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289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301328958 ; 978-7-301-32895-8

本书特色

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习、处世、交友、孝道、为人等方面着手,以《论语》中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试图展现孔子作为曾经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体会出的一些人生经验。本书尽量避免重复孔子作为圣人的习惯之论,而是将他当成一个智者来看待,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获取有益于我们更好生活的信息,为提高我们生活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服务,期待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书结合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实际展开论述,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抒发作者个人见解和思考,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目录

**函学习的智慧00

**札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圣人?00

第二札为什么说世界上只有三等人?00

第三札为什么说智者之智在于知道自己无知?0

第四札《论语》的**篇为什么叫《学而》?0

第五札复习会使人感觉快乐吗?0

第六札为什么一生都要坚持学习?0

第七札为什么要向身边一切可学者学习?0

第八札为什么说不学习,优异的天赋会丢失?0

第九札为什么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0

第十札为什么放下宿怨,能够学到对方的长处?0

第十一札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学习?0

第十二札为什么要结合思考去学习?0

第十三札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可怕的陷阱?0

第十四札学习的*大*久动力是什么?0


第二函处世的智慧0

**札为什么说处世是人生的社会需要?0

第二札为什么强调人生要有一定的修养?0

第三札为什么要强调尊重是处世的基本出发点?0

第四札“人焉廋哉”究竟是怎样一种察人的智慧?0

第五札“眼睛是心灵窗户”的发明人是谁?0

第六札作为知人有效方法的“知言”是什么意思?0

第七札孔子和南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0

第八札女子难不难养的原因在哪里?0

第九札孔子怎样嫁女、嫁侄女?


第三函感戴父母恩德的智慧

**札孝与不孝在死的问题上如何体现?

第二札孝与不孝在生的问题上之分野何在?

第三札孝与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第四札为什么说孝的问题在今天比古代更复杂?

第五札传统的孝道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温润吗?

第六札为什么要理性地对待传统孝道?




第四函交友的智慧

**札为什么说交朋友就是交自己?

第二札送朋友点什么*好?

第三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从何而来?

第四札是朋友胜过兄弟,还是兄弟亲于朋友?

第五札交朋友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第六札为什么说友情可以实现对人生的情感救赎?


第五函自立自处的智慧

**札“为己之学”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吗?




第二札如何将挫折转化成体会和动力?

第三札怎样通过培养贵族精神去唤醒生命智慧?

第四札利从何来?义向何去?

第五札“恭而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状态?


