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扭曲的经济学

被扭曲的经济学

1星价 ¥44.3 (7.5折)
2星价¥44.3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3618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21736182 ; 978-7-5217-3618-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学生、爱好者;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专家学者; 对经济、管理感兴趣的大众读者;★振聋发聩的观点引人深思:我们往往会被经济学原理利用。经济学的逻辑确实很有价值,但简化后的经济学故事也日复一日地用于捍卫一系列特定的政策,这些政策实际上相当于允许富人和当权者过得更好,同时必然使得其他人的所得减少。本书让你更加全面地看待经济学观点,帮助你看清经济学原理背后的复杂世界。 ★用流畅通俗的语言阐述重大学术问题。本书简洁清晰、通俗易懂却又有着足够的理论深度和政策启发性。在书中,作者系统梳理了以竞争性市场模型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或“经济原理主义”,是如何从一种高度简化的抽象理论“被扭曲”为一种误导性的普遍思维和政策指引的。 ★为后疫情时代的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作者对竞争性市场模型及其局限性的批判性反思,对于我们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特别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一系列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具有发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光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胡怀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作序

内容简介

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可以表现复杂的社会问题吗?那些宣称“万物皆可经济学”的人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经济学理论与国家的崛起和衰落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看待经济学和经济学规律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欺骗?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学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总有人能为不合理的行为找到看似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我们轻易被这些简单的结论说服,却很少有人提出疑问:究竟是谁在向我们灌输这些观点,他们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郭庾信通过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和对当代美国经济的观察提出“经济原理主义”这一 概念,用简单、直白的方式戳破了经济原理主义背后的真实意图,包括经济原理主义如何在美国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是谁在不断重复经济学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并使之被大众接受,以及经济原理主义是如何影响当代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税收、金融、医疗保健、宏观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这些血淋淋的事情提醒我们,一种简单的经济学理论不可能概括解释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要努力摆脱模式化的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的控制,不要放纵虚假的客观。 如果经济学曾帮助你理解这个社会,那么这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经济学。读这本书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经济学专家,但是它能够让你更加全面地看待经济学观点,帮助你看清那些经济学原理背后的复杂世界。

目录

**章? 现实是*好的可能  
万事万物之关键  
经济原理主义与经济学  
以观念为理解核心  
第二章? 市场的魔法  
第三章? 经济原理主义的演进  
观念和利益  
开创者  
实干者 
推波助澜者  
政治家  
第四章? 受禄源于有功  
*低价格问题  
现实世界的情况  
社会顶层的视角  
工资 =生产力  
富人是如何成功的  
第五章? 激励即一切 
无谓损失三角形  
反税收团体  
为工作创造者减税  
储蓄、劳动力和经济增长  
文明社会的价格  
第六章? *睿智的消费者  
过多的免费品  
消费者驱动的乌托邦  
坏的选择  
失灵的市场  
被遗忘的选择  
第七章? 资本撬动世界  
供给、需求和资本  
自由的金融创新  
致命的抵押贷款  
致命的银行  
不退缩的经济原理主义  
第八章? 皆大欢喜的世界  
橘子和香蕉  
赢家与输家  
贸易的真正影响  
诱导转向法  
第九章? 可能的*优世界—切谁而设  
究竟谁获益了?  
我们将往何处去?  
超越经济原理主义?  
致谢  
注释
译后记? 接受经济学训练的意义  


