爆破设计智能系统,可自动输出打印隧道爆破设计图纸和参数表;利用3DMax软件,设计了一套隧道开挖过程控制的动态视频,可以演示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隧道围岩分级技术国内外现状2
1.1.1 隧道围岩分级发展里程2
1.1.2 隧道围岩分级发展趋势4
1.2 线型炸药爆破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5
1.2.1 线型炸药破岩理论6
1.2.2 线型炸药爆破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8
1.2.3 线型炸药光面爆破的数值模拟研究10
1.3 隧道超欠挖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
1.3.1 工程地质对超欠挖的影响作用13
1.3.2 超欠挖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16
1.3.3 超欠挖的数值模拟研究18
第2章 隧道施工期围岩快速分级技术研究20
2.1 隧道施工期围岩级别快捷判定总体方法研究20
2.1.1 工程岩体分级各定量参数指标分析20
2.1.2 工程岩体分级各定量参数指标快捷获取方法的研究分析21
2.1.3 隧道施工期围岩级别快捷判定总体方法选择24
2.2 隧道施工期岩体完整性指标快捷测试方法研究27
2.2.1 掌子面岩块(体)波速现场测试布置方法设计27
2.2.2 掌子面岩块(体)波速现场测试数据采集与预处理31
2.2.3 岩块、岩体波速数据处理方法及原理33
2.2.4 岩体完整性系数的确定35
2.3 隧道施工期岩石坚硬程度指标快捷测试方法研究35
2.3.1 岩石坚硬程度现场快捷测试指标的选择35
2.3.2 岩块样品饱和处理必要性及处理方法37
2.3.3 岩石回弹试验41
2.3.4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室内实验44
2.3.5 岩石强度与回弹值相关关系研究47
2.3.6 岩石里氏硬度与单轴抗压强度的相关关系54
2.4 隧道施工期围岩分级修正指标快速确定方法研究56
2.4.1 地下水出水状态快速确定方法研究56
2.4.2 结构面产状及其与洞轴线的组合关系测试方法57
2.4.3 初始地应力状态58
2.5 隧道施工期围岩级别快速鉴定设备系统研发60
2.5.1 总体架构60
2.5.2 岩体完整性系数快捷测试仪研发61
2.5.3 围岩级别快捷判定分析软件系统77
2.6 小结85
第3章 线型炸药爆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模型87
3.1 线型炸药爆破的作用原理87
3.1.1 经典的爆破破岩理论87
3.1.2 轴向耦合装药与轴向不耦合装药破岩过程分析89
3.1.3 空气间隔不耦合装药爆破的特性89
3.2 爆破过程中岩体的三个分区90
3.2.1 压碎区的形成90
3.2.2 裂隙区的形成90
3.2.3 震动区的形成91
3.3 岩石爆破的本构模型理论91
3.3.1 弹性理论阶段91
3.3.2 断裂理论阶段92
第4章 线型炸药爆破数值模型建立93
4.1 LS-DYNA简介及计算理论93
4.1.1 LS-DYNA数值模拟的主要特征93
4.1.2 控制方程组93
4.1.3 时间积分95
4.1.4 高斯单点积分与沙漏控制95
4.1.5 人工体积黏性控制96
4.1.6 时间步长及边界条件设定96
4.2 LS-DYNA构建的爆轰模型与状态方程97
4.2.1 爆炸模拟的算法选择98
4.2.2 动量方程、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98
4.3 LS-DYNA爆破模型的建立99
4.3.1 模型建立过程99
4.3.2 模型计算101
第5章 线型炸药爆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102
5.1 Ⅲ级围岩条件102
5.1.1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30cm102
5.1.2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40cm110
5.1.3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50cm115
5.1.4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60cm120
5.1.5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80cm124
5.1.6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100cm128
5.1.7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120cm132
5.1.8 炮孔深度为4m,炮孔间距为150cm137
5.2 Ⅳ级围岩条件141
5.2.1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30cm141
5.2.2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40cm146
5.2.3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50cm149
5.2.4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60cm154
5.2.5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80cm158
5.2.6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100cm162
5.2.7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120cm166
5.2.8 炮孔深度为3m,炮孔间距为150cm170
5.3 对比分析174
第6章 辅助坑道超挖的围岩力学响应数值模拟分析176
6.1 工程地质条件176
6.2 Ⅲ级围岩超挖的围岩力学响应数值模拟分析178
6.2.1 Ⅲ级围岩工后毛断面数值计算模型建立178
6.2.2 Ⅲ级围岩工后毛断面的应力/变形云图180
6.2.3 Ⅲ级围岩超挖20cm时毛断面的应力/变形数值计算分析182
6.2.4 Ⅲ级围岩超挖40cm时毛断面的应力/变形数值计算分析187
6.2.5 Ⅲ级围岩超挖60cm时毛断面的应力/变形数值计算分析192
6.3 Ⅳ级围岩超挖的围岩应力/变形数值模拟分析198
6.3.1 Ⅳ级围岩工后毛断面数值计算模型建立199
6.3.2 Ⅳ级围岩工后毛断面的应力/变形云图200
6.3.3 Ⅳ级围岩超挖40cm时毛断面的应力/变形数值计算分析201
6.3.4 Ⅳ级围岩超挖60cm时毛断面的应力/变形数值计算分析207
6.3.5 Ⅳ级围岩超挖80cm时毛断面的应力/变形数值计算分析212
第7章 隧道爆破设计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18
7.1 系统的开发背景218
7.2 系统分析218
7.3 系统设计流程218
7.4 Visual Basic利用到的技术219
