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辑(软精装)

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辑(软精装)

1星价 ¥96.0 (7.5折)
2星价¥96.0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4324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34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59843241 ; 978-7-5598-4324-1

本书特色

一个作家的遭遇可以有多奇特,才 终写出那精妙的作品?而一个翻译家,需要怎样的技巧与沉淀,才能将原作的意蕴尽可能忠实、 地传达出来?《巴别塔上》这本书谈到了赵萝蕤、张友松、郑克鲁、柳鸣九、蓝英年等 翻译家,谈到了《名利场》《日瓦戈医生》《一九八四》《英国病人》等众多译著经典,用一个专业翻译的亲身经历与见闻,畅谈书与人的另一种故事。

内容简介

  《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推进简帛学理论研究与建设。首辑共收录文章34篇,包括四组已刊系列笔谈文章18篇,首届至第三届“简帛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部分参会交流和特约首发论文13篇,以及中外简帛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文章3篇,涉及简帛学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国际简帛学体系的构建、出土简帛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简帛学史的理论总结与研究、新出简帛研究、名家与简帛学、会议综述等七个方面,集中展示和反映了当前简帛学界有关简帛学理论研究与探索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成就。

目录

序言

中国简帛学理论的构建
简帛学的知识系统与交叉学科属性
对于简帛学建设的几点思考
简牍学的学科归属与理论建构——简牍学的理论与实践断想之一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简帛学的史料辨析与理论探求
简帛理论中的分域编年

东亚简牍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简帛学体系构建新论——兼谈国际简帛学体系构建的可能性
国际简帛学视野下的日本古代木简
秦汉帝国的边境:来自周边的帝国观——国际简帛学视野下的边境出土简牍研究

出土简帛整理的若干理论问题
流散简帛资料的整理及其学术价值
楚地出土战国秦汉简牍再整理的学术反思
西北汉简整理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关于长沙走马楼吴简前期整理方法的观察与思考
简牍文献学整理刍论
西北文书简的编号

简帛学史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其意义
对简帛学史分期标准的思考
论说《简牍学大辞典》
简帛目录的编纂与简帛学史研究

关于葛陵村楚简所记历日地支用字“嬛”等的一点意见
日书:战国秦汉时期的选择通书
《日书》中的鬼神
《里耶秦简(壹)》所见火烧残简及相关问题
睡虎地汉简《户律》初探
走马楼吴简“隐核波田簿”的析分与缀连——再论陂塘形制和陂田兴复
李学勤先生的简帛学研究
高敏先生的简牍学研究
谢桂华先生的简牍学研究

根植研究实践,推进简帛学理论构建——“第三届简帛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述要

东亚简牍文化与历史——“通过简牍材料看古代东亚史研究国际论坛”综述

韩国木简与日本木简的对话——“韩日木简学会学术会议”综述
展开全部

节选

  《简帛学理论与实践》:  二、简帛学的知识系统  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扩展,学科划分精细化成为必然趋势。一般而言,学科成立有三个基本要素或前提,即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或知识系统,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简帛所具有的“物”的特性使得简帛学的研究对象很明晰,不容易发生混淆,即作为书写载体的简帛之“物”及其上的文字、符号、削琢刻划痕等人类有意识遗留的痕迹,其研究的领域也严格限定在简帛范畴之内。然而,说到简帛学的理论体系,却常常让人感觉茫然,不知从何谈起。但若将简帛学的理论体系换成知识系统的说法,则比较容易理解。简帛学统摄的知识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掘。简帛的发掘一般被纳入考古学范畴,但是简帛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发掘不同于一般文物,必须有简帛学者的介入,或者由有简帛发掘经验的考古工作者来承担。科学发掘对于简帛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要求保证简帛的完整性,将发现的简帛从考古现场完整分离出来,而且还要求不人为破坏和遗漏其出土时的考古信息,必须对其出土状况例如所处地层、位置、排列顺序等进行完整、准确的记录,包括制作影像资料等。这些考古信息对于确定出土简帛的年代、性质、编联关系、内容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出土简帛进行科学发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掘技术不断提高完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和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为代表,数批战国秦汉简牍从海外文物市场回归,为一些博物馆、大学所收藏。这些出土地不详的简牍已经丧失考古信息,因此辨别其真伪的工作*为迫切和紧要。对这项工作必须持严谨、科学、审慎的态度,除了使用C14等科学手段外,还需要对简帛的材质、形制、文字、内容等进行认真辨析、研究。  (二)整理。简帛的整理分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整理包括出土简帛的清理、剥离、编号、照相、扫描、保护、存放等工作。这种整理工作与发掘工作联系紧密,可以视为发掘工作的一部分或延续。随着简帛发现的日益增多,整理经验逐渐丰富,新的科学技术和仪器也不断应用到这项工作中。例如,在获取简帛图像方面,21世纪初中日学者共同完成的《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初次采用红外线摄影技术,显现了人眼和传统照相技术无法辨识的部分字迹,使得释文和以此为基础的注释有了较大突破。现在这项技术已广泛运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则摸索出更为先进的红外扫描方法,即制作一个玻璃水槽,把简牍放在水槽中,有字一面朝下,将水槽放在红外扫描仪上直接扫描,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狭义的整理则仅指简帛文字的释读、残简的缀合、简册的编联以及对简文内容进行注释等。这种整理与研究工作关系密切,因此,我们放在下文“研究”中一并论述。  (三)研究。简帛研究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研究。狭义的研究限定于简帛本身,包括对简帛之“物”形态的研究和对其上文字、符号等内容的研究两部分。广义的研究范畴更广,凡以简帛为主要材料研究语言文字、历史、文献、思想史、天文历法、医学等自然科学史甚至书法艺术史者,均属于这一范畴。这里仅概述狭义研究。  **,形制研究。即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是竹简、木牍还是丝帛等,木牍、丝帛等的材质是什么,形状是怎样的,长宽厚各是多少,是如何制作、编联的,等等。这不仅仅因为简帛本身就是简帛学的研究对象,而且简帛的形制与其上书写的文本内容、性质等关系至为紧密。*近的例子,2010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在整理入藏秦简时,意外发现竹简背面的刻痕与简文的编联密切相关,随后在包山楚简、上博简等简牍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第二,简帛所附着的考古信息研究。包括简帛是如何被发现的,是在遗址还是墓葬、水井中出土的,抑或是收集来的,出土、发现时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放置的,简帛与简帛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随葬物之间是否有关联性,等等。《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附录了“竹简出土位置示意图”,为研究竹简卷放的形态、内容的编联等提供了重要参考。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研究者注意到揭剥图对册书复原的重要性,因此整理者在此后的整理中加强了揭剥图的制作工作。  第三,断代。简帛究其根本是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因此。断定其年代是简帛研究题中自有之义。简帛的断代首先必须参考所出遗址(或墓葬、水井)以及同出遗物的断代结论。其次,简帛形制以及其上书写的文字、内容等也是断代的重要参考。两者若能互证,则可保证断代的准确性。  ……

作者简介

蔡万进,1967年生,河南唐河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员、 简帛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邬文玲,1971年生,重庆武隆人,2003年毕业于 ,获历史学博士。现任社科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简帛研究》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