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研究

包邮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研究

¥148.5 (7.5折) ?
1星价 ¥148.5
2星价¥148.5 定价¥1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661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6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030666147 ; 978-7-03-066614-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师生,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弥补现有研究存在不完整和静态的不足,并为实践界设计正式和非正式网络适应环境提供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权变机理的问题,从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组织沟通等方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国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如何设计组织内的正式与非正式互动这一主题。本书主要对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结构互动、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管理控制匹配、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组织沟通匹配三个方面,从以下四个子问题展开研究:企业内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内涵界定及测量、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上述影响为什么会发生(作用机理),以及上述影响在哪些条件下会发生(权变情境)。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主流理论关注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因素整合的整体系统架构。同时,本书也将对社交新时代的企业借助日益频繁、丰富的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互动适应环境变化提供重要指导。因此,本书为企业在不同内外环境条件下通过设计正式与非正式因素互动以适应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本书的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因素互动的相关研究,是复杂理论与组织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的创造性融合,也是复杂系统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探索性应用。 本书适合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参阅。

目录

目录
**篇 绪论
第1章 研究背景 3
1.1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议题 3
1.2 理论界呼唤深入探讨组织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相关问题 4
第2章 研究述评 7
2.1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内涵界定与测量 7
2.2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组织适应性影响的述评 15
2.3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作用机理的述评 17
2.4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权变情境的述评 20
第3章 研究内容 24
3.1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24
3.2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 25
3.3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组织适应性影响的作用机理 26
3.4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组织适应性影响的权变情境 28
第二篇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结构互动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
第4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的CAS理论框架 33
4.1 CAS视角下正式和非正式网络的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 34
4.2 CAS视角下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的权变机理 38
第5章 企业不同类型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互动与市场/组织绩效 41
5.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42
5.2 研究设计与方法 48
5.3 假设检验 56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63
第6章 企业正式网络与咨询/朋友网络互动对渐进/突破式创新的影响 67
6.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68
6.2 研究设计与方法 73
6.3 假设检验 76
6.4 研究结论 81
第7章 企业顺序/交互工作流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互动和双元创新 82
7.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84
7.2 研究设计与方法 89
7.3 假设检验 92
7.4 研究讨论与结论 98
第8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结构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100
8.1 理论贡献 100
8.2 实践启示 105
第三篇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控制匹配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
第9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控制互补匹配对组织/市场绩效的影响 111
9.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13
9.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7
9.3 假设检验 121
9.4 研究讨论与结论 126
第10章 正式与非正式控制匹配:模式比较与演进规律 129
10.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31
10.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36
10.3 假设检验 138
10.4 研究讨论与结论 146
第11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控制匹配模式对长/短期绩效的影响 151
11.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52
11.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58
11.3 假设检验 161
11.4 研究讨论与结论 168
第12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控制匹配影响组织适应性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170
12.1 理论贡献 170
12.2 实践启示 173
第四篇 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匹配与组织绩效
第13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匹配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 179
13.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80
1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84
13.3 假设检验 185
13.4 研究结论 189
第14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结构互动、组织沟通与知识交换整合 190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92
14.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97
14.3 假设检验 200
1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206
第15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匹配影响组织适应性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211
15.1 理论贡献 211
15.2 实践启示 212
第五篇 企业组织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进一步思考
第16章 CAS视角下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的前因 217
16.1 理论基础 218
16.2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220
16.3 研究设计与方法 232
16.4 假设检验 237
16.5 研究结论 247
第17章 正式结构支持与非正式网络帮助在创新中的作用 248
17.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249
17.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54
17.3 假设检验 258
17.4 研究结论 265
第18章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266