7.4.1 Visual basic连接PDF技术219
7.4.2 Visual Basic 连接办公软件技术220
7.5 系统控制界面设计222
7.5.1 系统初始界面222
7.5.2 系统登录界面224
7.5.3 爆破参数界面224
7.5.4 隧道类型界面227
7.5.5 结果输出界面232
7.6 软件说明书236
7.6.1 系统需求236
7.6.2 软件需求237
7.7 系统功能237
7.8 启动系统及登录界面237
7.8.1 启动系统237
7.8.2 登录界面238
7.8.3 “基本参数”界面238
7.8.4 “隧道类型”界面239
7.8.5 文件输出界面240
7.9 注意事项245
第8章 隧道开挖的动态视频表达246
8.1 隧道开挖过程演示246
8.1.1 3D Max简介246
8.1.2 3D Max的特点247
8.1.3 素材、图像、元件的准备248
8.1.4 动画等主要元件的制作248
8.1.5 3D Max的测试以及保存248
8.2 所采用的技术248
8.2.1 3D Max动画制作技术248
8.2.2 时间与帧数249
8.2.3 动画中元件的应用249
8.2.4 动画空间表现感249
8.2.5 背景构图以及层次问题249
8.3 隧道开挖的动态视频制作249
8.3.1 制作要素250
8.3.2 动态视频制作251
8.3.3 开挖工程的视觉展现254
第9章 工程应用案例257
9.1 勐松1号隧道斜井257
9.1.1 工程地质情况257
9.1.2 爆破参数调查257
9.1.3 改进的钻眼爆破炮孔设计259
9.1.4 钻孔施工精度控制260
9.1.5 装药参数261
9.1.6 起爆网络262
9.1.7 其他施工措施及工艺优化建议263
9.2 曼木树隧道2号斜井263
9.2.1 工程地质情况263
9.2.2 施工隧道的爆破参数调查264
9.2.3 现场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265
9.2.4 关键问题的改正265
9.2.5 改进的钻眼爆破炮孔设计266
9.2.6 钻孔施工精度控制267
9.2.7 周边眼装药268
9.2.8 起爆网络269
9.2.9 下台阶钻孔爆破参数269
9.3 曼木树隧道1号斜井注浆阻水方案270
9.3.1 工程地质情况270
9.3.2 斜井出水情况调查271
9.3.3 钻孔爆破情况调查272
9.3.4 爆破参数设计272
9.4 巴罗2号隧道进口爆破开挖情况275
9.4.1 工程地质情况275
9.4.2 爆破开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76
第10章 总结278
参考文献279
附表282
节选
第1章 绪论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行业有了更多的要求,对道路的线型和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而作为道路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隧道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出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对隧道工程现场施工时的特殊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如今,我国正处于交通工程发展的繁荣期,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其中隧道工程项目工程大、类别多,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以及其他地形复杂的沟谷地区,因其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交通工程造价较高,并且施工技术难度较大。在实际建设中,为了使经济效益*大化,设计方、投资方、承建方和运营方等通常会在某些路段采用隧道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隧道建设的研究正在不断地迈上新台阶,在许多复杂的路段均可进行隧道建设,这也为隧道工程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技术研究的支撑平台。但是,随着道路工程要求的提高和各种特殊建设环境的出现,现有的研究资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建设隧道工程的需要。因此,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对隧道工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目前的隧道工程建设中,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施工质量,超欠挖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超欠挖是以隧道设计尺寸的周边界限为控制位置,将爆破后开挖的实际周边界限与设计尺寸进行对比,设计尺寸以外开挖的部分称为超挖,设计尺寸以内开挖的部分称为欠挖,开挖部分与隧道设计尺寸误差小于一定值称为无超欠挖。超欠挖问题一直存在于工程实际之中,尤其是采用钻爆法等方法对隧道进行开挖,即使在德国、日本、瑞典等工程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也有超欠挖问题的产生,这也是隧道等地下工程施工的特点。引起超欠挖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人为的,也有技术上的,具体来说,包括钻孔精度的影响、爆破技术参数的影响、用测绘仪器标定钻孔位置的影响以及围岩情况的影响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超欠挖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施工成本升高。首先是在工程质量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程质量降低,而具体降低的程度及范围,目前的研究资料依旧较少,并且,隧道超欠挖问题还会直接关系后续施工的效率,尤其是在隧道初期支护的混凝土用量、防排水布板的铺设以及二次浇筑筑模的施工中,超欠挖问题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在施工安全方面,由于超欠挖偏离了设计的尺寸,造成受力不均,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应力集中,再加上地下工程复杂的地质条件,即便是采用边开挖边支护的方法,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后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通常超欠挖问题会致使建造成本上升,一般来说,隧道工程的超挖会使衬砌的混凝土用量大量地增加,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欠挖需要实施补炮钻孔时,其造价成本甚至会超过超挖,而且补炮作业也会使循环作业时间加长。