第六札说几句《论语》的闲话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恭而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状态? 因为这段时间,对孔子“恭而安”的人生状态倍感亲切,好像真在生命深处,意识到了这种境界的可望难及,所以才想粗浅地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温良恭俭让”一语,出自《论语·学而》篇中孔门弟子陈亢与子贡之间的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陈亢字子禽,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中,把他当作孔门弟子,另有一说,认为他是子贡的学生,而不是孔子的弟子。《论语》中有陈亢对子贡说“孔子真的比您强吗”之类的话,看来真像是子贡的学生,也可能是司马迁搞错了。子贡复姓端木,单字名赐。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陈亢问子贡:孔子到咱们这个小诸侯国(邦)来,一定能了解到邦国的政治情况,是他自己问到的,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子贡说:(不问人家怎么会告诉他),夫子态度温良恭俭让,所以人们都愿意认真细致地告诉他,这是他与别人在了解情况时非常不同的地方。 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解释这句话时说:“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这样的说法,是讲孔子的“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于是别人就主动来跟他亲近,他也就因此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 本来只是了解问题时的态度,经后世儒者尤其是朱熹的“诠释”,“温良恭俭让”,却早已跃出这件事情和这句话语之外,成了孔子“盛德光辉”的道德人格的“宣传”。 咱们今天要把话题从这里岔开,转移到孔子的人生状态,也就是转移到他是如何处置自己生命这个问题上来。 孔子一生虽然奋斗不止,为了实现理想而辛苦奔波,但是他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因为他深深懂得,理想只是实现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追求理想,是为了使生活的格调更高远,更有公益性。追求理想,绝对不是为了毁弃人生的幸福。 孔子追求成圣,同时修得道德的力量和道德的品格,使生命变得伟大和崇高,从而使人生的幸福建立在更多人都能幸福的基础之上。同时又不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而舍弃自己,在提高自己德性内质的同时,与大家同享生活之乐。 孔子徜徉于绘画、音乐和诗歌的意境当中,他的人生充满诗情画意,弹琴和歌唱是他人生的另一主调。这一主调,保障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充满诗意,同时又始终洋溢着音乐欣赏的快慰。他生活在诗歌和音乐的世界里,他和他身边的人们,都被诗情画意所笼罩,同时也都经常陶醉在音乐所营造的艺术世界中。 由于德行的修养和对诗歌与音乐的把握与享用,使得他和弟子们生命里的幸福感,达到了令人羡慕的程度。 虽然德行和艺术并不直接就是幸福,但是幸福却少不了德行和艺术。只有在德行完好的前提之下,徜徉在艺术般的生活情境中,人生才会呈现高层次的幸福状态。 孔子究竟给了学生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些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综合形象呢?《论语·子张》篇中有一句子夏讲的话: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说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你去跟他接触的时候,对他的感觉,会发生三次比较明显的变化。开始一看,“哇,很严肃,有点吓人。”当你有了跟他比较近距离的交往以后,感觉发生了变化,不再觉得他不好接近,而是感觉很温和,很和善了。但是当你听到他讲话时,又会在心里产生新的判断:“这个人一丝不苟,态度认真严肃,不容侵犯,不敢亵渎,不能轻慢。” 非常明显,子夏已经把老师孔子的日常生活状态,抽绎成了“君子”的普遍标准。这样的抽绎,显然是为了提升学者的人生品格,因此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对孔子一个人的赞美和崇拜,个体的特征,被提炼成了普遍的“状貌”。 但是,正因为这种普遍的抽象,反倒使从个体的经验中抽绎出来的“特征”,失去了相当一部分鲜活的个性特点。这个被抽绎出来的普遍“状貌”,与孔子本身的生命状态相比,也就显得有些僵硬或刻板,其中灵动鲜活的个性、收放自如的弹性等,都被“蒸发”掉了很多。 《论语·述而》篇中说:“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温”,就是温和,就是温暖,就是温润,就是温馨。孔子待人很温和,因为温和,所以学生和朋友们跟他相处才感到温暖,才会觉得温馨,才感觉和蔼亲切,每天都能跟孔子温润地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但是孔子的温和,不是无原则的哄人,更不是整天没正经的,只在那里嘻嘻哈哈。一方面,他很严肃,也很严正,他很庄严,这就是“厉”。从态度上讲,孔子是温和的,同时也是严肃认真、不轻易苟且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孔子很有威严,有时还会很严厉,但却不凶狠,就算是批评,也不会伤到人的尊严,不会使人感到受了伤害。这就是“威而不猛”。以上两个角度,都是他跟别人相处时的状态,而他面对自己时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恭而安”。 什么叫“恭而安”?