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天下秩序一一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视角

包邮走出天下秩序一一近代中国变革的思想视角

¥48.6 (7.1折) ?
1星价 ¥48.6
2星价¥48.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99056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4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100199056 ; 978-7-100-19905-6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1. 本书作者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看法,对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以不同的篇幅,或详或略地关注到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戊戌变法,清末变革与立宪、民初政争、五四思想运动等重大历史环节,富有创见,通俗好读。 2. 本书作者萧功秦,为著名历史学家,他的观点新颖而逻辑严谨,语言具有感染力,适合对于近代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3. 本书站在历史的行动者的思想角度,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行动背后逻辑的分析,阐述了他们行动的缘由。娓娓道来,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段与教科书中不同的中国近代变革的历程。

内容简介

《中国百年变革的思想视角》聚焦从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百年历史,对这个变革、斗争不断的时间段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梳理和分析,作者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看法,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全新的阐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以不同的篇幅,或详或略地关注到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戊戌变法,清末变革与立宪、民初政争、五四思想运动等重大历史环节,富有创见,通俗好读,适合对此段历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目录

作者小序 3

从华夏文明到晚清变革

走出天下秩序 3

从千年史看百年史 31

戊戌变法与中国早期政治激进主义 75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 108

清末新政与中国开明专制道路的失败 129

从变革的视角梳理晚清七十年历史 145

20世纪初的思想新潮

辛亥革命民主思潮的观念考察 165

新文化运动与观念型知识分子的兴起 184

五四文化浪漫主义的历史影响 199

知识分子如何避免观念的陷阱 205

儒家的乌托邦传统与近代激进主义 221

严复对近代激进改革观的批判 229

“严复悖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困境 252

中外文明融合的回顾与前瞻

文化失范与现代化的困厄 283

近代中国变革的三种两难矛盾 290

中华帝国文明为什么近代受挫于欧洲文明 310

从20世纪革命到改革时代 328

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什么精神资源 343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从三方面谈谈我所理解的儒家的现代意义。 首先,是儒家以仁为本位道德自主性。我个人认为,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是可以分层次的,有作为官方化的纲常礼教意识形态的一面,也还有更深层的、以“求仁得仁”为核心的、作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的一面,这种以仁为本体的儒家人生哲学,仍然对我们有重要价值与吸引力。儒家思想中的“贵在自得”“为仁由己”“己欲仁,斯仁至矣”,其中强调的道德自主性与通过个人修养,来摆脱动物性,以及拒绝媚俗的人生哲学,均能对现代人有所启示。 所谓的“仁”,就是一种内在的良知良德,获得这种仁的人,能在困难环境中,有一种内在的、近乎宗教的精神资源,乐在其中。 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学家缪凤林在他的《中国通史要略》中说过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 儒家重修身成己,充满心身之本能,一切觉民之方,乃从中自然发露于外,其遇虽穷,其心自乐,人间名利,视之漠然,服其教者,往往力争人格,孔子以为人生*大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人莫我知,境遇极穷,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荡之乐,儒教真义,惟此而已。 在我看来,儒家人生哲学中*关键的东西,是发掘人的内在的善的资源,并使之充满人的心身,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力量,它可使人立足于世界。有了这种精神资源,就可以与恶势力抗争,使他对恶劣的环境也无所忧惧。他就可以始终如宗教信仰者一样,有丰富充沛的精神资源充满其心身,我们中国确实没有欧美与中东民族那种国教,然而,如果我们把儒家看作自己内心的宗教,也许就会获得一种基于数千年祖辈传统精神资源。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实强调的是,只要一个人有了内在的精神资源,他就可以是个真正的强者。 从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资本主义演化的机制来看,我们可以从这一考察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并不是前现代人类的所有的社会结构,都能自发地演化出资本主义的。只有在欧洲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更具体地说,资本主义只有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结构的地区才能产生:那里分布着多元并存的小规模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又各自具有资源的自主性、人员的流动性、边界的开放性,同时这些共同体之间又存在着竞争性。所有这些结构因素的结合,再加上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才有可能出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文化基因的突变,并且在这一突变的示范作用下,*终构成资本主义文明得以演化的基础。正是这些因素的结合,才产生了西欧的资本主义文明的突破。为什么这些条件,即小规模、多元性、分散性、自主性、流动性、开放性与竞争性,对于资本主义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下面,让我们对此予以更具体的解释。首先,共同体的小规模、分散性、自主性,有助于形成文化变异。更具体地说,只要一个社会板块中上存在着分散的、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些个体总是要竭尽自己的智能,追求自身的利益*大化,总是要运用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各种资源与潜能,来争取更好的存活机会,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这些微观个体在适应自身环境变化过程时,就会出现不同方向的试错性的选择,出现不同的试错路径。这种情况相当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无数个体的试错中,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变异,其中有些变异或创新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有些试错路径则能适应新环境而被保留下来,并进一步强化,这就使该个体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在环境压力下,这些个体或小共同体比其他同类就具有更强的存活能力。例如,有利于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以及对统治者行动进行约束的法律,这些游戏规则或制度,就颇为类似生物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出现的基因突变或变异。其次,小共同体彼此边界的开放性,有助于自主个体的横向流动性,正是这种跨政区的流动性,使得具有良好效能的小共同体的制度环境,对其他地区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自主的个体可以携带着自己的优势竞争效能,通过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聚集到对自己更有利的地区去。这样,在诸多共同体多元并存的环境中,形成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马太效应,某些建立新制度的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具有“区位优势”。在区位优势的刺激下,边界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又进一步助长了一个优势文化由点到块、由块到面地扩散。这正是西方文明演化的重要路径,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战胜封建城邦文明的重要机制。亚当??斯密很早就注意到跨政区的竞争对于资本主义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由新制度主义的上述理论进一步得到印证。例如,有限政府的观念、个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的观念作为竞争环境中形成的资本主义基因变异,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逐渐深入人心。*后,以上两方面条件相结合,就自然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铁律。在多元竞争的强大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个体选择这种新制度,直到出现临界多数,于是整体就发生质的变化,竞争性原则提供了优势选择得以普及的机制。这种新制度就会传播到其他国家地区。正如一位德国社会学者所说的那样,“欧洲的不统一曾经是我们的幸运”。其实,在先秦时代,各诸侯国的边界开放条件下出现的游士自由流动及百家争鸣,也是类似的情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规模性、多元性、分散性、个体自主性、流动性、边界开放性,以及在上述结构因素基础上的竞争性,是竞争性文明演化的重要结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文明演化*为重要的结构条件。

作者简介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著有《中国的大转型》《儒家文化的困境》《危机中的变革》《反思的年代》《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萧功秦集》《超越左右激进主义》等专著。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