在上述影响因素下,在了解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隧道工程的超欠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确保施工质量,保障人员的施工安全,而且可以节约施工成本。 然而,隧道工程项目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在隧道超欠挖问题的研究上,即使有不错的成果,但对于完全做好超欠挖问题的因素分析,并对超欠挖问题进行计算和控制,提高工程质量等级,控制施工成本仍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围岩等级较差或者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时,很难消除超欠挖问题的影响,也没有可以完全作为参照控制的规范标准,再加上在实际施工中,不少单位对超挖、欠挖的认识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施工质量,威胁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时,在工程完工后,也无法达到施工质量的验收标准。同时,由于工程实际的差异性,造成部分问题存在无可借鉴的情况,对于实际的隧道工程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实际的工程无法达到预定的施工质量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往往会增大施工的成本控制难度。 因此,为了更加安全、经济地进行隧道项目的建设,本书从工程实际的地质情况出发,结合现有的标准规范和研究成果,将不同围岩等级和围岩类别的工况进行区分,并且在不同工况下结合不同的隧道超欠挖形式,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类型的工况进行模拟和计算,以达到安全、经济地进行隧道工程施工的目的,对类似隧道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1 隧道围岩分级技术国内外现状 1.1.1 隧道围岩分级发展里程 国外对工程岩体分级方法的研究较早,18世纪,俄国学者就提出了将岩石分为坚石、次坚石、软石、破碎岩石和松散岩石的五级岩石分级法;1861年,F.Offman提出了按开采工具将岩石划分为六级的方法。20世纪初,陆续出现了为支护设计和确定地压力服务的分级方法,如著名的普罗托季亚科诺夫的分级(1926年)、K.Terzaghi的分级(1946年)。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评价工程岩体(围岩)稳定性和相应支护形式为目标的分级,主要有H.Lauffer根据毛洞稳定时间为指标的分级(1969年),D.U.Deere按岩石质量指标(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为指标的分级(1969年),挪威N.Barton的岩石质量系数Q分级(1974年),南非Z.T.Bieniawshi的节理化岩体的地质力学分级(1973年)等。 国内工程岩体分级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1954年以前基本沿用以岩石极限抗压强度和岩石天然容重为指标的分级方法。1954~1972年使用以岩石坚固性系数为指标的普氏分级。1972年到现在为新的工程岩体分级方法不断提出和推广应用阶段。197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谷德振教授等提出了以岩体结构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分级(分类)方法。同年,铁道部(现已撤销)和总参某部队也提出了以岩体结构特征定性描述和岩石强度为基本因素,并结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分级新方法。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1974年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水电工程岩体分级方法。1978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现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西南院)发表了“弹性波(声波)参数与岩体分类、评价”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与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等在同期也提出了类似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89003部队、中铁西南院、水电部昆明勘察设计院(现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相继提出更为完善或适合行业的分级研究成果。表1-1为20世纪围岩分级技术的发展情况。 表1-1 围岩分级技术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围岩分级迅速发展成熟并形成规范,《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在1994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并于2014年颁布执行。铁路系统于2005年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3—1999)的基础上,修订和颁布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05);国家铁路局2016年修订并颁布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交通运输部于2004年颁布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 70—2004),2018年修订并颁布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册 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 目前常用的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 (1)岩体质量分类Q系统。该方法是挪威人巴顿等于1974年建立起来的,它主要考虑了岩体的完整性、节理特性、地下水和地应力的影响等,并以6个参数确定反映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岩体质量指标(Q)。 (2)RMR分类。RMR(rock mass rating)分类于即“岩体评分”,又称地质力学系统,由Bieniawski于1973年提出,目前广泛运用于水电工程边坡、坝基等工程的岩体分类中,原理是通过6个参数对岩体质量的贡献进行综合分类。