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文化读本

二十四节气文化读本

1星价 ¥22.0 (5.8折)
2星价¥22.0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50847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4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35084743 ; 978-7-5350-8474-3

本书特色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河南广大民众及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在不同的城市建立了传习基地。《二十四节气文化读本》构建了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诠释了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内涵与范畴,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定位,厘清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比较中明确了独特的学科范畴、研究方法、话语体系;多地域、多元化、多学科地链接了丰富知识体系的内涵。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传统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文化、中原农耕文化,蕴含深邃的华夏智慧,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原色、本色、底色。普世的民风、民习、民俗,长期积淀在生活里,是民族的生活状态、精神形态、审美情态,是烛照生活的芳华,愉悦岁月,启迪心智,祥瑞夙愿。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文化、文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本书通过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习俗演变多元的社会风情、传说故事、习俗歌谣、精美诗词,诠释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帮助人们认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目录

**章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章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文化容量
第三章
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气象体量
第四章
二十四节气的农耕农事俗信
第五章
二十四节气的生活习俗风情
第六章
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播扬
第七章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歌谣
第八章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或俗语
第九章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传说故事
第十章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科学文化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方法和习俗,影响、调节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民就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地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之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和秋分。《春秋》《尚书》就记述了节气,商朝时有四个节气,周朝时发展了多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出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国先民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七十二候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的大中原的气候为主要根据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农耕、经济、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域,二十四节气便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而建立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是一种参照。早在春秋时代,便’确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其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确定。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地位。 四、二十四节气的四立、二至、二分的意识与理念 二十四节气创始、形成及其确立的过程中有四立、二至、二分的意识和观念。 四立:“四立”表示天文季节的开始,地球气候观照,有的地方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仍是隆冬。春夏秋冬四个“立”,即是表示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公历一般分别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二至:“至”是极、*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分别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前后。夏至时,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短。 二分:“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 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分别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 秋分时,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 道.昼夜相等。 P2-3

作者简介

高天星,又名高国胜(1937.6-),郑州大学文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现仍任河南文化史志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南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等职。长期从事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俗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论著二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及众多的文学作品。多部论著曾荣获国家及省市金奖、一等奖和优秀奖。并荣获“中华优秀作家”“中华当代文化名人”“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河南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等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