恭,就是哪怕自己一个人独处,都是很恭敬的样子,恭敬什么呢?恭敬天地; 恭敬出于天地的自己的生命,可能还包括恭敬天地间的一切生灵;*重要的还是恭敬自己的生命。有了恭敬,使得孔子独处的时候心里很安静,情绪很安宁,整体人生状态很安详。不像 现代人看上去总是身影急促,心情急迫,情绪急躁,总好像有多大事要干,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儿,或者根本就是庸人自扰,没事找事。没有正经事干,又不愿意读书、思考,体会人生,所有的空闲时间,好像都是人生的累赘和负担一样,于是就拿鸡毛当令箭,把芝麻夸大成西瓜,陷自己于陀螺一般的境地,随着混沌的时势天旋地转,把自己搅得整日心神不宁。 就算有正事干的人也一样,经常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没有时间和心思回头瞻顾或者驻足回味。生命在活动,生命在奉献,但却不知道究竟奉献了什么,活动有什么意思。精神随着身体四处奔跑,疲于奔命,连感受自己活着这件事的功夫和心情都没有,形神俱疲,心体两惫。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幸福感呢? 幸福是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肯认,当然这是初起的状态,幸福同时也是并且尤其是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脉搏、节奏等的自我感觉、自我抚慰。这种感觉的获得,仰赖于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可是有一点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给自己留下一点儿空闲的时间,还要给自己找到一点儿相对宁静的空间。 体会人生和感受幸福,一定需要独处,否则就不会产生对生命的真实感受。非要找一个或几个伙伴一起吃饭说话,一起逛商场、看电影,一起游荡玩乐,一起闲扯之类,都不太可能真正得到这种对于人生的自我感受。一个人必须养成独处的习惯,这是真正的自立、自主、自强的表现。连一个人独处都感到寂寞,感到无聊或者感到恐慌,是不可能养成独立不倚人格的,没有独立不倚的心理品格,人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深层乐趣。 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就是快乐,就是美。在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层面上,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虽然是圣贤和英雄豪杰们非常动人的一面,但是圣贤豪杰也是人,在根本的意义上,大家都是生命,而且也都只有这一次生命。从这个角度上看,生命的恬淡自适和生命的畅顺闲舒,那才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不止伟大崇高,而且还神奇美妙,后者其实远胜于前者。 到了“恭而安”的境地,人就不再计较利害,不再系心得失,不再分别剖判,不再争长道短,不再比强较力,不再忌讳生死,不再牵挂今生来世。一切都放下了又都还在做着,一切都不再较真但却一点也不马虎,心思完全淡然了,但却充满奋斗的乐趣。……任何人或学派,只要还在坚持主张,只要还在言说自己比其他人或另外的学派高明,就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仰之弥高”的非人非神的状态。 “恭而安”的感觉真好,那才既是人类群体共同意义和价值的崇高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个体生命*愉悦、*平和、*宁静、*安然的平常状态。只有恭而安,才能细致感受天地间的一切,这是体会人生,也是享受人生,更是赞美人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真实的生命之美。这种状态,只有在真正的“知天命”之后,才会呈现出来。 恭敬地让生命自己在那里活动,而自己似乎置身其外地在一旁观察、体贴、品味,这样的境界才真正可以叫作“乐天安命”。我过去讲,知天命,就是知道天底下生命本有的局限,其实还应该包括生命的自我感知、自我赏玩、自我陶醉。欣赏天地合力造就出如此精密而神奇的生命——它既有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又有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本能。任何生命个体对于自我的默默欣赏,都是对天地创造生命的礼赞,都是使自身融入天地大化过程的卓越奉献。 只有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恭而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吾与点也”的愿望,那是对生命状态的追求,不是对人生理想的执泥。 “恭而安”,是孔子给学生们的综合印象,也是孔子晚年以后的日常生命状态。“恭而安”,是对生命的*高尊重和礼赞,是不必张扬,也遮蔽不了的人生*高幸福的自觉呈现。

作者简介

王立新,思想史学者、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数十年,出版有《胡宏》《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王立新讲论语》《船山大传》《理学开山周敦颐》《从胡文定到王船山》《思想引领人生》《建宋:赵匡胤的奋斗》(第1版原名《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君赵匡胤》)等著作。在凤凰网、央视百家讲坛、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衡阳石鼓书院大讲坛、北京大学博雅讲坛、《天津日报》超阅大讲坛、各省市图书馆等媒体、场域,讲授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场,被戏称为“讲坛上的马三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