这6个参数包括岩体单轴抗压强度、岩体质量指标、结构面间距、结构面状况、地下水状况、结构面方位。 (3)国标BQ分级。我国于2014年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该标准是一种通用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适用于各类型岩石工程的岩体质量分级,并规定工程岩体分级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两步进行。 (4)水电围岩HC(hydropower classifying)分类。针对水电行业的特点,2008年住建部发布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提出了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方法,该方法以岩石强度、岩体完整性程度及结构面状态为基本因素,以地下水及主要结构面产状为修正因素,以基本因素和修正因素的累计得分为基本判据、以围岩强度应力比为限定判据进行围岩类别划分。 (5)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现行的*新《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册 土建工程》(JTG 3370.1—2018)与《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严格遵循《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的标准,采用围岩的定性划分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综合分级方法。 目前国内各种围岩级别的划分方案,因出发点不同,在指标体系的建立上仍然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都有其利弊,但目前绝大多数的学者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围岩级别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地下水、结构面状态及地应力的影响。 1.1.2 隧道围岩分级发展趋势 常规的围岩分级方法较慢且定性的影响因素较多,缺乏施工期隧道围岩快速分级方法,加之定量指标参数的采集、分析困难,导致施工期围岩分级主要是在隧道现场通过人为观察与相关信息进行定性判定,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行业同仁们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围岩分级的快捷化、定量化、科学化,为隧道工程动态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也促使隧道围岩分级技术朝着快捷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关于围岩分级的智能化,不仅要借助于快捷化的测试方法,还要结合新兴的数学理论与先进的计算机智能化系统,如模糊数学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灰色预测和分形几何等非线性围岩分级方法。基于此,能达到半定量-定量化围岩分级。黄健[1]针对长大隧道,提出了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建立了围岩分区的标准及具体的操作流程,率先研发了隧道围岩智能分级系统。郭磊和傅鹤林[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取得了与实际施工情况吻合的围岩判别效果;牛文林[3]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模糊推理模型的围岩级别智能判定方法,并设计开发了围岩分级网站,实现了围岩级别的定性定量智能判别。范新宇等[4]建立起围岩分级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降低了围岩分级人为赋值的主观性。 关于围岩分级的快捷化和定量化,更注重基础参数的测试研究,主要从分级指标的替代关系研究着手。比如,现行规范要求采用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C)作为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指标,但由于该指标的测试需要经历现场钻孔、取样、送样、加工、饱和等流程后才能进行室内试验测定,既耗费成本又耽误时间,无法匹配施工期现实需要。为此,行业同仁们积极寻求替代方法和指标,展开了指标相关性研究并提出了替代指标及替代公式。目前,研究较深入的几个替代指标依次是点荷载强度Is(50)、回弹强度Rm及纵波速度Vpr。邓华锋等[5]综合超声波传播速度、回弹值与岩石强度的相互关系进行试样选择,提高了岩石抗压强度预测的可靠度。牛文林等[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学习算法对围岩样本进行了级别判别,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邵勇等[7]选取凝灰岩、石英砂岩等硬质岩进行试验,拟合了岩石点荷载强度、单轴抗压强度、回弹强度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王睿等[8]基于声波-回弹联合法实现了对片麻岩强度的快速预测。侯志鑫等[9]通过测量新鲜岩石与风化岩石的里氏硬度,实现了对风化岩石质文物风化程度的评价。叶嘉成和张中俭[10]对北京大理岩石质文物采样进行里氏硬度、纵波速度和单轴压缩试验,认为单轴抗压强度与里氏硬度值的相关性*好。 1.2 线型炸药爆破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民
-
醉眼看建筑
¥6.9¥23.0 -
不穷之景园林情韵
¥8.7¥28.0 -
古今中外桥梁
¥20.4¥68.0 -
冷眼看建筑
¥9.9¥24.0 -
庭院造园艺术——浙江传统民居
¥15.9¥59.0 -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大家小书
¥15.4¥28.0 -
汉宝德谈现代建筑
¥13.1¥39.8 -
走向新建筑
¥22.3¥42.0 -
禅都物语---京都历史建筑图说
¥13.2¥49.0 -
人气小店设计解解剖书(八品)
¥13.3¥39.0 -
中国舞蹈史话-大家小书
¥8.4¥22.0 -
图解日式茶室设计
¥39.2¥98.0 -
建筑园林文化趣味读本
¥17.9¥56.0 -
译文经典空间的诗学/译文经典/(法)巴什拉
¥25.4¥43.0 -
西泽立卫对谈集
¥14.4¥48.0 -
宋《营造法式》研究史
¥45.5¥99.0 -
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艺术
¥13.3¥29.0 -
走遍华夏-一本书读懂中国古城
¥11.4¥38.0 -
中国城池史
¥23.3¥48.0 -
景观园林设计10原则
¥14.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