展开全部

节选

如果你是华尔街的大佬,或者是身家亿万的对冲基金经理,那么和几个世纪以前的贵族、实业家一样,你也会面对这个问题:怎样解释你和每天在街头邂逅的众人之间存在的巨大财富差距?诉诸基督教神学或者进化论,在今天都无法令人信服。取而代之的是,你可以倒向另外一个绝对真理的来源:经济学原理。这门经济学导论课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收入等于其边际产出:你必定会收到等同于你工作价值的工资。不平等仅仅反映了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更有技巧或者更努力的事实。此外,人为调整这种收入的自然分配(比如政府税收)会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让所有人的处境变差。更通俗地说,供求法则确保了物尽其用,进而*大化社会福利。诸如通过管制来对这些基本准则进行干涉的行为,只会造成“无谓损失”,减少经济体的总产出。我们居住在所有可能性中*好的世界里(或者说一旦摆脱税收和人为调控,我们将会生活在*好的世界里),并非因为上天已经做得足够好,而是因为其他世界会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差。 把*基本的经济学课堂知识当作对所有社会现象的普遍性解释的习惯被称为经济原理主义。支撑这种习惯合理性的前提是人、公司和市场会根据经济学原理教材上抽象的二维图表决策并行动,即便那些图表背后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能成立。通过经济原理主义这一巧妙的维度,人们可以对现实世界做出解释。和其他类似的框架一样,经济原理主义也隐含了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和政策选择。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简单的供求模型显示税收让就业减少,那么人们就可以认为高税率是不好的,必须降低税率。由于这种推论借助了“经济学”的权威,经济原理主义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法宝。然而,表面的经济学推断能够达到多种目的,在现今世界,这些推断经常能够为已经存在的社会秩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平等正名,同时也会说明任何企图改变现有秩序的尝试都是徒劳的。对于旨在帮助普通工薪阶层的言论,经济原理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提高*低工资以后,低收入者就能拿到更多的钱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然而世界并不是如此运行的。祖德·万尼斯基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华尔街日报》(美国商业界*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核心专栏上这样说:“任何*低工资的增长都会引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率的下降。”万尼斯基是里根的顾问,里根也同意这种观点:“自大萧条以来,*低工资造成了比其他任何事物都多的苦难和失业。”以对富人多征税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听起来是不错的尝试,但格里高利·曼昆(世界上*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的作者)解释道:“随着‘高收入纳税人’面临更高的税收,他们提供的服务会变得更少。”或者用 2012 年副总统竞选人保罗·瑞安的话来说:“更快的经济增长、更好的社会状况和更多的劳动力供给的关键是低税率。”此类例子数不胜数。金融市场、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经济优先的原则简化。 这些论调在媒体上以及在政治家的口中出现得太频繁了,以至它们成为当前社会风貌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这些说法都有一个相同的来源。它们是建立在经济系学生**个学期就知道的理论之上的:由供求驱动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任何产品的供求都决定其价格;价格为个人和公司创造了激励,而这些激励能够确保消费者拿到他们想要得到的,公司也能实现效率*大化,资源在整个经济体中实现了*优配置。正如划时代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 1948 年所写的那样,*基本的理论是“30年过后,那些社会精英还能够记住在大学里学过的经济学课程”。(萨缪尔森因《经济学》而被人熟知,他曾经说过:“只要我可以写一部官方认可的经济学教材,我就不在乎谁制定法律,也不在乎谁签署复杂的国 际协议。”)然而,这个优美的供求模型,依赖于一系列不现实的假设。“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的供给者提供相同的产品—没有特征、质量或者其他方面的区别,并且要求每个公司的相对规模都不大,以使每个公司的行为不会影响总体供给。如果假设得不到满足(比如在手机服务市场、航空运输市场、汽车市场、图书市场或几乎全部市场中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供给和需求就不一定能够产生*优的价格了,资源的配置就有可能是扭曲的。再如,“*低工资增加失业”的论断假设目前所有雇员都被支付了全部的工作价值,否则就会有雇主 支付多一点儿的工资去挖走他们。同样地,这个假设在现实世界的快餐店和酒店中也不太可能是真的,在这些地方,工人没有什么议价权力,而公司就可以占有大部分由工人创造的价值。经济原理主义做出了必要的假设,并忽略了与之不相符的事实,从而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问题简化成了模型,还仍然以相同的模式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原理主义更像是一种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

郭庾信 在康涅狄格大学法学院教授商业法律和公司财务,曾创办多家公司。(与西蒙·约翰逊合著《13个银行家》《火烧白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