18.1 理论贡献 266
18.2 实践启示 269
参考文献 271
附录:本书所使用的调查问卷 295
后记 305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研 究 背 景 1.1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议题 1.1.1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因素互动日益频繁 随着社交新时代的到来,企业内传统社交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员工间正式和非正式关系与行为的界限变得模糊,两种关系与行为间的互动也越发频繁。一方面,伴随着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不断融入办公室文化,大部分公司开始鼓励员工通过非正式社交网络推销自己、吸引消费者,使得员工采用各种非正式关系与行为进行正式业务的频率不断提高。例如,目前洛杉矶*热门的BeachMint公司就通过鼓励员工使用各种非正式社交网络,在 Facebook 上拥有了上百万的粉丝,进而推动其正式业务在7个月内增加了2350万美元。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办公软件广泛使用带来的企业内部门壁垒被打破,正式结构的工作流程和沟通模式越发扁平化、网络化,所有层级的员工得以在统一平台上办公,这促使更多非正式关系与行为在正式业务流程中快速发展起来。例如,谷歌就设立了可以随时使用Email、内部网站和邮件讨论组等发起会议或向任何高管沟通想法的正式机制,使得员工间不断进行密切而平等的非正式交流,助其创造了像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等大量极具创意的发明。 1.1.2 正式与非正式因素互动是企业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正如英国智库Demos指出的,正式与非正式因素的频繁互动是目前企业组织内的重要特征,*大限度地发展和利用员工间的各种非正式关系与行为,并无缝地与各种正式业务流程衔接和互动,已成为当前企业快速适应复杂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决定这些社交关系和业务流程的组织内非正式和正式因素在企业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信息技术及管理方式变化带来的组织内正式和非正式网络的复杂互动作用往往使企业过分依赖非正式社交关系而抵制甚至反对公司的决策,或者过分强调正式工作流程而忽视非正式沟通传递新信息的特征。这都将使得当前处于“社交新时代”的企业难以借助正式及非正式因素互动迅速适应环境。因此,探讨当前企业内的正式及非正式因素如何互动,以及怎样借助这些互动关系与行为帮助企业迅速适应环境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实践面临的重要议题。 1.2 理论界呼唤深入探讨组织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相关问题 1.2.1 主流理论往往将企业正式及非正式因素割裂 事实上,当前的主流理论在分析组织内正式及非正式因素时往往从组织设计或社会网络角度将它们割裂开来讨论。一方面,尽管组织设计理论一直强调组织元素之间的互动及匹配是其思想的基石(Sinha and van de Ven,2005),但该理论一般集中研究组织设计中正式组织的要素和维度(如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等)如何保持协调一致(Drazin and van de Ven,1985),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非正式结构这一基本要素的作用(Soda and Zaheer,2012)。另一方面,目前在管理研究中方兴未艾的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关注了非正式社会结构的重要性(Krackhardt and Hanson,1993),大多集中研究非正式组织元素和单个组织成员间的社会网络关系(Smith-Doerr and Powell,2005),往往忽视了有意设计的正式结构和流程(管理控制、组织沟通等)的作用(Soda and Zaheer,2012)。将企业内正式与非正式因素(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组织沟通等)割裂开,不考虑它们的共同作用,这显然不利于全面地理解企业组织功能。只有将企业内正式及非正式因素(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组织沟通等)整合起来,分析它们在组织中如何互动以影响企业,才有助于我们从组织整体架构层面理解企业适应环境的过程(Soda and Zaheer,2012)。 1.2.2 整合考虑正式和非正式因素问题的研究还不完整 部分尝试整合考虑正式和非正式因素问题的研究在分析层面和概念界定上还是不完整的。其一,全部或部分地集中在整体组织层面,未完全将员工看作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中的行为主体。基于组织设计理论的学者将正式及非正式元素都放在组织层面分析(Groat,1997),忽视了组织成员个体层面的正式及非正式行为(Betts and Stouder,2004)。虽然社会网络分析的学者引入非正式网络分析其对正式结构影响的研究(Lamieri and Mangalagiu,2009)时考虑到了个体层面的非正式因素,但忽视了组织成员在正式工作流中的行为主体特征。由于正式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工作流网络(Chen and Krauskopf,2013),将正式结构看作正式网络,并将员工看作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重叠或分离互动中的行为主体,从社会网络层面研究具有正式和非正式双重身份的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能更深入地理解企业内部网络。其二,少数关注正式与非正式结构互动的概念界定的研究中还欠缺对“非正式网络对正式网络的支持与反对”的相关问题分析。Soda和Zaheer(2012)开发和验证了反映非正式网络与正式网络互动的“网络一致性”(network consistency)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组织内员工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关联所表现出的跨网络重叠程度。但是,该概念只是关系强度的体现(Soda and Zaheer,2012),难以反映“非正式网络对正式网络的支持与反对”作用。其三,目前研究大多割裂考察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匹配对企业的影响。现有研究认识到无论是正式控制机制还是非正式控制机制均有利于企业发展,但却忽视了对其相互关系的考察。少数研究也主要局限于定性探讨两种控制的概念及两者互补关系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程新生等,2009),强调不同类型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匹配关系的定量研究还很缺乏。其四,目前在关于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的研究中考察的正式与非正式沟通的研究对象层次模糊,分散在组织、团队等不同层次;而且均割裂研究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忽视了对二者的匹配关系影响企业的分析。这将导致采用上述概念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分析陷入矛盾或令人质疑的困境。所以,现有理论亟须在界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概念时引入“非正式因素对正式因素的支持与反对”的维度以及“非正式因素对正式因素匹配”的分类。 1.2.3 对正式和非正式因素互动影响企业的研究还是静态的、片面的 少数试图分析正式和非正式因素互动对企业影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片面的阶段。其一,主要以短期绩效(如离职、财务绩效、任务完成等)等静态指标为结果变量分析企业内正式与非正式因素互动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结论目前难以达成共识(Soda and Zaheer,2012)。由于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随环境变化不断突现和进化的过程(Soda and Zaheer,2012),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些时点的状态,无法反映企业与环境长期匹配过程。这可能是导致现有结论相互冲突的原因。由于组织适应性恰恰是一种反映企业与环境共同演化的指标(Jennings and Seaman,1994),引入组织适应性作为结果变量能更真实地反映这一动态演进过程。其二,对企业内部影响组织适应性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仅片面分析非正式组织(或网络)影响企业动态进化上,引入正式因素分析两者互动影响企业适应环境的研究还十分缺乏(Aalbers et al.,2014)。 1.2.4 提出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本书将集中分析企业内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对组织适应性影响的问题。具体围绕这一总问题,我们准备从以下四个子问题展开研究:企业内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内涵界定及测量、正式与非正式因素(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组织沟通等)互动对组织适应性的影响、上述影响为什么会发生(作用机理),以及上述影响在哪些条件下会发生(权变情境)。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主流理论关注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因素整合的整体架构;并从社会网络层面对以往缺乏“非正式网络对正式网络的支持与反对”指标的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互动不完整界定做出弥补;同时,引入“组织适应性”作为结果变量,也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以往正式与非正式因素(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组织沟通等)互动影响企业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并动态、全面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本书也将为处在社交新时代的企业借助日益频繁、复杂的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互动适应环境变化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